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传 | 川大惊现千年银手镯,内藏世界现存最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09:52 1

摘要:1944年4月的一天,成都锦江畔的四川大学校园,学校正在修筑校内自荷花池至锦江边的道路。在抵达江边约50—60米处时,工人突然挖掘到了几块古墓的方砖,立即报请学校,惊动了川大考古专家冯汉骥等人。

上个世纪的成都

锦江畔的四川大学校园内

修路之时

挖出了一只平平无奇的银手镯

就在这小小的手镯里隐藏着

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

《不空羂索秘密陀罗尼咒经咒》

01

成都出土世界现存最早印刷品

1944年4月的一天,成都锦江畔的四川大学校园,学校正在修筑校内自荷花池至锦江边的道路。在抵达江边约50—60米处时,工人突然挖掘到了几块古墓的方砖,立即报请学校,惊动了川大考古专家冯汉骥等人。

他和杨有润闻讯立即赶到现场,清理发现小型墓葬4座,其中3座相连,为小型南宋墓;另一座为唐墓。发掘初期,考古人员整理出一些较为平常的陪葬物品。

他们从唐墓里的女性尸骨的右臂上,取下了一只银镯,在研究室的强灯照射之下,意外发现里面中空,镯的破损处,微微露出一点纸页!

随后,他们取出对角卷成筒状的丝绢纸,冯汉骥形容为“有如橡皮”一般,细致打开,上面有字!

当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奥秘,直待整理文物时,才发现这件藏在镯内但却不知比银镯要重要多少万倍的绝世珍品:《不空羂索秘密陀罗尼咒经咒》终于横空出世。

《不空羂索秘密陀罗尼咒》简称“陀罗尼经咒”,用唐代著名的茧纸印制。印本质地薄且半透明,异常柔韧。长34厘米,宽31厘米,中央为一个小方栏,栏中有六臂菩萨刻印1尊,手持各种法器。栏外围刻梵文,并且刻有经咒17圈,四角及每边都有菩萨和供品刻像。

《陀罗尼经咒》首行竖镌汉文一行:“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X近卞家印卖咒本。”因为成都原称“蜀郡”,称“成都府”是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以后的事情,此见《新唐书·地理志》,由此可知《陀罗尼经咒》印制时代的上限时间。

其下限时代虽难确定,但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印本典型的唐朝书写风格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当在公元800年前后

▲成都出土的《陀罗尼经咒》。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考古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陀罗尼经咒》系晚唐成都印本,但它与在我国敦煌石室发现的“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相比,孰早孰晚,学术界还尚无定论,只待进一步的考证和鉴定。

但无论如何,《陀罗尼经咒》都堪称世界范围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因为《金刚经》1907年被斯坦因盗往英国,所以成都出土的《陀罗尼经咒》,又是目前发现的国内保存最早的印刷品。

何为“陀罗尼”呢?这是梵文的音译词,意即咒语。这是佛教流布最广的重要经文之一。

这件珍宝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应该说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特别是处于四川盆地中心的成都,“二江珥市”的城市布局加上时节多雨,挖地三尺即有水出,以往墓葬中的木质物品,尤其是丝织品、纸本文物都难以留存。

《陀罗尼经咒》得以保存,一是因墓坑挖得不太深;二是它装塞在狭小的银镯之内,密闭情况非常好;三则是印本的用纸质料精良。

这一文物也证明了唐朝成都造纸业不仅发达,而且为唐朝川纸已经成为贡品的典籍说法,寻找到了最为有力的实物证据。

▲唐代益州麻纸。图片来源:温江区文化馆

02

唐代雕印,寻迹“龙池书坊”

冯汉骥后来在论文《记唐印本的发现》(首次发表于文物出版社《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5期)里总结认为:“敦煌所发现的最早的雕版印本,均无刊刻的地名,此印本中详记有雕版及印卖的地方,在研究中国印刷史的掌故上,自是一种很珍贵的资料了。”

但是他坦言:“龙池坊今不可考,大概在今成都城的东北部。据唐书地理志说,贞观十七年(643年)分成都县置蜀县,在州郭下,与成都分理。乾元元年(758年)二月改为华阳。自是之后,成都县在西北,华阳县在东南,同城而治,龙池坊既在成都县,自当在现成都城的东北部,因为在唐以前成都城内的诸大池多在东北,而以‘龙’名者不其一处。”

唐朝成都的坊里市集,随着城池的扩张、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鳞次栉比的发展格局。距今一千多年前,李膺的《益州记》记载,成都市坊百有十二,其中对于成都文化至关重要的便是“龙池书坊”。

▲“龙池书坊”还原图。此图由AI生成。

“龙池书坊”之谜,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位置终于得到了破解。

1992年,日本京都大学从事文献史研究的和泉新教授来成都考察唐朝成都印刷遗迹,他对“龙池书坊”发生了极大兴趣,可惜无人能够确认地点。

四川省图书馆资深研究馆员田宜超先生有感于此,以两月之力,完成了《一九四四年成都东郊出土梵文〈不空羂索秘密陀罗尼咒〉木刻印本跋》,文章回答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陀罗尼经咒》的年代和“龙池书坊”的地点

田宜超先生认为,其印制年代当在唐至德二年——会昌五年(公元757—845年)之间,字迹为公元8世纪时印度流行的早期的婆罗陀体,据推测装入手镯是在墓主生前信仰佛教的一个较长的时期(而不是死后)等等。

▲20世纪末,春熙路的“龙池书肆”依然是成都爱书人淘书的胜地。图片来源: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昔时龙池坊,若因龙池而得名,必然距龙池不远,当位于今日天府广场至后子门的四川科技馆附近。

【栏目简介】作为悠久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始源地,成都拥有璀璨而接续的城市发展史,成都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江一河,蕴藏着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历史。屡见不鲜的树木、俯拾皆是的花草,饱含着什么样的传奇?“成都方志”微信公号“蒋蓝成都传”专栏,带领读者朋友一起“在充满历史温情的文学城市传记里,梳理成都的肌理,捕捉成都的体温(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的评价)”。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