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它不仅威胁公共健康,还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纳滤(NF)与反渗透(RO)技术虽然已在海水淡化、污水回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却存在一个“卡脖子”难题:难以有效去除那些体积极小、无电荷的有机污染物。例如,饮用水消
可量产的催化纳滤膜,实现小分子污染物近乎100%去除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它不仅威胁公共健康,还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纳滤(NF)与反渗透(RO)技术虽然已在海水淡化、污水回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却存在一个“卡脖子”难题:难以有效去除那些体积极小、无电荷的有机污染物。例如,饮用水消毒过程常见的副产物——N-亚硝基二甲胺(NDMA,强致癌物),以及工业溶剂1,4-二氧六环(1,4-D),在现有NF/RO膜中的去除率不足50%,严重制约了安全饮用水的保障能力。这一难题的破解,成为膜科学领域的重大挑战。
今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允坤教授联合莱斯大学Menachem Elimelech院士共同报道了一种全新设计的催化纳滤膜。这一“仿生”膜材料不仅能像传统NF膜一样筛除盐分和大分子,更能在膜内触发高级氧化反应,将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彻底分解。其去除效率接近100%,并在连续运行500小时后依旧保持稳定。同时,研究团队还通过卷对卷工艺将这一技术放大到工业生产规模,验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这一突破性成果为饮用水安全与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相关成果以“Scalable catalytic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for advanced water treatment”为题发表在《Nature Water》上,第一作者为张浩,Yanghua Duan为共同一作。
从自然启发的分子设计
作者的灵感来自一种天然存在的富含半胱氨酸的金属结合蛋白。这些蛋白能通过巯基与重金属离子牢固结合,完成解毒功能。团队借鉴这一机制,在膜的制备过程中引入半胱氨酸分子,让其氨基和巯基同时参与聚酰胺层的交联反应,从而形成稳定的“锚点”。在这些位点上,金属离子(如Co²⁺)被牢牢固定,并在还原剂作用下转化为单原子催化剂。这种单原子催化剂均匀分布在纳米尺度的选择层中(图1a、1b),不会像传统催化剂那样团聚成颗粒而失效。电子显微镜和光谱学分析证实,钴原子以孤立形式存在,并与氮、硫原子牢固配位(图1e–1g)。这种高度分散的结构既保证了高催化活性,又避免了金属流失带来的二次污染。
图1:催化NF膜的合成和表征
催化氧化污染物的去除
在实际水处理中,NDMA与1,4-D是最具代表性的难除污染物。研究人员将新型催化NF膜与市售NF/RO膜进行对比(图2a),结果显示:传统膜对1,4-D和NDMA的去除率普遍低于60%,而催化膜在过硫酸氢钾(PMS)存在下,去除效率高达98.8%(图2b)。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一高效表现并不仅限于1,4-D。无论是常见的药物残留(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生素(磺胺甲噁唑)、农药(阿特拉津),还是塑料添加剂(双酚A),催化NF膜几乎都能实现近乎完全去除(图2e)。长时间稳定性也是实际应用的关键。连续运行500小时后,催化膜依然保持接近100%的去除率和盐截留率(图2f)。相比之下,普通NF膜不仅去除效率有限,还容易因污染而衰减。而催化膜在二级污水出水中依旧保持优异的抗污染性能(图2g),表现出极强的应用潜力。
图2:去除中性低分子量污染物
三大机理揭示“超能力”来源
在常规膜过滤中,溶质在膜表面积聚会导致“浓差极化”,往往被视为负面效应。但在这款催化纳滤膜中,研究团队巧妙地“化弊为利”:氧化剂PMS在膜表面被富集到原浓度的近7倍(图3a、3b),显著加快了反应速率,使催化过程更加高效。与此同时,膜的超小孔径(仅0.27 nm)犹如分子级别的“纳米反应器”,让催化反应几乎没有能垒(图3c、3d),在限域环境下自由能降低近一倍(图3e),从而实现对污染物更彻底的分解。此外,这种膜还能“聪明地选择”:它会高效阻挡天然有机物(NOM),避免这些物质消耗活性物种,而让目标污染物顺利进入膜孔完成降解(图3f、3g)。因此,即便在湖水、河水或生活污水等复杂环境中,它依旧能保持90%以上的去除率(图3h),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图3:机理分析
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
科研成果能否真正落地,关键在于规模化生产与模块化应用。研究团队成功采用卷对卷工艺,制备了长达30米的膜卷(图4a、4b)。这一工艺与现有商业生产线兼容,意味着无需额外改造即可实现推广。在应用测试中,研究人员将催化膜组装成螺旋卷式膜元件与盘管式膜元件(图4c、4d)。结果显示:在自来水测试中,螺旋卷式催化膜对1,4-D的去除率高达98.6%,远超普通NF膜的43.8%(图4e)。在工业常用的盘管式配置中,催化膜依旧能去除97%以上的1,4-D和95%以上的总有机碳(TOC)。这标志着该技术不仅在实验室可行,更能无缝对接现有工业体系。
图4:对膜模块及其性能进行升级
总结与展望
这一研究首次在纳滤膜中实现了“过滤+催化”双重功能的深度耦合,成功突破了传统膜难以去除小分子污染物的瓶颈。其单原子催化策略与分子限域效应,不仅显著提升了污染物去除效率,还确保了长期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已验证了其规模化生产与模块化应用的可行性,为饮用水净化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一代解决方案。未来,随着工艺参数的进一步优化,这种催化纳滤膜有望在全球水处理行业广泛落地,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水资源危机。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科学吐槽大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