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周末来临,青岛的足球场便焕发出勃勃生机。9月14日,青岛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青超”)即将迎来冠军悬念的揭晓。这项已延续二十年的社会足球赛事,不仅是本地业余足球的最高殿堂,更获评国家体育总局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自举办以来,吸引了从机关干部、企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刘文超
每当周末来临,青岛的足球场便焕发出勃勃生机。9月14日,青岛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青超”)即将迎来冠军悬念的揭晓。这项已延续二十年的社会足球赛事,不仅是本地业余足球的最高殿堂,更获评国家体育总局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自举办以来,吸引了从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到在校学生、退役球员的广泛参与。
截至2025年,青岛城市足球联赛共有超过1200支业余球队累计参与过该赛事,构筑起青岛足球最坚实的塔基。今年参加超级、甲级、乙级和丙级四个级别的69支球队,覆盖全市多个区域,真正让足球深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足球城”魅力的生动体现。
职业赛场的火爆同样彰显着这座城市的足球热情。在前不久结束的中超联赛中,青岛青春足球场迎来31330名观众,其中包括4000余名专程前来助威的上海申花球迷;青岛西海岸队的主场西海岸大学城体育场同样气氛火爆,20013名球迷上座率更是屡创新高。
每一张票根背后,是交通、住宿、餐饮和旅游的复合消费链。外地球迷的到来,不仅提升了赛事热度,也为本地文旅消费注入新动力。青岛正积极探索将赛事“流量”转变为“留量”,通过体育IP与极地海洋公园等景区联动,拓展“一张球票+多元消费”的文体旅融合新路径,逐步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票根经济生态。
足球呈现出多层次、全覆盖的蓬勃发展态势。“一城双超”的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而像来自西海岸的球队1980这样跨区征战青超的民间球队,更是青岛社会足球活力的真实写照。职业赛事与业余联赛相互呼应,共同推动足球运动深入城市肌理。
赛事背后,是整座城市对足球的深切热爱与持续投入。每年超5000场的群众性足球活动、超过50万(青少年30万)的常年参与人口,以及不断完善的青训体系和支持政策,共同托起青岛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底蕴与活力。从职业赛场到社区球场,从国际级赛事到民间联赛,足球已真正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持续焕发着勃勃生机。
草根赛事燃情:青超争冠悬念与业余足球活力
9月7日,青超联赛倒数第二轮赛事落下帷幕。1980队1:0战胜追风少年队,尽管因胜负关系劣势暂居积分榜次席,但这场关键胜利让球队继续紧咬领头羊崂山港帆,成功将冠军悬念保留至联赛最后一轮。
作为西海岸新区土生土长的球队,1980队成立于2008年,曾在2024年斩获青岛西海岸新区足球甲级联赛冠军。为了参与在城阳区举办的青超赛事,球队每周需组织大巴往返超100公里赶赴赛场。“白天都是先辅导完孩子的作业,再和队友们一起坐大巴来比赛。”队中“老兵”韩虎的表述,道出了众多草根球员的心声,即便出场时间有限,他每个周末依然坚守在场边。“现在还能和毕业就一起踢球的兄弟们绿茵追梦,这是属于我们自己最珍贵的足球时光。”
2025年青超冠军的归属将在9月14日揭晓,目前1980队与崂山港帆同积31分。末轮两场焦点战将同时开球:崂山港帆迎战排名第3的五月的风,1980队则对阵第5名青岛樱花队。按照赛事规则,两队都已获得亮相全国中冠舞台的资格,但无论是领头羊崂山港帆,还是第一年参加的1980队,都十分渴望队史首个青超冠军。
回溯青岛业余足球二十余年发展历程,类似1980队这样带有鲜明地区印记的球队不在少数。即墨英联、平度永大、胶州松远、崂山港帆、青岛1980队、城阳壹众、城阳FC等草根球队,均曾活跃在业余联赛舞台。青岛市体育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常年参与足球活动的人口已超50万(青少年30万),有相当一部分是活跃在社区球场的草根足球爱好者。
