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评者认为“装饰”网球拍是“差生文具多”,真相可能是“有钱人爱好多”“有钱人文具多”。对他们而言,网球是运动,也是身份标识和品位宣言。
今日话题
字数:2700阅读时间:5min
批评者认为“装饰”网球拍是“差生文具多”,真相可能是“有钱人爱好多”“有钱人文具多”。对他们而言,网球是运动,也是身份标识和品位宣言。
▼
(IC photo/ 图)
这几年,网球大火,球场上人多了,电视转播收视率飙升,网球从“贵族运动”变成了全民话题——在网球热带动下,“装饰”网球拍正成为一股风潮。
事实上,网球拍配饰一直存在,但如今这些配饰越来越“不务正业”,比如年轻人给球拍挂上串珠链、贴上个性贴纸,不为实用,只为好看。
有人调侃这是“差生文具多”——技术不行,装备来凑。换个角度看,网球配饰的“时尚化”倒也契合网球这一运动的特色,它既是竞技运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符号。
从功能到“装饰”
在网球拍上安装配件并不是新鲜事,多年来,球员们为了提升使用体验,会在球拍上添加一些“功能性”配件。
最常见的莫过于避震器,这个小物件安装在拍线底部,能有效减少击球时的震动,让手感更舒适。
在传统配件中,护线管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覆盖球拍线孔边缘,有效减缓网线与拍框的摩擦损耗,延长球拍的使用寿命。早期护线管多采用单一材质,如今已发展出多层复合结构,既能承受高强度击球压力,又能降低震动传导。
有些球员还会使用加重铅片,这种可自由裁剪的金属薄片通常粘贴在拍头或拍柄部位,通过增加局部重量调整球拍的挥重和平衡点,帮助球员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力习惯的参数组合。
还有防滑柄皮,替换原装握把胶,提供更好的防滑效果,避免手心出汗时球拍打滑。
随着技术的发展,配件也逐渐智能化。譬如安装在拍柄或网线部位的传感器,能够实时记录球速、旋转、击球点等数据,为球员提供量化的训练反馈。
总之,此前网球拍的配件更多是“实用”为主,帮助球员更好地控制球拍。
然而近年来,网球在国内的热度显著提升。根据2024年的最新调查结果,我国网球人口为2519万,相比于2021年ITF报告中的1967万增长了接近552万,增长率达28.03%。
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成为网球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加入,赋予了网球运动新的文化特征。
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配件,而是开始给球拍添加各种装饰性元素,让球拍成为展现个性的工具。
避震器早已不稀奇,现在流行的是造型各异的卡通避震器,比如星星、爱心、动物形状,甚至还有迷你网球造型。这些避震器既能减震,也成了球拍上的亮点。
拍线也成了装饰的一部分。传统网球拍线大多是白色或黑色,但现在年轻人会选择彩色拍线,比如亮黄、粉红、荧光绿,让球拍在球场上更显眼。有些品牌还推出渐变色拍线,进一步满足个性化需求。
贴纸文化也在网球拍上流行起来。球员们会在拍框或拍柄贴上喜欢的贴纸,可能是动漫角色、乐队标志,或者简单的几何图案。
这些贴纸不会影响球拍性能,但能让球拍看起来独一无二。也有人专门收集限量版贴纸,像换手机壳一样定期更换球拍装饰。
网球包的装饰,也不能落下。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运动包,年轻人开始在包身挂上毛绒挂件、别上徽章,或用丙烯颜料手绘图案。双肩包侧面的网兜里插着荧光色护腕,拉链上晃着定制的姓名牌,每次打开球包都像拆一份属于自己的礼物。
是运动也是时尚
网球拍上的贴纸、彩色吸汗带和个性化配重,常被戏称为“差生文具多”——仿佛技术不足才用装备来凑。
这种调侃并无恶意,但多少也折射出对网球这项运动的“误解”。
网球并不是一项纯粹比拼体能的运动,它的魅力还在于将竞技性与时尚美学、社交礼仪完美融合。
与足球、篮球等平民运动不同,网球从起源就与“贵族”二字紧密相连。
