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却说褚遂良被贬到爱州后,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遭人诬陷惹来杀身之祸。为了保命,他特意给高宗写了封自白书,信中说道: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37
却说褚遂良被贬到爱州后,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遭人诬陷惹来杀身之祸。为了保命,他特意给高宗写了封自白书,信中说道:
当年魏王李泰和废太子李承乾争得你死我活时,臣冒着性命危险效忠陛下。那时岑文本、刘洎上奏说李承乾罪证确凿,该另立太子,建议暂让李泰入住东宫。臣当场激烈反对,这事陛下都亲眼所见。
后来臣与长孙无忌等四人共同定下立储大计。先帝临终时,唯独臣与长孙无忌一同接受遗诏。陛下守丧期间悲痛欲绝,臣与长孙无忌处理各项事务,确保朝政不乱。短短数日便使内外安定。臣能力有限,却责任重大,动辄得咎,如今只求陛下念及旧情,让臣安度残年。
特此上表!
可惜此时的高宗早已被武则天掌控,任他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奏章被扣在宫中,杳无音信。
褚遂良忧愤成疾,不久便去世了。武则天听说他病故,还因没来得及处死他而深感遗憾,随即提拔许敬宗为中书令,命他加紧罗织罪名,陷害长孙无忌等人。
许敬宗四处寻找把柄,苦于没有机会。恰逢洛阳人李奉节告发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营私,朝廷下诏让许敬宗审理。
许敬宗严刑逼供,硬要韦季方攀咬长孙无忌。韦季方悲愤之下挥刀自尽未果,奄奄一息。
许敬宗便诬奏韦季方与长孙无忌勾结谋反,事情败露才畏罪自杀。
高宗震惊道:“哪有这种事?国舅或许遭人离间心生疑虑,但何至于谋反?”
许敬宗言之凿凿:“臣反复核查,谋反证据确凿。陛下若再迟疑,只怕后患无穷。”
高宗落泪道:“我家真是不幸,亲戚接连谋逆。先前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如今国舅又这样。若属实,该如何是好?”
许敬宗趁机煽风点火:“房遗爱不过是个毛头小子,带着女子作乱成不了气候。长孙无忌辅佐先帝取天下,世人佩服他的智谋;任宰相三十年,天下畏惧他的威望。一旦发难,振臂一呼群恶云集,陛下如何抵挡?如今幸得上天庇佑,通过小案揭发大奸,正是防患于未然之时!”
高宗犹豫道:“待审问清楚再定夺吧。”许敬宗只得退下。
次日早朝,许敬宗竟谎称:“昨夜韦季方已招供,与长孙无忌谋反属实。臣追问:‘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深受重用为何谋反?’韦季方答:‘长孙无忌曾主张立梁王为太子,与韩瑗、褚遂良等同谋。如今韩瑗、褚遂良获罪,梁王被废,长孙无忌内心不安故而谋反。’因此,长孙无忌谋反事出有因,并非诬陷,请陛下立即收捕正法!”
