摘要:受全球贸易壁垒大幅增加、信心减弱、政策不确定性增多、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冲击影响,商业投资、贸易增长以及生产率提升受到抑制,世界经济在多重挑战中艰难前行。特别是美国关税战冲击全球经贸秩序,削弱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成为拖累世界经济的“风险源”。
受全球贸易壁垒大幅增加、信心减弱、政策不确定性增多、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冲击影响,商业投资、贸易增长以及生产率提升受到抑制,世界经济在多重挑战中艰难前行。特别是美国关税战冲击全球经贸秩序,削弱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成为拖累世界经济的“风险源”。
但中国着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贸易多元化、加强地区协作,推动世界经济磨砺更强韧性。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较之前的预测大幅下调。贸易壁垒大幅上升和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是主要原因,预计2026-2027年仅会出现不温不火的复苏。各区域经济走势分化,东亚太平洋地区、南亚地区是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板块,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预计2025年增速将放缓至 4.5%,2026-2027年进一步放缓至4.0%,该地区高度依赖全球贸易,受贸易紧张局势影响较大;南亚地区2025 年增速将放缓至5.8%,2026-2027年稳定在平均6.2%。
一、全球2025年第四季度总体经济形势预测
2025年第四季度全球经济预计将呈现增长放缓但仍有一定韧性,通胀具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带来发展动力等特点,具体如下:
一是经济增长放缓但有望反弹。全球经济增长将面临压力,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同比增长2.4%,主要经济体增速面临放缓压力。美国方面预计第四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率为 1.7%,欧元区为1.2%。但是,美国和欧洲有望在2026年出现反弹,得益于税收法案的财政支持、德国财政刺激的启动以及更宽松的货币政策。
二是通胀走势存在不确定性。2025 年第四季度全球通胀走势呈现分化与放缓并存的特征,全球通胀率预计从2024年的 4.5%降至2025年的4.3%,2026年进一步回落至3.6%。这一趋势由供应链修复、能源价格回落和需求疲软共同驱动,但区域间差异显著。主要经济体的通胀路径因政策差异、地缘风险和能源价格波动而显著不同。美国因关税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紧张,通胀或维持高位;欧元区和英国受低增长拖累,通胀下行压力较大;日本工资-价格螺旋效应支撑通胀;多数国家通胀趋缓,但部分资源出口国(如阿根廷、土耳其)仍面临输入性压力,而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如中国)可能陷入通缩。
三是AI红利成为市场新动力。AI应用已开始在科技领域显现成效,多家公司盈利因AI得到提升。AI红利将在未来几个季度继续成为风险资产的顺风,市场焦点已转向AI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增加越来越多行业的运营杠杆。
四是股票资产受青睐。从资产配置角度,更倾向于股票而非债券。尽管美国股市上半年基本持平,欧洲股市的涨势很大程度上归因于2024年底的低估值和德国刺激措施,且中国的科技巨头估值仍低于几年前的水平,但随着贸易不确定性高峰过去,市场将重新聚焦增长前景,股票资产的吸引力相对增强。同时中国股市预计可能会进入一段较长时期的牛市,一改往日疲软之态。
五是全球金融稳定风险上升,一些关键板块估值高,若前景恶化可能进一步调整,影响新兴市场货币、资产价格和资本流动。高杠杆金融机构在市场动荡下承压,主权债券市场可能面临更多动荡,新兴市场经济体债务再融资成本提高。贸易壁垒升级与气候冲击进一步加剧金融风险。国际贸易增长乏力,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全球贸易增长可能将从2024年的3.4%骤降至2025年的 1.8%,2025年下半年商品贸易可能出现收缩。尽管数字化带动服务贸易保持韧性,但整体贸易疲软将影响运输、旅游等相关服务需求。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分析
美国:经济增长预计将受到一定制约。2025 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将面临增长动能显著放缓、通胀粘性与政策两难加剧的复杂局面,核心矛盾集中在关税冲击、就业市场降温与货币政策滞后效应的叠加影响。消费疲软、投资收缩,就业市场加速恶化,结构性失业隐现,预计美国第四季度GDP不会大幅好转。消费者信心可能进一步下降,进而影响消费支出,同时企业投资也会因政策不确定性而趋于谨慎。
中国:预计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消费方面,受以旧换新政策效用因素影响,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政府消费托底作用有望增强。基建投资在准财政和银行配套信贷支撑下,有望保持较高增长,房地产正止跌回稳。出口虽受到关税冲击与价格低迷的拖累,但贸易伙伴多元化和贸易结构优化能缓冲部分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财政政策方面,四季度可能根据经济形势适时加力,货币政策宽松基调未变。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数字经济、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将保持持续增长。经济运行“稳”,失业率基本平稳、物价低位运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货物贸易进出口稳定,外汇储备维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新质生产力继续在加快培育和成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成果持续引起广泛关注。
欧洲:经济面临一定压力,消费需求有疲弱迹象,2024年 10 月开始零售指数停滞,零售信心指数走弱。预计2025 年第四季度增长率较低,能源危机的后续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发展,企业经营成本较高,投资和生产扩张受限,经济增长动力仍不足。虽然今年二季度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仍保持正增长,但工业走弱的迹象日益明显。高关税叠加汇率波动和全球需求疲软,可能在接下来几个季度持续拖累欧洲出口,令欧洲经济蒙上阴影。