网球诞生于12世纪的法国宫廷,最初是皇室贵族消遣的高雅游戏。传入英国后,迅速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性活动。现代网球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仍是一项贵族运动。
早期的网球比赛不仅比拼球技,也看重选手的仪态、着装和举止风度。法国宫廷里的贵族们穿着考究的服装击球,将这项运动变成了一场流动的时装秀。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温网)的传统,最能体现网球对时尚的执着。
自从1877年首次举行以来,温网一直采用以白色为主的着装规定。由于运动组织者认为汗渍在彩色衣物上更显眼,显得很“不雅”,所有球员都被要求穿白色衣服。
这一标准不仅适用于球衣、短裤等主装,还包括头带、腕带、袜子、内衣、鞋子(含鞋底)等所有可见配件。虽然他们可以佩戴彩色的标志和徽章,但其长度不能超过1厘米。2013年,费德勒因为鞋底有颜色,在下一场比赛中被禁止穿同款鞋子。
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温网才会解除全白限制。比如今年7月4日这一天,温网宣布临时解除延续148年的全白着装规定,允许球员佩戴黑色臂纱,悼念因车祸离世的葡萄牙足球运动员迪奥戈·若塔及其弟弟安德烈·席尔瓦。
1963年,公开赛时代开启,网球完成了从贵族专属到大众潮流的华丽转身。但相较于其他平民化运动,网球仍然保留阶层属性。
网球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流行,网球爱好者也更多是中上阶层人群。《世界网球发展白皮书(1960-1970)》指出,网球在1960年代的普及仍局限于发达国家,且参与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高于其他运动。
美国网球协会1960年代的调查显示,90%的注册球员家庭年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75%的青少年球员来自父母至少拥有大学学历的家庭。
由于网球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高净值人群的参与和关注,网球也成为商业化最成功的体育项目之一。每年四大满贯赛事——澳网、法网、温网和美网,吸引着顶级赞助商和转播机构的巨额投入。
今年温网2025总奖金将达到5350万英镑(约人民币5.23亿元),相比2024年上涨了7%。单打冠军的奖金为300万英镑(2935万元),哪怕是一轮游,奖金也有6.6万英镑(64.5万元)——这个奖金数额甚至超过不少运动项目单打大满贯的奖金(比如WTT)。
而且,网球职业选手在巡回赛中积累的不仅是排名积分,更有可观的商业代言价值,比如郑钦文的商业价值是顶尖的。
这种良性循环很明显:高净值人群爱打爱看网球,赞助商愿意砸钱,赛事奖金水涨船高,又能吸引更多优秀球员投入,这让网球“高端”“时尚”“好看”的属性更加稳固,商业价值也越滚越大。
在国内,打网球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了,但核心玩家仍是“高知、高收入、高消费”人群。暂且不论网球设备的费用,教练费用、场地费用,在北京一个小时下来一般得400-500元,工薪阶层真的玩不起,网上很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月入3万,也打不起网球”。
所以批评者认为“装饰”网球拍是“差生文具多”,真相可能是“有钱人爱好多”“有钱人文具多”。对他们而言,网球是运动,也是身份标识和品位宣言。一套专业装备加上个性化装饰,就相当于递出一张精致的社交名片。
虽然我也算是网球的资深观众,但我从来没打过网球,也没有网球拍,我倒是很想体会一下带着装饰后的网球拍去打网球的乐趣……为什么不呢?原因你懂的。
▼
当朋友圈晒完一轮,当网红打卡的热潮退去,这些产品就面临着残酷的考验。消费者开始思考:它真的值这个价吗?
《
· 南周知道出品 ·
· 未经授权 不可转载 ·
· 欢迎朋友圈哦 ·
来源:南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