高宗泣道:“国舅若真如此,朕也不忍杀他。”
许敬宗又举汉文帝诛杀母舅薄昭之例,催促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臣恐拖延下去会酿成大祸。”
高宗终于点头,下诏削去长孙无忌官职封爵,贬为扬州都督,流放黔州。韦季方则被处斩。
许敬宗得寸进尺,奏称长孙无忌谋逆乃褚遂良、韩瑗、柳奭勾结所致,于志宁也是同党。
于是已经去世的褚遂良被追削官爵,韩瑗、柳奭被革职下狱,于志宁被免官。
于志宁为何受牵连?原来当初废后之争时,他虽未反对却也未支持,因此遭武则天忌恨,嘱许敬宗一并陷害。
随后又下令御史将韩瑗、柳奭押送京师,并命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
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赶赴黔州,逼长孙无忌自缢,然后伪造供状回奏高宗。
供状中牵连众多,高宗勃然大怒,将长孙无忌兄弟子侄无论亲疏全部处死。唯长孙冲因娶太宗第五女长乐公主得免死,流放岭南。
褚遂良之子褚彦甫、褚彦冲流放爱州,途中被杀。
柳奭被斩首示众。韩瑗不堪审讯而死,竟也遭开棺验尸。
三家财产充公,远亲近戚全流放岭南为奴。
连高士廉之子高履行也被指结党,从益州刺史贬为永州刺史。
于志宁则被贬为荣州刺史。
武则天将平日不趋附自己的官员一网打尽。
凌烟阁功臣中,唯有李勣因依附武氏得以保全。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幸已病故未受牵连。
梁王李忠被迁房州,终日惊恐,甚至穿女装防刺客,夜不能寐常请人占卜。许敬宗诬其谋反,武氏趁机怂恿,将其废为庶人,囚禁于黔州李承乾旧宅。
后来武氏梦见王皇后和萧淑妃作祟,密召道士郭行真入宫施法诅咒。宦官王伏胜向高宗告发,高宗正对武氏专权不满,暗召侍郎上官仪商议。
上官仪直言皇后骄横,天下怨愤,应废黜以安民心。高宗命其起草诏书。
上官仪刚退下,武氏便怒气冲冲赶来,见到诏书,与高宗大闹。高宗吓得魂飞魄散,将责任全推给上官仪。
武氏立即嘱许敬宗诬奏上官仪与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谋逆。
高宗为讨好武氏,竟下旨赐死李忠。
上官仪、王伏胜下狱斩首,其子上官庭芝一同处死,株连数十人。
自此军国大权尽归武氏,高宗临朝时,武氏垂帘听政生杀予夺,朝臣谄媚称其为“二圣”。
再说外患。苏定方平定西突厥后,于显庆四年出征思结部(铁勒别部,唐改称蹛林州,酋长都曼反复无常),苏定方突袭其营寨,都曼败逃至马保城被困,出降后被缚送朝廷免死。
次年三月,新罗王金春秋(真德女王之弟)求援。高句丽、百济联兵攻占新罗三十三城。高宗派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征高句丽,小胜后撤军。
但百济再度进犯新罗,朝廷遂命苏定方为神邱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十万大军与新罗合击百济。
苏定方从成山渡海至熊津江口,突袭百济守军,歼敌数千,乘胜追击至都城。
百济王义慈(扶余璋之子)倾国出战,大败,与太子扶余隆缒城夜逃,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
不久,太子扶余隆之子扶余文率众出降。苏定方攻破都城,扶余泰开城投降。
百济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尽归唐,设熊津等五都督府,留郎将刘仁愿守都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治百济遗众。
苏定方押义慈父子返长安,诏赦其罪。
再说青州刺史刘仁轨,因督运粮饷遇飓风覆船被革职,以白衣身份从军,戴罪立功。
百济被苏定方灭国后不久,原百济遗将僧道琛、福信拥立从日本返回的质子扶余丰为王,据周留城反攻旧都。
刘仁愿被困求援,朝廷遂起用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率王文度旧部与新罗兵救援。
刘仁轨严明军律连胜,福信退守任存城。
不久,百济内部失和,道琛自称领军将军,福信自称霜岑将军,内讧中道琛被杀。福信统兵一处,势力一时强大,再次进击唐军。
因百济都城,全恃熊津口为保障,熊津一失,国都万不可守,刘仁愿、刘仁轨遂合兵一处,移驻熊津城。
朝廷一边任刘仁愿为熊津都督,待高句丽战事得胜后再谋取百济,一边派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转辽东道,苏定方任平壤道行军总管,率三十五军攻高句丽。
高宗改元龙朔,欲亲征高句丽,被武氏劝阻。
