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奉天秦某,夏夜守瓜园,看到田埂上有十多个男童,身高不过三尺,年龄约四五岁,来来往往,肩挑背扛运送东西。秦某知道这是一群小妖儿,悄悄靠近捉住一个。孩童哭泣哀求,秦某说:“送来两担金银,不然立毙刀下。”童子答应,秦某让他立下重誓,然后释放。
秦某
奉天秦某,夏夜守瓜园,看到田埂上有十多个男童,身高不过三尺,年龄约四五岁,来来往往,肩挑背扛运送东西。秦某知道这是一群小妖儿,悄悄靠近捉住一个。孩童哭泣哀求,秦某说:“送来两担金银,不然立毙刀下。”童子答应,秦某让他立下重誓,然后释放。
次日晚上,有童子四人抬着重物而来,脚步蹒跚,嘴里哼唷作用力状。靠近看到,童子所抬之物金黄灿烂,如小磨般大小。秦某认为是金,不由大喜。
童子说道:“两担金宝送到!”说完把那两个东西扔到地上,咕咚一声,然后离去。秦某点燃火把仔细查看,那两个东西却倏地缩小,原来是两个铜钱,穿在芦苇管上。秦某失望至极,每夜蹲守,然童子在未出现。《醉茶志怪》
神赐漆杖
万历丙申年,常熟东乡有书生许某者,其父被授任湘阴县巡检。许生随父上任,途中停船瓜步(南京临江一古镇),见一渔夫捉到一条金色鲤鱼,长约三尺。此鱼并不挣扎,眼睛转动,似乎在听人的语言。许生很惊奇,把鱼买下放之江流。
几天后,当走到小池口时,许生夜梦红袍神说:“我乃赵真君,卿有放龙子之德,洞庭君请于天帝,卿不日就为洞庭水神矣。”许生醒来非常害怕,但没有说于人听,照常随父到了任上。
一年过去平安无事,他逐渐不再把那个梦放在心上。一日,他代父进武昌城公干,夜宿鹦鹉洲,又梦到一黄衣神说:“我乃洞庭君,不日将迎君到任。”说完赠送红漆拐杖一根。
许生倏地醒来,忐忑不安。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许父带领儿子去往洞庭君庙,神像与许生后梦中看到的一模一样。听当地人介绍,洞庭君是唐朝时给龙女传书的柳毅。
父子二人把香烛供品摆上,言辞哀切,恳请放过。跪拜祷告之后出庙门,在路旁发现红漆拐杖一根,许生对父亲说:“神赐之物,安敢不受,恐终将不免矣!”随后携带拐杖郁郁而归。
次日,许生神情开始恍惚,到了傍晚对父亲说:“洞庭君来了,说天帝谕旨已下,我要去帮助处理海运事务,从此分别了。”接着,门外空中传来车马声,许生奄然而逝。
故事出自《狯园》,原作者总结到,听人说救鱼服之龙,龙衔明珠报恩,而许生却因此而死,这是什么道理呢?
金老夫人
金少伯的祖母享高寿,九十多岁方寿终。临终前的半年她行动如常,却神识昏聩,见到儿媳孙媳都称呼姐姐。某次金家祭祀祖先之后吃饭,老夫人说已经吃过,家人认为她糊涂谬误,笑问吃的什么,老夫人描述的食物与祭品相同。她并未参加祭祀,没有看到祭祀之物,大家因此非常惊讶。
不久,金家又举行一次祭祀,老夫人亦称已经用餐,并详细描述祭祀之酒食。大家这才知道,她之所以昏聩,是一魂已经离体,家祭之日,离体之魂与祖先一同享用祭品。《右台仙馆笔记》
松鼠
书生某在戴关寺读书备考,夜间正展卷间,忽听梁上窸窸窣窣。他抬头看,只见一个小人儿六七寸高,穿着软甲,在房梁上旋走。
片刻间,小人儿落到桌上,踢书于地。书生拿起砚台,把墨水泼于小人儿身上,小人大叫:“伙计们快来,共击此无赖!”话音落地,窗外又跳进小人儿数十,攀腰啮足,骚扰不休。书生抓起木棍四面挥击,小人儿纷纷倒地,爬起后跳窗而逃。和尚闻声感到,听书生讲述后说:“无大碍,此乃寺里松鼠幻形,见之久矣。”
书生遂心安,然此后,书籍衣服多被咬碎,无奈之下搬离寺庙。《点石斋画报》
翻江尸
清时某年,山东大旱,有一秦姓书生弃故里,孤身赴关东谋生。跋涉数月,未达终点。某日,途中遇到一人,言称亦去往关外,秦生欣喜,与之同行。
傍晚住店时,一老翁把秦生密呼至门外,说道:“客官与同伴相识几时?”秦生云当日相识,老翁说:“老朽年少时给巫师击鼓,对非常之事略知一二,客官同伴恐非人类。”秦生闻言大惊,老翁让他把两棵葱分别放在二人床下,早晨再看端详。
次日黎明,秦生把两棵葱拿给老翁查看,老翁说道:“果然,你床下的葱略见枯萎,那人床下的葱青绿如初,这是被阴气笼罩的结果。君当小心,此人恐怕是恶鬼。”秦生跪地求解救之法,老翁说:“如果现在离开,必会当即见害。你仍旧与他同行,路上买红伞一把,他会邀请你去某所歇息,当他进门后,你用伞顶住门口,紧闭双眼不要看他模样,当可逃过此难。”
天亮后,二人照常前行,秦生按老翁嘱咐,买了红伞一把。日暮时那人说道:“前面不远有我远亲,可到那住宿,省去宿费,何乐不为?”
秦生无奈,与之同行到一处小宅,那人进门后,秦生把伞撑开,顶住门口,紧闭双眼。只听那人变了语调,厉声呼喝:“你看看我!你看看我!”秦生毛发竖立,闭目坚持,不知过了多久,昏厥过去。
早晨时秦生醒来,环顾四周,乃荒坟之地。红伞所顶者,一立棺也。盖乡里有俗,凡死于非命者,不即下葬,择吉地立棺,外以砖石封之,冀化其怨气,俗称 “秋季棚”。
秦生脱险后与人说起,有人言:“此鬼乃翻江尸也!”(此故事见与其他博主的作品,无具体出处,大概是民间故事,我用我的叙事习惯重新讲述一遍。)
来源:沧海一粟古代志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