日本:受企业支出支撑,有望保持一定增长动力。日本2025上半年内生产总值(GDP)环长1.5%,经济增幅低于市场预期,资本支出扭转了下滑趋势,净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不过,物价压力可能阻碍个人消费的全面复苏,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其出口也可能受到影响,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也会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三、全球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
2025年第四季度全球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受多种因素影响,整体呈现出复杂态势。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面临一定压力,但不同经济体因自身经济状况和政策导向不同,投资情况也有所差异。
(一)整体增长动力不足。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全球贸易环境恶化,各国消费者信心不足,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这些因素影响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进而抑制了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企业面对不确定性增加的市场环境,会谨慎对待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以免因需求不足等原因导致产能过剩或资产闲置。
(二)美国投资有望保持一定韧性。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将因生产力提升和消费者支出强劲而实现稳健增长,这将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一定支撑。同时,人工智能热潮以及科技和能源领域相关投资需求不可小觑,企业可能会继续在这些领域投入资金以提升竞争力。不过,特朗普上台后实施的关税政策存在不确定性,若大幅提高关税,可能会导致通胀上升,损害经济增长,进而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负面影响,但其部分政策也可能会抵消关税的不利影响,如持续的支持性财政政策、能源领域的市场放松管制等。
(三)欧洲投资增长较为乏力。欧元区经济较美国疲软,德法等核心经济体受政治动荡拖累需求疲弱。尽管欧洲央行预计将采取降息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考虑到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以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欧盟通胀压力有一定反弹可能,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投资增长。企业投资信心可能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受到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较为缓慢。但德国为促进经济增长,正启动高大5000亿欧元的举债计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向交通、能源网络和住房领域。
(四)日本投资有望延续升势。日本2025年商业投资需求或延续升势,企业的商业预期稳定,为应对劳动力短缺、推动数字化以及开展与增长领域的研发等,会继续投入资金,同时加强供应链相关投资也将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此外,积极涨薪的基调将增强居民购买力,促进家庭收支良性循环,对经济和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五)新兴市场投资分化明显。新兴市场情况各异,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部分新兴市场可能受益于产业转移,吸引外资投入制造业等领域,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自身经济结构问题等,可能给一些新兴市场带来压力,导致投资增长乏力。例如,一些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新兴市场,可能因全球贸易萎缩而减少固定资产投资。
(六)基础设施投资或有亮点。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可能会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例如,中国2025年基建投资的结构性亮点预计在于以信息化、智慧化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时西部偏远地区基建也正在陆续补齐,预计广义基建投资将保持一定增速。其他国家也可能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全球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一定的增长动力。
2025年第四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政策支持等因素作用下,有望保持一定增长态势,整体呈现 “基建投资托底、制造业稳定”的特征。具体如下:
一是整体增速有望稳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但随着国内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政策加快落地显效,特别是总投资额1.2万亿的雅江水电站进入施工阶段,新藏铁路有望在第四季度分阶段开工,预计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有望呈上升态势。
二是基建投资持续托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较快落地,有望撬动银行配套信贷资金显著增加,加上化债对地方基建的约束缓解,基建投资维持高增长仍有保障。不过,存量政策对基建投资的支撑作用趋于减弱,城投和土地市场低迷制约短期难改,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长幅度不会太大。
三是制造业投资保持稳定,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延续较快增长态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新质生产力转型相关投资仍将持续保持一定水平。但受中美关税战等因素影响,市场主体对中长期不确定性产生担忧,但高技术产业仍是投资重点方向,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四是房地产投资止跌回稳,由于城市更新力度加大,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将会形成一定购房需求,收购闲置土地、商品房转保障房等政策加速落地,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止跌回稳。