苏定方渡浿江连胜围平壤,高句丽宰相盖苏文之子男生守鸭绿江阻任雅相。任雅相不敢就进,可巧契苾何力到来,主张进军,趁冰封渡江,击溃敌军斩三万级,男生逃遁。
契苾何力正打算继续进攻,不巧任雅相病逝军中,何力只好暂时班师。
新罗王金春秋病故,二子法敏继位,一时无力援唐。苏定方久攻平壤不克,沃沮道总管庞孝泰战死,并因年暮残雪,兵士疲乏,亦不得不撤军。
形势危机,高宗遂敕令刘仁愿、刘仁轨暂时移兵新罗,以免孤军困守,被百济军围剿。
对于高宗的诏令,刘仁愿非常犹豫,刘仁轨力谏说:“弃城则前功尽弃,应坚守待援。福信凶残必生内乱,可乘机反击。‘将在外,君命不受。’还请总管详察!”众将赞同。刘仁愿遂决定严守熊津城,待机进击。
就在此时,百济王扶余丰突然派人前来,假意询问唐军归期,实际是打探城中虚实,欲搞偷袭。
刘仁轨将计就计,说不日就会回国,不劳百济王派兵护送,然后趁夜袭击占领了支罗城,并围攻岘城。
福信闻警,才派兵援助岘城。
刘仁轨假装撤兵,然后趁夜用草填平城壕并向上堆,很快草垛就与城墙平齐,唐军攀草而上,突袭破城。岘城的守军自知不敌,连夜逃走。
刘仁轨占据岘城,就打通了连接新罗的粮道,自此有恃无恐,请求唐廷速派援兵。
唐廷收到奏请后,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任熊津道行军总管,率淄青莱海七千兵赴熊津驰援。
而此时百济内部又发生内乱,百济王扶余丰刚诱杀福信夺权,就闻听唐朝又派兵来攻,急向日本求援。
日本齐明天皇亲自赶到筑紫地区,调动军队去救援百济,结果在半路上生病,刚到筑紫就去世了。皇太子天智负责操办丧事并代理朝政,他派出手下将领阿昙比逻夫、阿部比逻夫等人,率领上百艘战船支援百济,还加派了三万士兵随后跟进,作为后续支援。
这时,唐朝将领孙仁师已经到达熊津,和刘仁愿、刘仁轨的部队会合,军势非常强大。
将领们都想进攻加林城,但刘仁轨说:“加林城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地势险要坚固。如果我们强攻,肯定会损失士兵;但如果慢慢打,又会拖很长时间,让军队疲惫。不如直接攻打周留城——那里是敌人的老巢,所有凶悍的敌人都聚集在那儿。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要拿下周留城,其他城池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于是唐军分兵前进:孙仁师、刘仁愿和新罗王金法敏一起从陆路推进;刘仁轨则和副将杜爽、百济王子扶余隆带领水军和粮船,从熊津进入白江,准备和陆军会师。
刚到了白江口,就碰上百济王扶余丰和日本兵乘船赶来,船上帆樯密密麻麻。刘仁轨采用火攻战术,借着风势放火,猛烈燃烧敌船,顿时烟火漫天,海水都被映红了。
日本将领阿昙比逻夫等人还想顶着火势作战,但哪里挡得住大火肆虐加上风助火势?最终只能被烧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法前进。
这时岸上战鼓声震天响,唐朝将领孙仁师、刘仁愿等又带兵杀到。日军见状根本无心再战,急忙调转船头逃跑。百济王扶余丰脱身逃往高句丽。
自有历史记载以来,日本兵被中国军队打败,这一仗是他们吃亏最大的一次。
唐军于是进逼周留城,扶余丰的儿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等人率部出城投降,百济就此灭亡。
只有百济将领迟受信据守任存城,不肯投降。刘仁轨命令百济降将黑齿常之和沙吒相如担任先锋,自己带兵紧随其后,奋勇进攻。
迟受信知道守不住,也带着妻子儿女逃往高句丽了。
捷报传到唐朝朝廷,唐高宗下令将孙仁师、刘仁愿召回京城,留下刘仁轨镇守百济。
刘仁轨在这里清查户口,埋葬阵亡者遗骨,整顿村落,设置官员,开辟道路,修建桥梁,修补堤坝和水塘,鼓励农耕蚕桑,救济贫困人口,赡养孤寡老人,建立唐朝的祭祀制度,颁布历法和皇家避讳规定。
百济百姓非常高兴,全境再次恢复安定。
等到刘仁愿回京后,高宗亲自慰劳他。刘仁愿却说:“这都是刘仁轨的功劳,不是我所能比的。”
高宗于是给刘仁轨连升六级官阶,正式任命他为带方州刺史,还在长安城里给他修建宅邸,安置他的妻子儿女,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百济平定后,唐朝正准备再次进攻高句丽,不料铁勒部又背叛唐朝,多次侵犯边境。于是朝廷只好先派将领去讨伐铁勒,暂时把高句丽的事情放在一边。
想要知道铁勒部的战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来源:深度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