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他们宁可每年只收10-12个人,也要保证小班制的密集指导。像综合设计硕士所在的斯坦普斯艺术与设计学院,有40名全职终身或终身教职教师、30名全职讲师和20名附属教师,如果算上所有教员,师生比是远超1:8的。对于硕士阶段来说,这种资源倾斜就是一种豪华配置。
每年,康石石都有学生从全球只招10人上下的顶尖设计项目中突围,拿下offer。
这些项目包括:一年只招10-12人的密歇根安娜堡的综合设计、一个班只有8人的得克萨斯奥斯汀设计专业、全球仅招8人的阿尔托游戏设计与开发、第一届只招了十六七个的皇艺设计实践、一年只招1-2名中国人的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时尚、一年只招3个人的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工艺工业设计修士……
名额极少,竞争激烈。那么:
这些项目为什么只招十几个人?
他们到底在挑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你不是顶尖名校出身,还有没有机会?
今天,我们就用真实录取案例,讲清楚这件事。
最直接的原因是院校的教学设计。很多学校本身就不希望把硕士办成大班课,而是强调小班教学。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综合设计硕士就希望营造的是一个“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被听见、被深度参与”的学习环境。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综合设计硕士宣传pdf片段
所以他们宁可每年只收10-12个人,也要保证小班制的密集指导。像综合设计硕士所在的斯坦普斯艺术与设计学院,有40名全职终身或终身教职教师、30名全职讲师和20名附属教师,如果算上所有教员,师生比是远超1:8的。对于硕士阶段来说,这种资源倾斜就是一种豪华配置。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综合设计硕士公布的招生数额
得克萨斯奥斯汀分校的设计硕士也是小班制。康石石学生Z同学曾分享过,她的班只有八个人,每个人都有专属工位,甚至配套了台灯、沙发、冰箱、咖啡机、打印机、微波炉。包括奖学金,她们班几乎人人都有补贴,Z同学拿到的就是44000美元,基本cover了占大头的学费。能把奖学金做到人人覆盖,前提当然是班级规模不能大。
这就引出第二层原因:钱。
许多这类小班制设计项目,背后是实打实的经费支持。像阿尔托大学的设计相关硕士,全球录取名额在10人上下,但同时很多优秀学生能拿到芬兰政府的全额奖学金。
康石石学生小C同学 获 阿尔托大学 游戏设计与开发 学费全免+5000欧奖学金
西北大学的艺术、理论、实践硕士项目(简称ATP项目)同样有丰厚的奖学金支持,包括全额学费减免、医疗保险和每年24000美元至32000美元的津贴。而这些钱本身来自项目经费和校内基金,如果招的人太多,反而会削弱他们如此慷慨的优势。
图源:ATP项目
还有一种情况,是与国家资助机制绑定的。像每年只招1-2个中国人的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有比利时政府直接拨款。资金不是按学生多少来算,而是按项目定位来分配。结果就是学校可以保持极小规模的录取,同时依然保证师资、场地、研究经费充足。
这类政府补贴+学院光环的组合,让他们既有底气保持小班制,又能在招生宣传上强调精英教育的稀缺性。
康石石学生P同学 获 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 首饰设计与金银制 BA
如果再往深里看,还有更根本的原因——这些院校对学生的定义和期待,本就和大众想象的硕士不同。我们很多人会默认硕士就是学习新的设计工具、做项目,然后找工作。但像MIT Media Lab这类项目,本质是研究导向型,它们要的是能推动学院研究方向的人。
所以学生在里面,更像是研究合作者。比如MIT Media Lab的学生进实验室之后是直接挂靠在某个研究组里,承担具体研究任务,和博士生、PI一起推动项目。
图源:麻省理工学院media lab 研究项目
这种培养逻辑决定了,他们宁可只招少数,也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为学院的研究、项目甚至声誉贡献独特的价值。
而对申请者来说,这种极少的招生规模直接等同于残酷的录取率。既然门槛这么高,究竟是什么样的背景,能跨过这道门槛呢?
单从院校背景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海外名校本科背景
在密歇根安娜堡和西北大学的录取中,美本出身比例明显,比如雪城大学、迈阿密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Pratt艺术学院,这类学生本科期间已经接受了系统的设计或跨学科教育,语言、学术写作、研究思维都相对成熟。
西方院校在选拔时,更看重候选人是否能快速融入其学术体系。拥有美本背景的申请者,在这一点上确实有优势。
康石石学生-D同学 本科 芝加哥艺术学院
获 康奈尔大学 建筑 MArch+$52500奖学金
UC伯克利 建筑 MArch
南加州大学 建筑 MArch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建筑 MArch
南加州建筑学院 建筑 MArch offer
2. 国内顶尖院校的设计力量
阿尔托大学的录取者来自同济、哈工大;得克萨斯奥斯汀分校录取的学生也有同济背景,国内这类院校在设计或工科方向上都处于一线位置,院校本身的学术声誉也让他们在申请时更容易被信任。
3. 皇艺、安特卫普这类艺术院校的申请背景就比较多元了
最有意思的是皇艺设计实践和安特卫普的录取。皇艺的录取者中既有江大、同济这样的强校,也有北工大、南航,甚至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学生。安特卫普的录取者里则出现了海本和国际高中的背景。
以上的案例中,虽然美本、同济、中传这样的院校在名单里很显眼,但同时也存在南航、嘉庚学院这样不算顶流的背景,背景牛≠唯一通行证。申请时,院校更看重的是个人作品和研究潜力能否对应学校项目。
比如拿下阿尔托学费全免外加5000€奖学金的L同学,只用3个项目,就打败一众提交6个项目的竞争者。
康石石学生 L同学 获 芬兰阿尔托大学 新媒体 MA + 学费全免
美国东北大学 游戏设计 MA + 学费减半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游戏设计 MA offer
所以,如果你也在考虑这些专业,更值得思考的是你作为一名设计生,有没有把设计做好。手稿是否画扎实、建模是否还要磨、渲染够不够精细,有没有对生活真正地洞察,才是一切的基础。
回到四五年前,留学大三才开始匆忙准备作品集也是常态。但放到现在的大学生身上,根本不可想象。
大一过成高四,早早为留学做打算成了常态,于是双非院校的H同学大二大三就拿下2张红点奖、戴森设计大奖中国赛区八强、core77、K-Design、A`Design等30余枚世界级设计大奖了,让加州伯克利的面试导师高看一眼:
硕博生爱卷的专利也开始普及到大学生群体中:
而上面提到的这些其实都只是能力的证明,侧面反映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
但无论是想去哪种院校留学,回归到本质还是要看学生本身的设计能力。此时,这些早早开始准备,图都比别人多画几百倍的学生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比如手绘量大管饱,推到逻辑清晰易懂的X同学:
H·ART学员X同学 本科 鲁迅美术学院 产品设计
获 伦敦艺术大学 圣马丁 工业设计5.0 MA offer
渲染文件夹名从1.0递增到999999......极致细节直接拿下香港理工大学offer的C同学:
H·ART学员C同学 本科 天津工业大学 工业设计
获 皇家艺术学院 Design Products MA
香港理工大学 智能可穿戴技术 MSc offer
毕竟实力到位了,确实值得大满贯,哪个学校收了都不亏。欢迎大家来找康石石学习艺术设计,坦坦荡荡迎接自己的dream school,向我提问。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