五是政策或助力投资增长,四季度可能根据经济形势适时加力,储备万亿元以上的增量政策。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先行,PSL和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扩容、降价可期,这些政策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一定支撑。
四、国际贸易经济形势预测分析
(一)货物贸易增长放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货物贸易晴雨表》,全球货物贸易景气指数虽从3月的102.8升至 103.5,但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至 97.9,已跌破基准点 100,进入收缩区间,预示2025年晚些时候货物贸易增长将放缓,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和政策不确定性是主要原因。
(二)服务贸易增速或受影响,服务贸易此前是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过去4个季度增长9%,但预计服务贸易将会受到商品贸易放缓和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负面冲击,2025年增速可能会有所下滑。
(三)贸易失衡加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美国在过去4个季度中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全球贸易失衡状况加剧,这可能会引发更多贸易摩擦,影响全球贸易稳定发展。美国一系列贸易措施带来贸易碎片化风险加剧,其可能采取的进一步单边行动或将引发贸易紧张局势升级,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导致全球贸易成本上升,效率降低。关税叠加欧元走强和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正让欧洲出口商面临多重压力。
(四)贸易伙伴多元化趋势加强。面对贸易摩擦,各国纷纷寻求多元化贸易伙伴。上半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1.29万亿元,增长4.7%,占进出口总值的51.8%,较去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进出口3.67万亿元,增长9.6%,对欧盟、韩国、日本等进出口都实现了增长。其他国家也有类似趋势,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2025年第四季度我国对外贸易形势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走弱等挑战,但也有贸易结构优化、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整体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也将面临挑战。
一是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升级趋势明显,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装备制造业成出口核心引擎,外资企业进出口稳步回升,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方式快速发展。
二是“一带一路” 助力市场多元化,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了 50%,已成为中国外贸质升量稳的“压舱石”,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对东盟、欧盟、非洲、中亚五国的出口保持预计仍将较快增长,联系更趋紧密,发展合作更加深入,互联互通更加立体。丝路海运、空中丝路和跨境公路加快发展,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跨境铁路运输持续发力,跨境物流提速,贸易环境更优,通关成本降低,架起经贸往来的桥梁。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外贸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和绿色产品的出口支持,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进出口手续,降低贸易成本等。这些政策将有助于稳定外贸基本盘,增强企业竞争力,中国外贸这艘巨轮依然在惊涛骇浪中稳健前行。通过开辟多元化国际市场蓝海、培养高附加值产业链,以及政策工具箱的精准发力,外贸基本盘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韧性。
四是外贸结构日趋优化。外贸规模稳定增长,创历史同期新高。外贸“朋友圈”更加多元,出口动能向优向新,机电产品出口、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均保持增长。加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中国进口将更多惠及世界。跨境电商快速连接各国生产者和消费者,日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潮玩将继续深受全球市场的欢迎。
五、全球消费形势分析
2025年第四季度全球消费形势整体较为复杂,受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信心下降等因素影响,消费增长动力不足,但在健康、可持续等领域存在一些亮点。
(一)消费增长动力不足。主流国际机构对 2025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仍显谨慎,IMF、世界银行、联合国三家机构对 2025 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预期为2.9%。经济增长乏力使得消费者收入增长受限,同时青年失业率高企与储蓄倾向上升,进一步抑制消费增长。如印度2025年6月、7月全国失业率均在5%以上,青年失业加剧,城市消费信心持续处于悲观区间,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比突破43%,创历史峰值,民众消费能力下降。
