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间,白族人家用三道茶诠释着“先苦后甜,终得回味”的生命智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征,承载着千年茶文化的哲学内核,成为白族待客的重要礼遇。
在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间,白族人家用三道茶诠释着“先苦后甜,终得回味”的生命智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征,承载着千年茶文化的哲学内核,成为白族待客的重要礼遇。
白族三道茶 图源:“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
三道茶,煮千年
三道茶及配料 图源:“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
三道茶的起源可追溯至8世纪的南诏时期,据《蛮书》记载,南诏先民就有“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惯。明代徐霞客游历大理时,也在《滇游日记》中留下了“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的记述。
如今,这道承载着白族哲学与美学智慧的茶俗,已走出大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2014年,白族三道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又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道茶,品一生
三道茶的制作遵循严格的“三道、六则、十八序”规范,其中最为核心的“三道”即指此茶分为味道迥异的三道,分别对应“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第一道“苦茶” 图源:“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
第一道为“苦茶”。在已烘热的茶罐中放入茶叶,在炭火上边烘烤边抖动,因着这数百次抖动,被白族居民幽默地称为“百抖斑鸠茶”;直到茶叶微黄,散发香味,此时冲入沸水,茶罐中会发出隆隆之声,犹如响雷,故而又得名“雷响茶”。煮好的茶汤颜色清透、呈琥珀色,入口味道清苦,却略带焦香。饮用时,往往只盛半杯,细品此茶的清苦之味,寓意“要立业,要先吃苦”。
第二道“甜茶” 图源:“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
第二道为“甜茶”。在茶碗中加入红糖、甘草、大理特有的乳扇丝、切成薄片的核桃仁、炒熟的白芝麻等配料,再将重新冲好的烤茶注入其中。此道茶口感丰富,甜而不腻,常用大杯盛放,寓意苦尽甘来。
第三道“回味茶” 图源:“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
第三道“回味茶”以蜂蜜、花椒、桂皮、生姜等辅料入茶,饮用时往往需要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此茶甜中带麻,苦中回甘,花椒的辛香与桂皮的温厚交织,形成复杂的味觉层次,喝下后回味无穷,寓意“回味人生”。
三道茶,慰一程
在白族小院中体验三道茶 图源:“学习强国”大理州学习平台
喝三道茶,起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发展至今成了白族人民欢迎宾客的重要习俗,更是成了旅居大理不可错过的体验。
在古朴典雅、白墙青瓦的白族传统民居中,水声咕嘟,发出晴日下的雷响,茶艺师身着白族服饰,双手翻飞起落间,在三道茶中饮人生,随茶香袅袅传文化。
白族三道茶,是茶罐中翻滚的千年时光,是茶碗里沉淀的人生哲学。人生如茶,苦尽甘来方知回味无穷。当游人踏入白族人家,接过那三道冒着热气的茶时,便已开启了一场关于人生、文化与自然的对话。
编辑:谭雅萌 朱怡瑾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