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政坛的风暴,又一次把中国和全世界的目光拉回到东京。石破茂,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改革派”,在自民党内外的多重夹击中黯然下课,还没撑过一年。每一次日本首相更迭,亚太局势都会起一阵涟漪。这一次,故事的主角,不只是石破茂,还有那个呼声渐高、对中国极不友好的新首相
据环球时报报道,日本政坛的风暴,又一次把中国和全世界的目光拉回到东京。石破茂,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改革派”,在自民党内外的多重夹击中黯然下课,还没撑过一年。每一次日本首相更迭,亚太局势都会起一阵涟漪。这一次,故事的主角,不只是石破茂,还有那个呼声渐高、对中国极不友好的新首相热门人选——高市早苗。当日本政坛再次悬而未决、台海风浪暗涌之际,我们更需要冷静分析幕后推手和未来变量。
石破茂去年10月勉力登上首相宝座,彼时自民党刚刚经历岸田文雄时代的“黑金丑闻”洗礼,经济低迷、民生萎靡、物价疯涨、社会信任危机全都压在政权头上。按日本政治惯例,首相更替往往带来一波“新政”预期,但石破茂的改革刚起步,党内外就已暗流涌动。2023年下半年,众议院、参议院、东京都议会三线溃败,执政联盟丢掉国会两院多数席位。自民党内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党内大佬频频造访首相官邸“劝退”,连小泉进次郎都被爆与石破密谈两小时,催其主动交棒。
选举失败本是政客常态,但石破茂的困境是多维度的。他既要平衡对美关税谈判、应对特朗普政府的不断加码,又要在党内维系改革派、保守派、利益集团的复杂纽带。石破茂自己也坦言,“当首相要辛苦好几倍”,各种场合疲态尽显。媒体拍到他在国会打瞌睡,成为“无力感”的象征。党内压力越积越高,森山裕、小野寺五典等高层公开表态,要求尽快换帅,以防自民党深陷分裂危机。
石破茂最终选择在9月7日记者会上主动辞职,把责任扛在肩上。对外他表示“从未贪恋如今的地位”,对内他其实明白,继续硬撑只会让自民党失去更多谈判主动权。NHK、共同社等主流媒体的民调显示,民众其实并不把选举失利完全归咎于石破个人,但党内的“甩锅”逻辑,压垮了他为政改留任的最后一丝幻想。
辞职之后,日本政坛瞬间进入权力真空。自民党总裁选举提前举行,谁来接棒成为最大悬念。各派系早已暗中布局。高市早苗、小泉进次郎、小林鹰之等人先后被抬上“热门人选”名单。值得特别警惕的是,高市早苗虽然在去年总裁选举中惜败,但她强硬的对华、对台立场,让她获得党内右翼、保守派和美方某些势力的鼎力支持。
高市早苗的“出圈”,绝不是偶然。她在台湾问题上多次发表激进言论,甚至高调“窜台”,试图把日本塑造成台海安全的“关键角色”。这种言论,已经严重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美日“同盟升级”、日本军事政策右转、涉台干涉,这些年一路加码。高市的崛起,正是日美战略合流下的典型产物。她不仅主张修改和平宪法,扩军备战,还在半导体、AI、关键矿物和量子科技、能源等领域全面配合美国对华遏制战略。
石破茂任内其实在对华问题上表现了相对克制。虽然美日贸易冲突加剧、特朗普掀起关税战,但石破顶住了不少国内外压力,试图维持中日经贸和地区稳定。“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一度在石破任内有所修复,东京在台海议题上明显降低了挑衅频率。可惜这些努力在党内没有获得足够回报。相对温和的对华路线,反倒成了被右翼派系攻击的“软肋”。
更戏剧性的是,就在石破茂辞职前夕,美日刚刚签下一份极其不平等的关税协议。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与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在华盛顿敲定谅解备忘录,日本豪掷5500亿美元投资美国半导体、AI、矿物、能源等前沿产业。协议条款之苛刻令人咋舌:项目决策权牢牢掌握在美方手里,利润分配上本金收回后美国独占九成,日本“出钱出力当打工仔”,换来的不过是美国承诺降低部分对日关税。这等“丧权辱国”的条款,直接暴露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被动地位。
这份协议不仅意味着日本核心产业链更多被美方牵制,也直接对中国的供应链安全和高科技产业施压。美国在日本帮助下“摆脱对华依赖”,着力打造本土抗生素生产线、半导体制造基地,剑指中国高科技产业。美方官员的那句“这或许是我谈过的所有生意里最自豪的一笔”,赤裸裸暴露了美日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遏制野心。
而高市早苗若真能问鼎首相,对中国的压力只会进一步加大。她不仅在台海、南海、东海等安全议题上持最激进立场,连在经济、科技、产业链上也主张全面配合美方遏制中国的步伐。高市本人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公开否认历史罪责,主张修宪扩军,这些都是对中日关系的严重负资产。更糟糕的是,她背后站着一批极端保守派和美日军工复合体的深层力量。如果她上台,中日之间有限的沟通窗口可能进一步收窄,地区风险系数大幅提升。
小泉进次郎虽然以“改革者”自居,但骨子里的对华强硬同样不能小觑。他出身政治世家,善于操作舆论,党内根基深厚。小林鹰之等人则在经济安保、对美对华政策上与高市存在某种“竞右”氛围。无论谁胜出,日本的对外政策很难再回到石破茂时期的温和路线。
这轮权力更替不仅是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重组,更是亚太战略棋局的关键节点。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友都在密切关注日本新政府的走向,台海、朝鲜半岛、南海局势,都因日本政坛动荡而充满变数。对中国来说,强硬保守派上台极有可能重拾“对华制衡”路线,中日经贸、安保、外交摩擦风险骤增。即使新首相延续“有限协调”,在美日战略同盟体系压力下,中日关系也难以摆脱“缓和与摩擦交织”的大格局。
日本媒体和学者其实很清楚,首相更替只是表象,决定未来走向的,还是自民党背后的派系利益、美国战略指令和日本社会的集体焦虑。即便高市早苗、小泉进次郎等人轮流上台,日本对华政策的“保守化”已成趋势。中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难以回避,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改善。
面对这个现实,中国一方面要持续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核心供应链自主可控,另一方面更要坚定推进多元化国际合作,扩大“朋友圈”,以应对美日强硬派联盟的排他性压力。区域层面,中国还需加强与东盟、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战略沟通,防止日本借美日同盟名义搅动地区局势。
来源:正史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