(二)能源消费需求有望增长。全球石油消费量在2025年持续增长,2025年第四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预计为每桶59美元,随着全球经济活动保持韧性以及中国石油需求强劲等因素影响,石油等能源消费需求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三)耐用消费品需求疲软。以电视市场为例,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因关税应对策略和中国以旧换新政策带动而增长,但第二季度开始出货量同比下滑,预计第四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的同比下降幅度还将进一步扩大,全年出货总量预计同比下降0.8%,显示耐用消费品整体需求弱于预期。
(四)健康相关消费持续火热。《2025年全球消费者趋势报告》显示健康趋势日益加强,消费者正在寻求预防性解决方案和产品,以改善未来健康状况。健康和营养补充品的全球零售销售额将持续增长,睡眠产业也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或许成为继医疗健康、智能家居之后的又一大增长引擎。
(五)消费更注重性价比与可持续性。经济不确定性使消费者更加注重战略性购物,在购物时更倾向于权衡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追求性价比,同时体验式消费热度减退。后疫情报复性旅行和活动狂潮已经退潮,消费者正重拾居家活动,支出趋势在夜生活活跃的主要城市以外更为强劲。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更倾向于在那些代表长期或未来收益的品类上支出。东北亚市场的文旅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中国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冰雪旅游、沙漠戈壁旅游等持续成为文旅发展的主力军。
其中2025年第四季度我国消费形势有望在政策支持下保持稳定,部分领域消费将迎来增长。
一是消费整体增速保持稳定。2025年消费补贴更加前置,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保持稳定。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粮油食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持续增长。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持续增长。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养老消费空间广阔,市场规模优势非常明显。
二是政策驱动部分消费领域增长,中央与地方政府联动投入三千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的以旧换新,预计直接拉动居民消费万亿元。该政策将带动下半年家电销售持续增长,新能源车销售保持高速增长,第四季度相关消费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北京、上海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出“消费券”,涵盖多个领域,将促进服务消费的增长。
三是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国潮消费将进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健康消费将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体验式消费将向更深度和专业化发展,沉浸式体验产业将迈向更高互动性,“沉浸式文旅”项目持续高速增长。智能家居领域有望迎来爆发,搭载AI语音交互的冰箱、空调等产品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服务消费加快,假日消费拉动作用增强,文体休闲、交通出行服务消费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更注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体育用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悦己消费、情绪消费,还有一些新的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都方兴未艾。
四是县域消费市场潜力释放,“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 将推动县域商业设施改造升级,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稳定增长。在“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加持下,县域新能源车销量增速仍超过城市,第四季度县域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五是银发经济消费需求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突破3亿大关,银发群体的消费需求将从边缘走向主流,呈现多元化、品质化升级态势。失能老年人口突破4500万,将使专业照护服务需求激增。
六是跨境消费双向升级,在 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深入实施背景下,跨境消费的便利化程度和品质标准将迈上新台阶。四季度跨境直播电商规模继续增长,呈现“24 小时无休”运营态势,第四季度跨境消费有望延续这一增长趋势。
六、重大事件对经济造成影响。目前全球主要事件包括俄乌冲突、中东冲突、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均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俄乌冲突的影响。俄乌冲突因嵌入俄与北约的结构性对抗而难以调和,双方均面临“不可承受之败”的底线。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石油禁运,导致俄罗斯原油海运出口量下降,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发生变化。俄罗斯将大量能源出口转向亚洲市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运输成本和贸易流向。同时,美国液化天然气对欧洲出口量增加且价格上调,影响了欧洲地区的能源成本和能源相关产业发展。
同时相关国家经济结构变化:乌克兰经济遭受重创,农业出口大幅减少,大量人口逃离家园,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俄罗斯虽2024年GDP有增长,但能源出口受限是隐患,军工产业占 GDP 比重上升,民用制造业订单减少,经济结构畸形化加剧。但部分国家获利:美国通过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部分资金回流至本国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利润大增。同时,美国在能源领域获益,还通过 “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计划控股乌克兰稀土项目,强化对欧洲的军事控制。德国企业则借助在乌克兰建设制氢工厂、弹药厂等,开辟了新的市场,获取经济利益。
