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学交流史上的独特案例,为给宋朝修史,朝鲜苦等了500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3 07:00 1

摘要:宋亡后最难接受的就是朝鲜,当时的朝鲜还叫高丽。朝鲜对宋朝的崇拜远超唐朝时期,高丽王朝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模仿宋朝,效仿宋朝复兴儒学,设立国子监、推行科举制。宋代理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高丽文化阶层。

宋亡后最难接受的就是朝鲜,当时的朝鲜还叫高丽。朝鲜对宋朝的崇拜远超唐朝时期,高丽王朝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模仿宋朝,效仿宋朝复兴儒学,设立国子监、推行科举制。宋代理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高丽文化阶层。

宋朝上流阶层流行什么高丽就作为时尚引入自己的国家,像饮茶、焚香、赏画之风被高丽贵族争先效仿。尤其是文化仰慕让高丽全盘复刻宋朝,把自己当做根正苗红的小中华。

即使宋朝亡了500年后朝鲜大儒朴趾源还说朝鲜的立国规模,士大夫立身行己,全似赵宋。而朝鲜正祖李祘也说朝鲜的政治、文化最接近宋朝,“我朝之尚于宋者,而久而靡已。”

因为有这样的深厚感情,宋朝灭亡后朝鲜就扛起了中华正统的大旗。在元朝统治时期高丽就想过为宋朝修史,但又处于矛盾之中,一是觉得元朝不会统治太久,还有光复大宋的可能;二是惧怕元朝,因为给前朝修史是继任者的事儿,才能彰显合法性,高丽作为一个属国就想抢夺正统,那岂不是想造反。

元顺帝时命宰相脱脱为总裁,给宋、辽、金三朝修史,朝鲜得知后表现得极为关注,派使臣进京打听修史的情况。当得知把辽、金也作为正统单独修史,朝鲜心里非常不痛快:凭啥呀?我大宋才是正统。在感情上朝鲜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脱脱修史跟糊弄人一样,一部500万字的宋史两年多就修好了。史书修好后朝鲜就派使臣进京索要:“给我一部宋史,我们也学习学习。”

元朝当局对这事儿表现得极为谨慎,捂着不给:“书印的少,你们属国就别要了,宋朝就那点事儿有啥可学的。”元朝当局还下令禁止朝鲜使臣通过非正常手段购买宋史。也就是说关于宋朝的史料是禁止出境的。朝鲜不死心,第二年朝贡又提出索要,元朝还是拒绝。就这样朝鲜经历了高丽世宗、文宗、端宗三代国王都没有要来宋史。于是朝鲜使臣赖着不走了,成立了高丽驻京办事处软磨硬泡地索要宋史。

高丽端宗二年,元朝灭亡,迎来了朱元璋的大明朝。朝鲜使臣向朱元璋请求的第一件事就是讨要宋史,朱元璋也大方,不但给了宋史还送了《六经》、《四书》、《通监》等书籍。宋史被使臣精心呵护着带回朝鲜,端宗高兴得热泪盈眶,带着这部书跑到宗庙告慰世宗和文宗:书要回来了,您二老九泉之下也安心吧。

朝鲜之所以关注宋史,是因为朝鲜骨子里看不起辽金,更想看看元朝对待宋朝的态度。当端宗命朝鲜的学者阅读了宋史之后就拍起了桌子:这宋史修的是啥啊,整部书内容浩繁,体例松散,存在重复和矛盾。更可恶的是“不尊华夷之辨”,有损宋朝正统地位。而且还把南宋的最后三位小皇帝作为“王”放在一起立传,并没有单独立本纪。这简直是在侮辱赵宋,朝鲜上下都愤愤不平。

