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获100w出国念书,还拿下剑桥医学offer!我看到普娃逆袭的3大关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08:40 1

摘要:普通家庭的孩子,高中不花钱留学,还拿下名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对这个问题,Victoria很有发言权。

普通家庭的孩子,高中不花钱留学,还拿下名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对这个问题,Victoria很有发言权。

此前,她拿下剑桥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NTU)临床医学的offer,最终选择了后者。目前正在NTU读大二。

要知道,NTU这个专业每年只招5个国际生,比剑桥竞争还要激烈,而她还拿下了奖学金。

这还不是故事最惊奇的部分。很多人以为留学的孩子要么是从小读国际学校,要么是家里有矿,但Victoria不是。

她在江苏念完公立初中后,拿着全额奖学金去到新加坡念高中,此前没接触过任何国际课程,连奖学金都是“听妈妈偶然提起”才试着争取。

但看完她的成长轨迹,我们发现一个普通起点的孩子,如何在偶然机遇下,主动破局拿下亮眼成就的关键:锻炼韧性。

即便没有提前规划路线,有这点也能在「无人之地」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大道。

如何在申请季前培养孩子的韧性?

9月27日,我们将在新加坡举办一场线下分享会

来现场畅聊

100万奖学金的「诱惑」

去新加坡留学,对Victoria来说纯属意外。

初二那年,妈妈跟班主任聊天,偶然听到一个消息:新加坡有个政府奖学金,只要中考能考进市里前20,就有机会拿到约100万奖学金去留学。

这笔奖学金不仅覆盖两年初中加两年高中的学费,生活费也全包,毕业还能申全球大学。

“当时就觉得这个机会也「太香了」,就算不一定能拿到,也要尝试一下。”

那时候的Victoria,其实已经走在体制内一条「康庄大道」上了。

初二结束时,她考进了市里最好高中的竞赛特长班。按照原本的计划,她应该一路冲竞赛,将来靠竞赛奖项申请国内985大学。

“当时觉得这样也挺好,至少不用愁高考”。但奖学金的消息像个钩子,吊起了她想要出去看看的好奇心。

不过这条冲奖学金的路,一点也不轻松。

竞赛班的课程全是高中内容和竞赛题,中考只需要他们按部就班考过一定分数线,就能顺利升学。但申请新加坡奖学金必须要求申请者的中考排名,Victoria只能在中考前1个多月临时抱佛脚。

还好她的中考成绩挤进了全市前20,就这样拿到去南京参加笔试面试的机会。

也正是这次考验,让她真正见识到「天外有天」。

面试当天,她见到不少苏南考生都带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原来一些人甚至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备战这场考试。

得益于英语和数学的基础,Victoria在笔试部分尚且能完成,但到了面试,新加坡考官一开口全是英文,让她回答有些吃力。

不过聊到未来职业规划的问题时,Victoria开始打开了话匣子。

因为小时候常生病,她总会在医院里呆上一段时间。那时看着医生给病人看病,心里早就埋下了“当医生”的种子。

她把这点跟考官聊了,没想到被考官直接泼了盆冷水:新加坡的医学院连本地生都难进,留学生基本没可能考得上。

换别人可能就打退堂鼓了,但Victoria回答:“ I’ll try to pursue my dream.”

大概是这份不认怂的劲儿打动了考官,面试结束后没几天,她就收到了奖学金通过的通知。

后来她才知道,奖学金获得者会被分配到不同的新加坡中学,有的去了来福士、华侨中学,而她被分到了一所历史悠久,但排名稍逊色的高中。宿舍没空调,夏天热得睡不着。此外,学校给到的支持有限,想学竞赛只能自己找同学讨论。

“当时有点落差,但是既来之则安之。”

至此,Victoria命运的齿轮开始快速飞转起来。

「新加坡让我承压,让我成长」

新加坡的初高中,是O-Level衔接A-Level课程。A-Level是高中课程,也是申请本地大学和英联邦大学的关键。课程本身不算难,数学、物理比国内的课程简单,但英语和一些从未接触的「陌生学科」让她吃了不少苦。

前两年,她几乎都扑在英语补短和适应课程方面。好不容易适应之后,她又发现身边学霸都开始规划大学申请了,而她坚持的医学之路,比想象中还陡。

首先是选地区。

美国学医要“4年本科+4年医学院”,周期太长;

澳大利亚要额外考1个入学考试,申请季根本忙不过来。

最后她锁定了新加坡本地和英国的高校。

锁定地区后,她直接将目标瞄准最顶尖的大学。

牛津每年医学系国际生不足10人,剑桥能录20个左右,相对稳妥;新加坡的话,NTU每年录5个国际生,比NUS容易点。

确定了方向,她开始着手准备。不过因为信息差,她在准备的头半年都在走弯路。

她听人说“学医要搞生物竞赛”,就一头扎进去,每天背英文的生物名词。

后来跟一位剑桥医学系的学姐聊天,Victoria才知道,医学申请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并不特别注重于竞赛奖项,而更看重入学考试,临床见习经历和面试表现。

