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日,青海西宁一位女牙医的"硬核操作"刷爆网络——她全程面不改色,手持器械精准定位,仅用数分钟便成功拔除自己的智齿。这段被患者偶然拍摄的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关注,网友纷纷感叹"专业度拉满",但也有人质疑:医生为何要冒险挑战自我?这一行为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医疗现
4月1日,青海西宁一位女牙医的"硬核操作"刷爆网络——她全程面不改色,手持器械精准定位,仅用数分钟便成功拔除自己的智齿。这段被患者偶然拍摄的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关注,网友纷纷感叹"专业度拉满",但也有人质疑:医生为何要冒险挑战自我?这一行为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医疗现状与职业精神?
近年来,医生自我诊疗的新闻屡见不鲜。从河南牙医直播自拔智齿,到成都实习生耗时一小时完成"自我手术",这类事件往往在引发惊叹的同时,也伴随着争议。支持者认为,这体现了医生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和对患者的同理心——通过亲身感受治疗过程,能更精准地优化诊疗方案。正如这位西宁女医生在回应中所言:"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更理解患者的紧张与恐惧。"
然而,质疑声同样不容忽视。口腔医学专家指出,自行拔牙存在感染、出血等风险,尤其在无菌操作和术后护理环节难以把控。"医生的专业性在于对风险的预判与规避,而非单纯展示胆量。"某三甲医院口腔科主任强调,此类行为可能误导公众轻视医疗规范,甚至引发模仿。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患者的声音值得深思。有网友分享:"曾因恐惧拔牙拖延三年,直到遇到一位温柔的女医生,全程无痛操作让我彻底改变看法。"这折射出当前医疗服务中一个关键痛点——技术之外,患者更渴望被"看见"。
数据显示,超过60%的牙科患者存在治疗焦虑,而女性医生往往被认为更具亲和力。北京某医院的感谢信中,患者写道:"她不仅拔除了我的智齿,更抚平了我对治疗的恐惧。"这种情感联结,正是现代医疗"舒适化治疗"理念的核心:从"治牙"到"医心",医生需要兼顾技术与人文关怀。
女医生的"硬核操作",也暴露出当前医疗行业的矛盾。一方面,患者对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医疗流程的标准化与风险管控始终是底线。某医学院教授指出:"医生的创新值得鼓励,但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风险评估与伦理框架下。"
事实上,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传统拔牙的"暴力操作"已逐渐被淘汰。超声骨刀、无痛麻醉等技术的应用,使拔牙过程更精准、创伤更小。但技术革新的同时,医生的沟通能力与共情能力同样重要。正如患者在感谢信中所说:"医生的一句'别怕',比麻药更有效。"
西宁女医生的自拔智齿事件,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专业边界"的讨论。它提醒我们,医疗的核心始终是"人"——医生需要在技术自信与患者关怀之间找到平衡,而公众也应理性看待医疗行为,避免盲目追捧或过度苛责。正如网友所言:"真正的医者仁心,是用专业守护生命,而非用胆量博眼球。"
你如何看待医生的自我挑战行为?在你的就医经历中,最看重医生的哪些特质?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