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丧母,52岁丧女,94岁裸捐,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07:39 1

摘要:随着她的事迹被逐渐曝光,人们才发现原来传奇人生的背后竟是如此的坎坷与辛酸。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对于喜欢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她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

作为“诗词的女儿”,她不仅是中华古典诗词世界里的殿堂级人物。

更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可一个拥有加拿大国籍的“外国人”,她为何能受到国人如此爱戴?

当褪去光环,17岁丧母、25岁丧女、94岁裸捐的她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随着她的事迹被逐渐曝光,人们才发现原来传奇人生的背后竟是如此的坎坷与辛酸。

家学渊源

提到“诗人”二字,在人们印象中的诗人,大多与男人相关。

可作为一个女人,她却同样成了中华古典诗词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当初的她为何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

而关于她和诗词的故事,还要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说起。

1924年,叶嘉莹在北京一户书香世家里出生了。

作为叶赫那拉这样满族大户人家的后人,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注定一生都不会平凡。

祖父曾是工部员外郎、父亲又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就连生活在旧时代的母亲,都是饱读诗书,还曾在女子学业任教的老师。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叶嘉莹从小就开启了读书、识字的生活。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一部《论语》、不仅成了她的启蒙之书,更是开启了她的命运转折。

尽管那时的她对其中的含义不甚理解,但这样的启蒙教育,却让叶嘉莹渐渐爱上了读书。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看各类书籍便成了叶嘉莹排解生活、打发时光的唯一途径。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叶嘉莹一天天长大。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饱读诗书的她不仅对古诗词很是热爱,还慢慢学会了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可不料,这似乎也成了她“不幸”人生的开端。

在我们熟知的著名诗人当中,要么怀才不遇、要么仕途坎坷。

他们诗中表达的情感,似乎总是和自己的坎坷经历相关。

而作为“诗词的女儿”,她也不可例外的成了和他们相似的人。

只是,当初一心都在诗词上的她,从未想过、她未来的人生竟会遭遇如此波折。

如果按照原本的轨迹发展,富有学识、成绩又好的她未来有无限种可能。

但长在那个多事之秋的年代,她的人生注定不能一帆风顺。

1937年,随着抗战爆发,叶嘉莹的父亲在随公司前往后方时,没了音讯。

在那个通信不便的战火年代,母亲因此忧思成疾。

尽管身边还有三个孩子,可她依旧还是在几年后撒手人寰。

那年,叶嘉莹也不过才17岁。

面对战火纷飞、又失去父母的局面,她一度备受打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想起之前在《论语》中学到的诗句。

想明白的她才再度重拾了对未来的渴望。

从那以后,她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而有了此番遭遇,她更是对诗词越发喜爱。

1941年,秉承着对古诗词的喜爱,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古典文学专业,彻底踏上了诗词的学习之路。

可也正是因此,她的生活似乎也注定要经历许多坎坷。

经过了几年大学的无忧时光,毕业后的叶嘉莹成为了一名教师,继续从事古诗词的研究与教授工作。

那时的生活尽管清贫,但叶嘉莹也算是过得轻松自在。

只是,命运对她的戏弄却从未停止。

没过多久,上天为她写好的坎坷之路便如期而至。

工作几年后,到了适婚年龄的叶嘉莹步入了婚姻殿堂。

嫁给海军教官、随丈夫迁居台湾,叶嘉莹终于过上了幸福稳定的生活。

然而,安稳似乎从来和她没有什么关系。

好日子还没过几天,一场无妄之灾就随之降临。

为诗词奉献的一生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纵然经历了半生的坎坷,可她却从未抱怨过生活。

绝处逢生、逆流而上,她的逆袭之路也就此开启。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叶嘉莹也迎来了新生命的到来。

善解人意的丈夫,可爱乖巧的女儿,那时的叶嘉莹觉得,自己的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可这样的生活还没过几天,随着“白色恐怖”的袭来。

被怀疑为“匪谍”的丈夫一夜之间,就从教官变成了犯人。

而叶嘉莹,不仅因此没了工作,还再次过上了无依无靠的生活。

看着嗷嗷待哺的女儿,无奈之下、叶嘉莹只能投靠亲戚,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然而,等她好不容易熬到了丈夫出狱的时候,不料等来的却是人生的昏暗时刻。

过了3年的牢狱生活,丈夫总算是出狱了。

只是,经历此番牢狱后,他的性情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不仅经常无缘无故的暴怒,还将叶嘉莹当成了发泄的对象。

可纵然她痛不欲生、一度想要轻生,但看着孩子,她也只能选择坚持下去。

感情的失败让叶嘉莹将精力全部放到了事业上。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她不得不到处任课教学。

好在,上天不负有心人。

靠着出色的教学成绩,叶嘉莹的名声在台湾散播开来。

而后,她不仅获得了台湾大学的教授职位,更是受邀到美国名校讲学。

1966年,叶嘉莹开启了国外教学的生活。

定居加拿大、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书。

将古典诗词传播到国外的她可算是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变故总是在她的生命中接踵而至。

1976年,52岁的她突然接到了女儿遭遇车祸离世的消息。

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形,远在国外的她只能强忍着悲痛为女儿料理后事。

再次踏上祖国的热土,看到经历无数劫难的祖国,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

而她的人生,也再次发生了转折。

面对刚经历了文革的传统文化断层期,看着学生内心对诗词的极大渴求。

叶嘉莹踏上了自费回国、免费教授诗词的路。

举办唐宋词系列讲座、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编写文学书籍。

而后的几十年里,为了将古典诗词继续发扬继承下去,叶嘉莹可谓是不遗余力的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光阴。

而为了支持中华优秀文化研究,已经94岁高龄的她甚至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

3568万的捐款,她为了诗词贡献了所有。

尽管她是身披加拿大籍的“外国人”,但在她的心里,却时时刻刻装着一颗中国心!

2024年11月24日,毕生都在将中国古诗词发扬光大的她逝世了。

尽管如今她已经离去,但她的精神、她的贡献却永远留在了世间、永不泯灭!

参考资料:

山东教育报——叶嘉莹:在苦难中绽放诗意人生

人民网——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新华网——叶嘉莹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 设立“迦陵基金”

百度百科——叶嘉莹

来源:悠楠聊脱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