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8日,新学期的阳光洒满校园,田家庵区人民法院李林法官带着精心准备的 “法治课程”,走进田家庵区第十三小学多媒体教室,与六年级的同学们共同开启了一堂意义非凡的 “开学第一课”。这堂法治课以 “防电诈拒欺凌,共建平安校园” 为主题,旨在帮助同学们认识
2025年9月8日,新学期的阳光洒满校园,田家庵区人民法院李林法官带着精心准备的 “法治课程”,走进田家庵区第十三小学多媒体教室,与六年级的同学们共同开启了一堂意义非凡的 “开学第一课”。这堂法治课以 “防电诈拒欺凌,共建平安校园” 为主题,旨在帮助同学们认识校园欺凌和电信诈骗的表现形式,掌握防范措施,树立尊重法律的意识,理解法治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为青春成长之路筑牢坚实的法治 “防护墙”。
课堂上,李法官围绕 “拒绝校园欺凌”、“防范电信诈骗” 两大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展开了生动易懂的讲解。在 “拒绝校园欺凌” 环节,李法官没有采用生硬的说教,而是以 “大家有没有见过有人被起难听且带有讽刺意味的绰号?”“遇到同学被欺负应该怎么办?” 等互动提问开篇,瞬间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在轻松的交流中,李法官明确指出:无论是故意的言语攻击、肢体推搡,还是在网络上传播他人隐私、恶意调侃,这些行为不仅违背道德,更是触碰法律红线的不合法行为。随后,他结合小学生容易理解的真实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快速识别 “隐性欺凌”、“群体欺凌” 等不同形式的欺凌行为,手把手教同学们 “遭遇欺凌时,要第一时间保护自己、记住对方特征,并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求助”,既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欺凌的危害,也掌握了实用的防范与应对方法,进一步坚定了 “对校园欺凌说不” 的决心。
在讲解完“校园欺凌”后,李法官又紧接着讲到了另一个主题——“电信诈骗”。随着互联网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竟将 “黑手” 伸向了校园。李法官结合近年来多起涉未成年人的典型诈骗案件,用同学们熟悉的 “游戏”、“社交软件” 等场景为切入点,揭露了常见的诈骗手段:有的骗子会冒充 “游戏客服”,以 “解除防沉迷限制” 为由索要家长银行卡信息;有的则伪装成 “好友”,编造 “充值返现”、“代买装备” 等谎言诱导转账;还有的以打着追星的旗号,招揽未成年人加入“粉丝团”并以做任务的方式获取未成年人家长的个人及银行账户信息……李法官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同学们年纪小,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多留个心眼,遇到需要提供家庭信息、转账付款的情况,一定要先和家长、老师商量。”同时,他还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普及了相关法律法规,让同学们了解到不同诈骗行为的法律界定的同时,更清晰认识到 “违法犯罪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切实提升了大家的防骗意识和法治认知。
课程接近尾声时,教室里响起了整齐而响亮的声音——全体同学在李林法官的带领下,齐声朗诵法治宣言和防诈骗小口诀:“我承诺,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权利,拒绝校园欺凌,远离网络诈骗……” 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回荡在教室,也将法治的种子深深根植在每一位同学心中。
这堂特殊的 “开学第一课”,不仅让法治知识变得可感、可学、可用,更让 “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的理念逐渐融入同学们的日常行为。相信在法治的护航下,同学们能更勇敢地守护自己、尊重他人,携手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让青春在阳光下自信绽放光彩。
来源:田家庵区人民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