其实,最大的压力并非来自课程很难,而是作为一个「外来人」,有很多信息差、且她手上毫无资源可言。

Victoria坦言,她所在的学校不像来福士、华中,有很多得知信息的途径。只能靠她自己去查官网,并在四处托认识的同学找有用信息。

比如医学专业申请几乎都需要候选人有临床见习经历,于是她给新加坡很多家医院发了申请见习的邮件,但都没有成功。

等她向本地同学求助后才知道,他们要么是爸妈是医生,直接带进去见习,要么是有身边的同学或朋友提供见习机会。

“那时候真的很慌,好像别人都有资源,就我没有。”Victoria说。

此外,她还承受着光环背后看不见的压力。因为担心表现不好,奖学金被中途停掉,Victoria不得不默默承受学业压力。

但她没有放弃,沮丧过后会迅速调整自己。

没信息,Victoria就到处托室友和同学打听消息。她在网上看到有学姐学长的分享,就把重点截图存下来,逐句研究。

没临床经历,她就趁暑假回国托关系,在当地一家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科见习。那段经历让她真正懂了“医生的职责不只是看病,还有对病人感受的细致体察和对病人情绪的关心安抚”。

当然也有崩溃的时候。

最艰难的时期是她在备考UCAT和BMAT这两个申请医学系的关键考试时,因为UCAT考试题目实在太多,Victoria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做不完题」的状态里。

“有天晚上刷题到很晚,成绩还是不理想,我给妈妈打电话哭,说‘我实在是做不好,自己可能不是这块料’。”但妈妈的劝慰点醒了她。

“做医生本来就难,这些考试就是在筛「适合的人」。你想想如果现实中遇到病人的疑难杂症,尤其是情况紧急时,你能不能调用大脑里的专业知识对症解决,不正能体现专业能力吗?这些挫折正是在模拟往后的情境,以后面对病人的生死,一位合格的医生要如何撑得住?”

从谷底中豁然开朗后,Victoria重拾了备考的耐性。最后凭借UCAT前1%,BMAT98分的硬核实力,她终于拿到了申请剑桥和NTU的「敲门砖」。

韧性比天赋更重要

15岁出国,19岁申请大学,对Victoria来说,青春期的苦,一半是学业,一半是孤独。但好在,她遇到了很多愿意帮她一把的人。

尽管Victoria认为自己是凭借好运走到了现在,但在她身上,我们还是看到普通孩子也能学的“留学韧性”。

第一就是,面对压力要有钝感力。

当考竞赛失利、申请没头绪时,Victoria有个屡试不爽的办法:睡一觉,第二天就忘了。

不是她真的记性差,而是潜意识让自己不往心里去。纠结已经发生的事没用,不如想想怎么解决。

第二个是但凡有机会,在了解并决定去做之后会立刻行动。

她从不“等机会”,而是“找机会”。比如看到学姐分享的医学申请攻略,立马存下来划重点并尝试联系。

听说有医院见习的机会,哪怕是回国托关系也要去。再就是备考UCAT时,每天研究“多少分能被录取”,给自己定目标。

第三,当然也是更重要的,在陌生环境里寻找自己的「支持体系」。

在新加坡,她的“支持体系”是学长学姐和朋友。她当时的顾问机构——树英学会帮她联系到一位剑桥学长,帮她进行了模拟面试。

到了NTU,每一届医学生都会传承互帮互助的传统。比如考试前,学长学姐们会把整理的考点文档发在群里。也有学姐学长把自己的书籍免费送给学妹学弟。就连做研究进组,也有热心的前辈们带上有需求的学弟妹们。

“NTU医学系有个成文的规矩:我们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相互帮助的关系。”正是这种互助氛围,让Victoria觉得学医再难,也不是一个人扛。

在新加坡,精英家庭的孩子确实有更多资源,比如来福士的同学爸妈是医生、律师,能帮孩子找见习。不过英系教育看硬实力,普通孩子靠成绩和努力,也能有机会。

不过新加坡对高等教育的实用主义,也帮助Victoria做出了更有利自己的抉择。她选NTU放弃剑桥,也是出于务实:不仅有奖学金,而且新加坡5年本科就能当医生,还不用愁就业,何乐而不为呢?

想给孩子最好的托举,

该如何用好父母资源和外部机构?

2025年9月27日 13:00-18:00

我们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邵氏基金会校友楼 2 楼礼堂

举办「2025 EduKnow 英美留学盛典 · 新加坡站」。

演讲、圆桌、展览三大形式结合,海内外大咖云集,带你一次性破解新加坡爬藤、冲牛剑的所有困惑。

最后:给父母的一点启发

回望Victoria的留学路,最有看点的不是她“拿奖学金”“拒剑桥”,而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慌、不怂、不躺平」,走出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一条花路。

这背后,当然也离不开她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智慧。比如Victoria妈妈从小发现她不擅长体育后,没有硬逼着她拼运动,而是在她更适合的赛道上,尽力托举。

而当孩子在海外遇到挫折时,母亲也并没有敷衍式的劝慰,而是从孩子的理想出发,剖析这些挫折存在的意义。

对想送孩子留学的父母来说,Victoria的故事或许能给一点启发:与其追求完美规划,不如教孩子主动破局的能力。普通家庭的孩子,靠韧性和努力,照样能闯出自成一派的路。

9月2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礼堂里,你不仅能听到最落地的申请策略、求职规划,还能认识同频的新加坡留学家庭,对接海内外优质资源。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免费但高质量」的活动。无需付费,只需点击下方链接报名,就能给孩子的留学之路多一份保障。

我们等你一起,为孩子的名校梦「找对方向,走对路」。

近期直播推荐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