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清明上坟有三忌,子孙后代要牢记”,具体指啥?有道理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04:24 1

摘要:不过在享受愉快休假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清明节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核。

文|木子

编辑|娱叔

今年的清明没有复杂的调休,对于不少打工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不过在享受愉快休假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清明节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核。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每年的清明节,都是祭祖的大日子。

在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清明祭祖文化中,也衍生出了不少关于清明节的忌讳和说法。

那么这些忌讳和说法到底从何而来,说的又是否有道理呢?

1、为何会在“清明”祭祖

现在凡是提起清明节,人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祭祖。

而关于为什么会在清明节这天祭祖,不同的人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比如有人说清明节这天之后再给祖先上贡,祖先很长一段时间是收不到的,所以要赶在最后一天祭祖。

又比如有人说清明节这日逝去的人能回到人间,听到晚辈的请求,也就会庇护子孙。

虽然回答各异,但不少回答都是基于所谓祖先灵魂回归等偏向于迷信的回答。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并不是的,清明节之所以会和祭祖挂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春天的到来。

民俗专家分析,在古代,人们到了春天因为草木萌生,雨水增多,便会去往祖先的坟墓边扫墓,清理杂草,增添新土。

而且不只是中国,日本的彼岸会,泰国的宋干节甚至是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和欧洲的复活节也都集中在立春到春分中间。

这些节日基本都是建立在迎春和祭祀祖先的传统之上。

只不过因为古代人对世界的了解不够全面,生产力也比较落后,在口口相传中,便衍生出了不少颇为“迷信”的说法。

比如就有老话说,坟墓上如果生长了灵芝和柏树,那么对子孙后代来说就是吉利的。

可是如果有竹子或者桃树站在了坟墓旁,那么就是非常不吉利的。

这些没有论证和理由的说法肯定是缺乏可信性的,但是如果抛开迷信的外衣,这里面其实还真的蕴含了一些古人朴素的“经验主义”思维。

比如竹子长在坟墓上之所以会被视为不吉利,很有可能和竹子本身的生长习性有关。

都知道竹子长起来节节高,却很少有人关注竹子的根茎。

竹鞭的生长力非常强劲,能够为竹子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但也正是因为生长过于迅猛,以至于很多时候祖先的棺材都会被破坏掉。

然而相较于这些复杂的原理,对于古人来说,假托鬼神之名的吉利和不吉利可能还要更好理解一些。

不少和清明节有关的“忌讳”也都是这样一点点形成的。

2、“三大忌讳”

不同地方因为文化不同,所产生的习俗也都有所差异。

比如“清明节祭祖的三大忌讳”可谓是“十里不同音”,稍远一点就有所不同。

不过这其中还是有一些流传度较高的共性问题,可以算得上是“忌讳”的代表了。

带病不能祭祖无疑是这些说法里流传最广的。

老话常说,生病是因为身上沾染了不干净的东西,清明这天本身阴气就重,出了门更容易有危险。

再加上带病之身进了祖坟,很有可能也会破坏家族的风水,所以不允许去祭祖。

但实际上,根据一些民俗专家的分析,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传统,除了鬼神迷信之外,更有可能是因为古代医学发展的原因。

众所周知,初春时节是各种流行疾病大肆传播的时候。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虽然我们有各种抗生素,而且也不会沾染所谓的“脏东西”,但还是很可能因为病菌而染病。

而在医学相对落后的古代就更是如此了。

为了病人的身体健康考虑,才会逐渐有了生病不能外出的说法。

同样的道理,第二大忌讳女人来月事不能祭祖也是同样的道理。

经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女性生理期的确是一个抵抗力稍弱的时期。

为了避免外出染病,才会有这些说法。

只不过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一最初基于人道主义关怀的说法却被逐渐污名化了。

女性的月事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甚至更有些地方,直接就禁止女性进入祖坟。

这无非是因为古代重男轻女的封建陋习。

一方面是觉得女孩子家总归是要嫁人的,嫁了人就是外人,所以不能让外人祭祖。

另一方面就是觉得女性家庭地位低,祭祖这些大事,不是女人家能够参与的。

进入了新时代,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被打破,再加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陋习也就逐渐消退了。

而三大忌讳中的最后一个,老人不能出门祭祖也差不多是一样的道理。

老人本身身体就不好,再加上古代人均寿命短,老年人去上坟,很可能会看到晚辈的坟墓,进而更难受。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才会逐渐形成上述这些约定俗成的风俗。

3、清明的文化传承

其实不只是这些忌讳,很多现在我们看起来不理解的传统,背后都是有着现实原因的。

只不过在历史发展中,这些传统逐渐被披上了迷信的外衣,很多事情也越说越玄乎了。

不少人觉得既然要继承和发扬清明文化,我们就应该原封不动的传承。

但其实并非如此,比起这样“形式主义”的继承,我们更需要的是“文化内核”的传承。

我们能从民俗专家的分析中,看到古人在清明节祭祖活动中保留下来的家族纽带和人文情义关怀。

也能从一些封建迷信中,看到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我们应该要继承的绝不是这些压迫和歧视的枷锁,而是背后蕴含的真正文化价值。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一些老旧的习俗早已经丧失了其生命的活力。

这几年国家也在号召我们文明祭祖,不能一昧的追求形式,烧香上贡。

这些习俗造成了食物浪费不说,甚至可能因为明火而造成火灾。

如果祖先真的在天有灵的话,这些景象会是他们想要看到的吗?

结语

虽然说时至今日,祭祖的早已经不在局限于清明节。

但是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的确需要传承清明节祭祖、踏青这些“形式”上的内容。

但比起这些“形式”,真正应该传承的,还是清明节本身的文化内核。

部分信息来源:

中国政府网|清明节

齐鲁壹点|外国也过清明节,大多是扫墓祭祖有关

来源:娱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