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乳汁如何滋养西域绿洲?从《过昂吉尔图淖尔》看西域用水智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08:05 1

摘要:国梁笔下 "天边老芨际天黄,引溉成田十倍穰",精准捕捉到西域地理的核心矛盾 —— 在年均降水不足 200 毫米的干旱区,如何通过人工灌溉创造农业奇迹?诗句中的 "引溉" 二字,暗藏着西域文明延续千年的生存密码。​

今天读《西域诗》,是国梁的《过昂吉尔图淖尔》,全诗为:

天边老芨际天黄,引溉成田十倍穰。拟向天山探乳窦,月钩新晕海心凉。

读后感是:

一、诗眼探秘:干旱中的生命密码​​

国梁笔下 "天边老芨际天黄,引溉成田十倍穰",精准捕捉到西域地理的核心矛盾 —— 在年均降水不足 200 毫米的干旱区,如何通过人工灌溉创造农业奇迹?诗句中的 "引溉" 二字,暗藏着西域文明延续千年的生存密码。​

西域,这片广袤的土地,深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水汽的润泽。塔克拉玛干沙漠黄沙漫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戈壁纵横,干旱是这里最鲜明的底色 。但就在这看似绝境之地,生命却顽强绽放。在沙漠边缘,一片片绿洲如明珠般散落,农田里庄稼茁壮生长,村落中炊烟袅袅,这背后便是灌溉的神奇力量。​

二、地理困局:三山两盆的水脉博弈​

1. 干旱带的形成机制​

西域的干旱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地理因素交织的结果。副热带高压在北纬 30° 附近盘踞,其下沉气流如同一个无形的盖子,抑制了水汽的上升与凝结,使得降雨难以形成 。而欧亚大陆东西纵深达 5000 公里,这一庞大的陆地板块使得海洋水汽在长途跋涉中逐渐消耗,难以深入西域内陆。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巨型山脉拔地而起,它们如同天然的屏障,阻挡了来自大西洋、印度洋的水汽通道,让西域陷入了干旱的困境。​

2. 冰川水塔的时空分布​

然而,大自然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了一扇窗。西域的高山之上,分布着 1.86 万条冰川,它们如同巨大的固态水库,储存着 2.58 万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是西域生命的 “水塔” 。每到夏季,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形成了季节性河流。这些河流年径流量达 884 亿立方米,为干旱的土地带来了生机。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外流河奔腾不息,它们不仅滋养了沿途的绿洲,还将大量的水资源带出境外,其出境水量占新疆总水量的 34%,成为区域水资源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智慧结晶:坎儿井的地下长城​

1. 暗渠系统的工程奇迹​

在西域干旱的大地上,坎儿井宛如一座地下长城,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机。它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是干旱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竖井是坎儿井的 “眼睛”,用于开挖和清理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也是送气通风口 。竖井间距通常在 10 - 20 米之间,它们沿着水源到灌溉区域的方向排列,越靠近源头的竖井越深,最深可达 90 米,仿佛是深入地下的探索者,探寻着生命之水的踪迹。​

暗渠则是坎儿井的核心,它如同地下的动脉,将地下水汇聚并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这些地下渠道总长超过 5000 公里,在吐鲁番盆地的地下纵横交错。暗渠一般高 1.7 米,宽 1.2 米,它巧妙地利用地形坡度,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使水能够自动地流出地表,实现自流灌溉。在吐鲁番高温干燥、蒸发量大的环境下,暗渠输水大大减少了水分蒸发,相比明渠输水,蒸发量减少了 80%,有效保护了珍贵的水资源 。​

当暗渠中的水流出地面后,便进入了明渠,明渠将水引入涝坝。涝坝是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它像一个 “大水库”,根据农田的需求调节水量,实现周年灌溉,确保了农作物在不同季节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

2. 文化生态的共生系统​

坎儿井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个文化生态的共生系统。每道坎儿井维系着约 200 亩农田的灌溉,孕育出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独特的 “龙口分水” 管理制度 。“龙口” 是坎儿井明渠、暗渠与竖井口的交界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地层渗透,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个出水口。在分水时,人们根据农田的位置、面积和作物种类等因素,合理分配水量,确保每一块农田都能得到公平的灌溉,这种古老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人们对水资源的珍视和合理利用。​

坎儿井还衍生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坎儿井文学” 中,有许多诗歌、故事赞美着坎儿井,讲述着先辈们开挖坎儿井的艰辛历程;“坎儿井民俗” 中,围绕坎儿井形成了独特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恩自然的馈赠,祈求风调雨顺 。在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已经成为了当地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传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四、历史印证:屯田戍边的水利史诗​

1. 汉唐西域都护府的灌溉遗产​

西域的用水智慧源远流长,汉唐时期留下的水利遗迹便是最好的见证。在轮台屯田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汉代的渠道网络,这些渠道宽约 1 - 2 米,深 0.5 - 1 米,由黏土和砾石夯筑而成 。它们纵横交错,如同大地的脉络,将孔雀河水引入农田,灌溉着大片土地。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时期在轮台、渠犁等地开展屯田,“置校尉屯田,以为武备” ,这些渠道正是当时屯田的重要水利设施,见证了汉代西域屯垦戍边的辉煌历史。​