当时朝鲜的学者、大儒们就强烈建议对宋史进行重新修订,因为有了大明朝,朝鲜不敢擅自做主。把希望寄托在朱元璋身上。派使臣进京说宋史修得错误百出,请陛下命人重修宋史。关于宋史的错误明朝的士大夫和其他属国也都不满意,对重修宋史的呼声很高。朱元璋满口答应:“修,一定要重修。”但是朱元璋真正的心思是赶紧修元史,才能体现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对于宋史就忘在了脑后,元史修好宋史也没动工,等于是给朝鲜开了个空头支票。

朝鲜苦等着大明重修宋史,这一等就等了一百多年。明朝的读书人眼看没指望朝廷重修宋史都纷纷动笔自己修宋史。朝鲜认为修史是个精细活,不能着急,于是就等着,再说这修史只要官方修的才是正史,民间修的再好也是野史。

嘉靖十五年,重修宋史的事儿又被提出,内阁首辅李时、礼部尚书夏言上奏嘉靖帝,请严嵩主持修宋史的工作,嘉靖批准。朝鲜又重新看到了希望,天天跑到国史馆去打听修订情况。可是嘉靖沉迷道教,对政事漠不关心,严嵩也忙于结党揽权根本没把重修宋史的事儿放在心上。朝鲜没办法又得继续苦等,一直等到大明灭亡。

到了清朝,朝鲜彻底绝望了,作为小中华不但要重修宋史还要接过修明史的重任。但是没等到朝鲜动笔,顺治皇帝就设立了设立明史馆,准备修明史。康熙四年,明史的编修工作才真正展开,一直到了到乾隆四年才完工,时间长达九十多年。

明史修好后朝鲜觉得乾隆应该组织人手修宋史,但是等到乾隆晚期也没见有动静。朝鲜终于等不下去了,已经等了近五百年,既然你不修那么我来修。这时候朝鲜出了一位极为崇拜宋朝的国王,就是朝鲜正祖李祘,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亲自对宋史进行修订,结合宋朝的其它史料对宋史进行删减、补充。

正祖三年(1779年),重修宋史的工作正史展开,朝鲜组织了大批文人参与修订工作。“以《宋史》繁芜,命判书臣徐命膺,参判臣徐浩修、徐有隣,承旨臣柳义养、沈念祖、郑志俭、李在学,分排删修。”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概到了1800前后年才算正式完工,由于本书是正祖李祘亲自修改过的所以也称为“御定”之书。关于书名朝鲜摄于清廷的存在不敢称为新宋史,取名为《宋史筌》。意思是对元朝修的宋史删除繁芜错误之处,挤去水分,留下真实的史料。

《宋史筌》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朝鲜,严格按照“尊正统、正名位、辨夷狄”的标准将南宋末年的三位小皇帝单独立纪,和之前宋帝一样各立本纪,以“揭二帝之年号,尊正统、正名位。”

《宋史筌》是以宋朝为正统,将辽金蒙列入外国传中,提到辽金的皇帝在名号前都加一个“伪”字。当然,朝鲜把自己放在外国传中的第一位。最重要的是朝鲜崇拜宋朝的程朱理学,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位理学家合为“五贤”,甚至还想将五人“列传”升格为“世家”。

从1297年南宋灭亡到1800年前后《宋史筌》成书,前后历经近500年,朝鲜在这500年里为宋朝操碎了心。其中这500年中朝鲜民间文人也为宋朝修了不少史书,如《宋史提要》、《宋朝史详节》等。

朝鲜自诩“小中华”,把宋朝被视为儒家文化黄金时代的象征,而朝鲜则以“朱子学正统”自居,强化自身在东亚文明中的地位。朝鲜对宋朝的崇拜,本质是对中华文化正统性与先进性的追慕。《宋史筌》的编修是朝鲜王朝在中华文化影响下的一次史学创新尝试,既反映了对中华正统的尊崇,又暗含了通过历史重构确立自身文化主体性的意图。其过程融合了政治需求、学术批判与文化自觉,成为东亚史学交流史上的独特案例。

来源:长安墨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