除了青岛城市联赛,还有社区锦标赛、市直机关五人制赛、胶东城市足协杯等各类赛事,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这些赛事既保持了竞技性,又兼具娱乐性,让足球运动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据统计,2024年青岛举办群众性足球活动超5000场,平均每天15场,这个数字在全国足球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
这些遍布城市街巷的绿茵身影,共同构筑起青岛足球深厚的群众基础。正如1980队从西海岸新区足球联赛冠军跻身青超争冠行列,中超球队青岛西海岸队(前身中创恒泰)也曾历经青超联赛的淬炼——这些鲜活案例生动印证:源自民间的足球热情,不仅持续浓厚着整座城市的足球氛围,更为青岛职业足球发展与青训体系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职业足球引领:“一城双超”格局与多方助力发展
青岛职业足球以其“一城双超”的罕见格局,成为社会足球蓬勃发展的重要引领。2024年,青岛同时拥有青岛海牛和青岛西海岸两支中超球队,以及女甲、中甲、五超等多级别职业队伍,展现出坚实的整体实力。五家职业俱乐部均通过校企共建,建立了从U11至U21的完整青训体系,已累计培养精英球员755名。其中,青岛海牛构建起11级青训梯队,被认定为青岛市一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是国内青训体系最为完善的俱乐部之一。
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有效激发俱乐部活力,2024年发放扶持奖励5700万元,带动俱乐部投入1.54亿元。这种基于竞赛成绩和青训贡献的动态激励机制,既缓解了俱乐部的运营压力,也显著促进了青训体系建设和发展。
职业俱乐部的良好发展也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目前,已有61家企业通过赞助、业态共创等方式支持职业足球。海尔与巴黎圣日耳曼、利物浦等国际顶级俱乐部达成战略合作;海信成为2026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青岛啤酒则持续助力青岛海牛队,彰显本土品牌对家乡球队的支持。与此同时,“中超海牛甄选好物”直播间、青岛西海岸与青岛地铁联名的盲袋地铁票,以及西海岸俱乐部在海信广场开设的快闪店等创新举措,不断拓展“足球+”消费场景,丰富球迷体验。企业以多种方式融入足球事业,进一步释放出“足球经济”的多元价值。
青训与产业共兴:夯实根基与迈向国际的青岛足球
青岛的足球血脉,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深处。在这里,青训承载的不仅是竞技的输赢,更是一座城市对未来的集体托付。全市建立的54支青训队伍,超过2000名在训球员,以及42名专业教练(其中包括3名亚足联B级讲师),共同构筑起青岛足球的人才基石。“半小时训练圈”的创新实践,让6个区市的年轻球员得以就近接受高质量训练,而科学化的选材标准与训练手册,则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化依据。
精准施策与系统布局的持续发力,为这片足球热土注入了蓬勃的生长力。2024年,各类足球赛事拉动消费近13亿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11。其中,5700万元的职业足球扶持资金,带动俱乐部投入1.54亿元,吸引39万名观众到场观赛;600万元的群众和校园足球投入,带动了6400万元的相关消费。全市1651块足球场,每万人1.58块的配备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为足球梦想提供了坚实的场地保障。
迈向国际的青岛足球,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通过成功承办世界杯预选赛、东亚U15锦标赛等高端赛事,这座城市让足球成了对话世界的语言。2026世预赛期间,中国队在这里战胜印尼队,获得“场馆一流、服务优质、赛事圆满”的高度评价。每次国际赛事后,青少年足球培训报名人数和业余赛事参与度都有显著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市青训中心向各级U系列国家队输送了38名球员,多名年轻球员在欧洲俱乐部梯队站稳脚跟,在山东省足球锦标赛中取得四冠两亚的历史最好成绩。通过建立统一的青训选材数据库,累计选材超过4000人,配备国际足联认证的电子追踪系统等举措,全面提升训练专业化水平。
足球,早已超越了运动本身的含义,成为一种深入城市肌理的生活方式。从职业联赛到街头巷尾,从专业球员到普通市民,这项运动凝聚着城市的激情与梦想。每当周末来临,遍布城市的绿茵场上依然跃动着无数身影,他们用奔跑和汗水延续着这座城市的足球血脉,也书写着中国足球发展的“青岛方案”。
来源:青岛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