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朝阳大悦城的麻辣鱼店前,等位的人群乌泱泱的。从学生到上班族,多少人甘愿排队两小时,只为一口够辣的滋味。其实年轻人的吃辣潮并非偶然,数据统计:90 后占吃辣人群近半,川菜、湘菜新开门店增速遥遥领先。“无辣不欢”话题播放超 590 亿次。曾经不吃辣的人,也在异
北京朝阳大悦城的麻辣鱼店前,等位的人群乌泱泱的。从学生到上班族,多少人甘愿排队两小时,只为一口够辣的滋味。其实年轻人的吃辣潮并非偶然,数据统计:90 后占吃辣人群近半,川菜、湘菜新开门店增速遥遥领先。“无辣不欢”话题播放超 590 亿次。曾经不吃辣的人,也在异乡迷上辣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越辣越火:湘菜的“变味”与无奈
“现在的湘菜,辣度明显比以前高了。”在北京开了 20 年的湘菜馆老板坦言,近几年要求加辣的客人越来越多。在社交媒体影响下,大家对湘菜的印象就是“辣”,如果“辣”得不够过瘾,就会觉得这家餐馆不正宗。
于是,消费者渐渐成了倒逼餐厅调整菜品标准的罪魁祸首。
以小炒黄牛肉为例,这道讲究辣椒配比与锅气平衡的湘菜,本是香、辣交融,辣并非最突出的特质。但自 2019 年湖南连锁餐饮品牌将其打造成明星产品并登上综艺后,它成了新经典湘菜代表。加上出了湖南后辣椒种类减少,很多餐厅为求方便和稳定,改用辣值更高的小米辣作为主要配料,小炒黄牛肉便一步步“变辣”了。
这种趋势让不少餐厅经营者陷入两难:加辣能迎合部分食客,却可能让不喜欢辣的人误以为 “不辣就不正宗”,错失原本的美味。当同行都在做辣,不辣的餐厅反而会被质疑,这背后是食客对猎奇记忆点的追求,也折射出辣味在餐饮市场的满满居于主导地位。
二、辣里藏情:疼痛中的信任与联结
人类学家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中写道:“吃辣与饮酒类似,都是通过对自我的伤害,获得同伴信任的社交行为。”第一口辣得舌尖发麻,第二口痛中带爽,第三口眼泪直流却停不下来。在嘶哈声中,平日的仪态被抛诸脑后,人们吐槽着工作琐事,身心在辣味的灼烧中彻底放松。科学上,辣椒素激活口腔痛觉受体,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带来愉悦感,这被称为良性自虐。人们在共同忍耐辣味疼痛的过程中,产生共情,催生出“愿意共同承受”的信任,友谊也在此间悄然滋生。
北京824万常住外来人口中,不少人像这样因辣味结缘。第一次相识的重庆火锅局、失意时共吃的泸州老店辣味菜,辣味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真情流露。就像西安街头的油泼面摊,三五好友围着桌子,看着老板舀一勺滚烫的菜籽油,“滋啦”一声浇在面上的辣椒碎上,香气裹着热气扑满脸庞,筷子一拌,辣香混着面香直钻喉咙,一碗面下肚,额头冒汗,话匣子也打开了,无需多言,辣味早已将彼此的情绪串在了一起。
三、辣的本真:预制潮下的风味坚守
吃辣潮的升温,也带火了辣味预制菜。上海国际预制菜展上,近四分之一展商主打川湘辣菜,从预制小炒黄牛肉到各类辣卤,品类繁杂。更有企业推出“油泼辣子香精”“鲜小米辣风味香精”等产品,用植物提取物搭配少量辣椒,以稳定辣度和香气。
这不禁让人想起曾用工业香精与辣椒素调配卤味的“曹氏鸭脖”......
当年轻人对辣的追求简化成“辣素”的刺激强度,辣椒原本丰富的风味形态与烹饪技艺正被悄悄消解。但西安的油泼辣子,讲究“一椒二油三火候”:油烧到冒烟后晾至八成热,分三次淋在辣椒面上,第一次激香,第二次出辣,第三次锁味。
一碗油泼面端上桌,辣子香先裹着热气扑过来,入口先是芝麻的香,再是辣椒的微辣,最后留着秦椒独有的醇厚回甘,绝非单纯的“辣”能概括。
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在《川菜》中说,西方眼中川菜只是麻辣,实则在中国它是传奇。这道理同样适用于本土:非吃辣地区执着于“越辣越正宗”,而真正以辣为日常的地方,辣椒是创造风味奇迹的载体。
打工人对辣的向往,或许并非贪恋“辣素”的疼痛,而是藏着对传统烹饪中传奇滋味的期待——正如王师傅的油泼辣子,热油激发出的不只是辣,更是秦椒与时光沉淀的烟火气,是无法被预制香精替代的本真味道。
今日互动:你喜欢吃辣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吃辣战绩!
秦食皇
立秦地 | 寻食脉 | 致皇心
铭根基 | 知来处 | 勇开拓
来源:秦食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