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某的案子把遮羞布一把扯掉:平台说“我们只是撮合”,可派单、时长、路线、价格全捏在算法手里,连差评扣款都写进协议。
“跑一天车,连上厕所都要掐表,收入却像过山车。
”
刷到这条留言,很多人秒懂——这就是平台司机的日常。
刘某的案子把遮羞布一把扯掉:平台说“我们只是撮合”,可派单、时长、路线、价格全捏在算法手里,连差评扣款都写进协议。
这不叫合作,叫遥控。
法院只看事实:
1. 人——必须本人开车,不能雇人顶班;
2. 钱——流水先打给平台,平台再“恩赐”分成;
3. 组织——早晚高峰不跑就降权,跟打卡没区别。
三条全中,劳动关系铁板钉钉,补偿金一分不能少。
有人嘀咕:那外卖骑手、网约车、保洁阿姨算不算?
答案是:只要算法能决定“今天能不能挣到饭钱”,就八九不离十。
去年北京一位骑手被站点强制买装备、扣押金,仲裁直接判了劳动关系,平台乖乖补缴社保。
别被“自由接单”忽悠。
真正的自由是:想休息就休息,想涨价就涨价。
现实是,算法把最肥的单优先派给“听话”的人,不听话的直接扔进冷宫,比老板脸色还快。
更狠的是“数字黑名单”。
司机拒接三单,系统悄悄降评分,一周后只能接到偏远小单,收入腰斩。
这不是市场调节,是变相开除,只是没明说。
国外也撕得热闹。
加州AB5法案把Uber司机直接划成员工,平台气得涨价,用户骂娘,但司机终于能报销油费了。
欧盟更绝,《平台工作指令》要求算法透明,平台得告诉劳动者“为啥派单给你不给他”。
国内动作也不慢。
人社部去年发文,明确“事实优先”,别再拿“合作”当挡箭牌。
广州试点网约车司机工伤保险,按单抽几毛钱,出了事故平台兜底。
别小看这点钱,真摔断腿才知道救命。
说到底,平台经济不是原罪,装傻才是。
算法再智能,也改不了“谁控制谁”的本质。
下次签合同,记得盯紧三句话:
“能不能自己定价?
”
“能不能拒绝派单?
”
“收入是不是先过平台手?
”
三问下来,真假用工一目了然。
别等摔了跟头才想起劳动法。
平台可以讲效率,但别拿“创新”当遮羞布。
毕竟,司机、骑手、保洁阿姨要的不是同情,是明明白白的劳动关系——和一份出了事能找得到人的安全感。
来源:口中哼小调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