(二)中东冲突的影响。中东地缘矛盾因历史宿怨、宗教分歧、领土争端、资源角逐及大国角力形成复杂联动效应,巴以、以伊对峙可能长期化。
一是可能造成油气价格波动,中东是主要油气生产区域,巴以冲突、伊以冲突可能影响 OPEC + 的减产计划。冲突爆发可能导致国际市场油气价格居高不下,进而使全球多数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影响各国货币政策,阻碍美欧 “再工业化” 进程,对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冲击更大,会导致其本币贬值、进口成本上升和跨境资本外逃等问题。
二是阻碍地区经济转型。苏伊士运河是全球重要贸易通道,巴以、伊以冲突冲突可能引发运河遭遇暴恐袭击,造成贸易通道风险增加,大幅增加欧洲与印度洋沿岸、东亚等地的贸易成本和运输时间,扰乱全球贸易秩序。冲突打断了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进程,迟滞了其向非油气产业的转型升级,影响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中东冲突的影响有限但存在不确定性,若冲突局限在现有范围,全球经济影响将保持可控,油价会维持在一定水平,各国央行无需大幅调整货币政策,全球金融环境能保持稳定。但如果冲突升级,油价将飙升,全球通胀将被推动,经济增长率可能继续下降。
(三)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关税战扰乱全球正常经贸活动、跨境投资波动下行、产供链碎片化风险上升……美国频繁挥舞关税“大棒”,成为拖累其自身和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风险源”,世界经济正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是关税政策动态与地缘政治风险升级。2025年7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份事先张扬已久的行政令,正式将所谓“对等关税”政策落地实施。一场覆盖全球的系统性关税调整,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税率从10%到41%不等,连长期被视为美国传统盟友的加拿大、英国也未能逃脱波及。
一场新的全球贸易秩序重构,已经在美国政府的强势推动下悄然启动。这种赤裸裸的经济施压,已经超出了关税定义本身的范畴,更像是对全球贸易伙伴的一场合围,其实也是一次全球制造业的再洗牌。从半导体,到新能源,从海运物流,到金融服务,从石油到矿石,关税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较量在规则制定权,在于互相之间的反复博弈。中美两大经济体关税停火面临临时性与不确定性。IMF指出,即使关税维持当前水平,全球 GDP 增速仍将较基线情景下降0.6个百分点,贸易量萎缩1.5%-2%。标普500 指数成分股中50%的企业在财报中提及关税风险,科技板块估值可能因供应链不确定性下调。
二是全球经济增长分化与通胀压力重构。关税不确定性正阻碍贸易和投资等商业决策,损害全球供应链”,令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承受严重冲击。欧盟汽车、机械等产业受关税冲击,德国车企利润率可能下降,欧元区GDP增速可能降低;墨西哥80%出口依赖美国,关税可能导致其GDP缩水0.6个百分点,同时推高国内通胀。美国关税措施不仅破坏全球经济运行,制造巨大不确定性,也令美国自身经济和信用蒙受损失。关税政策可能令美国企业面临巨额直接成本,导致企业被迫以涨价、裁员、停止招聘或降低利润率等方式加以消化,压力最终将传导至美国民众,美国的平均通胀率可能呈现结构性上升。
三是货币政策博弈与金融市场波动。新兴市场货币承压,越南盾、印度卢比兑美元汇率已贬值,资本外流风险上升。资产价格重估与风险溢价攀升,科技板块估值可能因供应链不确定性下调8%-12%。美债收益率曲线可能因衰退预期进一步倒挂,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跌破4%。
四是供应链重构与区域贸易格局演变产能转移的效率损失与成本上升。苹果、三星等企业加速将产能转移至印度、越南,但新兴市场技术工人短缺、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导致产能爬坡缓慢。IMF 指出,供应链“弹性优先”策略将使全球生产率下降。RCEP、USMCA 等机制的贸易份额稳步增加,但规则差异增加企业合规成本。例如,墨西哥对美出口中,部分汽车零部件需满足USMCA原产地规则,导致供应链复杂度提升。中国则通过东盟自贸区议定书,扩大对区域内电子、机械出口,抵消部分对美出口下滑。
五是政策应对与长期趋势展望。长期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壁垒,半导体企业加速高端产品量产,以规避关税对中低端制造的冲击。美国需在关税与通胀间寻求平衡,可能部分豁免医疗设备、关键矿产等商品关税。中国通过消费补贴(如家电以旧换新)、基建投资(如智慧城市)提振内需,同时扩大对 RCEP 成员国出口。欧盟加速推进碳边境调节机制,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对冲关税冲击,但内部成员国分歧可能削弱政策效力。
六是全球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WTO争端解决机制停摆导致贸易摩擦缺乏有效仲裁,各国转向区域贸易协定,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可能进一步下降。2025年全球GDP增速下降,贸易量萎缩,需警惕“1930 年代式贸易战螺旋”风险。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可能触发资本外流,越南、印度等国的外汇储备覆盖率下降,接近国际警戒线。政策制定者需通过多边协作缓解贸易摩擦,避免陷入“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
七是合作发展,全球南方成关键力量。如今的全球南方,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超过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已经成为带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世界供应链正向全球南方地区再平衡,全球南方逐渐成为欧美重要出口目的地和全球市场需求来源。东盟国家努力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协议释放更多红利,加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非洲国家加快区域市场整合,通过加强区域贸易合作,努力为非洲建立起抵御全球贸易震荡的“安全网”。中国宏观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进博会、链博会、消博会、服贸会等国家级展会“矩阵”持续发力,通过进口带动区域出口,以开放姿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能源转型、产业链协同发展。
来源:清风细说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