在高昌古城,现存的唐代坎儿井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里的坎儿井竖井深度在 10 - 30 米之间,暗渠长度可达数公里 。唐代对西域的治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坎儿井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吐鲁番地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方式。《新唐书・西域传》中记载了唐代在西域的屯田情况,“伊吾之西,焉耆之北,尽为屯田” ,坎儿井的修建为唐代西域屯田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唐代还制定了详细的用水法规 ——《水部式》,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全国性水利管理法规 。现存的《水部式》残卷共 29 自然段,约 2600 余字,内容包括农田水利管理,碾碨的设置及其用水量的规定,航运船闸和桥梁渡口的管理和维修,渔业管理以及城市水道管理等内容 。其中规定,郑白渠等大型渠系的配水工程均应设置闸门,闸门尺寸要由官府核定,关键的配水工程订有分水比例,干渠上不许修堰壅水,支渠上只许临时筑堰,灌区内各级渠道控制的农田面积要事先统计清楚,灌溉用水实行轮灌,并按规定时间启闭闸门等 。这些法规的制定,确保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促进了西域地区农业的繁荣。​

2. 清代迪化屯田的科学实践​

清代,西域的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梁在《过昂吉尔图淖尔》中提到 “拟向天山探乳窦”,这里的 “乳窦” 指的就是地下水露头 。国梁通过实地踏勘,发现了天山脚下的地下水,为水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乾隆年间,清政府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大力开展屯田,建成了完善的乌鲁木齐河灌溉系统 。据《西域图志》记载,当时在乌鲁木齐河上修建了多道堤坝和渠道,如 “大渠”“中渠”“小渠” 等,将河水引入农田 。这些渠道不仅灌溉了大片土地,还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当时的屯田政策采取 “因水立屯,以屯养军” 的模式,根据水源分布确定屯田位置,让士兵和移民进行屯垦,生产的粮食用于供应军队和当地居民,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乌鲁木齐北郊的卡子湾、九道湾,高台县移民在当地官员的支持下,引渠水种植水稻 。国梁在《轮台八景・北湾稻畦》中描述道:“游牧昔善地,水云今江乡。决渠足春雨,招侣莳稻秧。” 天山融雪汇成的渠水滋润着新开垦的稻田,江南水乡的诗意在西域重现。这一时期,新疆的水稻种植技术逐渐成熟,成为当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利设施的建设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必要条件。​

五、地理诗学:水脉中的文明镜像​

1. 西域诗歌的地理意象​

西域诗歌中的地理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水脉与文明交织的生动写照。国梁在《胜金道中口占》里写道 “蹄没红砂马力微,荻花如雪未风飞。中间一道西流水,谁遣长年送落晖” ,并自注 “塞外水多西流”。这句诗中的 “西流水” 揭示了西域独特的地势特征,西域地形东高西低,许多河流受地势影响自东向西流淌,这种独特的水流方向在诗歌中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地理意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在《雨雪忽晴》中,国梁又写道 “天山六月不消雪,伏雨往往成冰屑” 。“天山六月雪” 这一意象,深刻地反映了西域的水源补给规律。天山的冰川是西域河流的重要水源,夏季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为河流提供了稳定的补给,维持了绿洲的生机。这句诗中的冰雪,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暗示着西域文明对高山冰雪融水的依赖 。​

岳钟琪在《天山》中也留下了 “玉门千里月,盐泽一川云” 的诗句 。这里的 “盐泽” 指的是巴里坤湖,因湖产食盐而得名。“盐泽云” 这一意象,反映了西域水文的变迁。巴里坤湖曾是西域重要的湖泊之一,其水域面积的变化与当地的气候、水源密切相关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巴里坤湖的水位有所波动,这一地理现象在诗歌中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成为了反映西域水文变迁的重要意象 。​

2. 当代启示:生态用水的平衡艺术​

从古代西域的用水智慧中,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为当代的生态用水提供启示。塔里木河流域实施的生态补水工程,就是对传统用水智慧的传承与创新。自 2000 年起,塔里木河开始实施向下游生态输水,至今已连续生态输水 25 次,累计下泄生态水 98.45 亿立方米 。通过生态输水,充分滋养了下游生态脆弱区,有效补充了地下水,使塔里木河下游水质明显好转,两岸 1 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明显抬升,胡杨林种群年龄结构逐步优化,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

现代节水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可节约 30% - 40% 的水分 。在新疆,这些节水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灌溉效率大幅提升。例如,在一些农田中,通过滴灌系统,水能够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渗漏,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

利用遥感监测等现代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动态管理,也是当代生态用水的重要举措。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站,可以实时获取水资源的分布、变化等信息,为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科学依据。在干旱的西域地区,这种动态管理能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用水需求,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生态、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平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这首创作于乾隆年间的《过昂吉尔图淖尔》,不仅是一首边塞诗,更是一部浓缩的西域水利志。当我们重读 “拟向天山探乳窦” 时,看到的不仅是诗人的浪漫想象,更是中华民族与干旱抗争的智慧史诗。在 “一带一路” 的新时代,这种将地理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用水智慧,依然闪耀着启示之光。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