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比加速更重要!揭穿“伪智驾”遮羞布, 谁拿生命当营销筹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06:03 1

摘要:小米su7安徽高速事故爆燃和三人遇难事件,引起网民对安全和智能驾驶的热烈讨论,观点越辩越明,但是我们也要避免被带歪节奏。就像上一次高铁事故,害了高铁建设;我们决不能因为一次小米汽车事故,就影响中国智能驾驶快速发展的势头。

刹车比加速更重要!华为AEB碾压式领先,揭穿“伪智驾”遮羞布, 谁在拿生命当营销筹码?

小米su7安徽高速事故爆燃和三人遇难事件,引起网民对安全和智能驾驶的热烈讨论,观点越辩越明,但是我们也要避免被带歪节奏。就像上一次高铁事故,害了高铁建设;我们决不能因为一次小米汽车事故,就影响中国智能驾驶快速发展的势头。

一、安全为本,刹车性能才是车企的终极较量场,AEB是这个竞赛的试金石。

在新能源汽车一些企业“零百加速”内卷的今天,真正的技术高地其实是主动安全领域。华为AEB早已经证明了智能安全技术的价值,全网避免潜在碰撞几十万次了。因为AEB在实际应用中的杰出表现,华为也成为国家AEB标准起草单位。反观某些车企,仍在用“加速3秒内破百”掩盖AEB仅支持30-40km/h刹停的短板。

问界M9因AEB性能卓越,据分析保费低于同级竞品30%,证明安全技术可直接转化为商业优势。

车企应公示AEB场景覆盖率,通过权威认证,而非仅用“实验室数据”误导消费者。

另外,要强化百公里时速刹停的问题,作为一个强制标准。并狠狠打击电车高速或者城市快速路超速50%问题。加速和速度,在电动时代是廉价和低门槛技术,不值一提。

二、智能驾驶的虚假宣传不亚于谋杀,必须严惩不贷,重拳治乱。

比如当某车企将L2级低阶辅助驾驶包装成高级自动驾驶就很误导,甚至非常垃圾的智能驾驶表现、只是某些时候能通过的场景列为自己可以宣传的误导,这已不仅是营销问题,而是对生命的漠视。

部分企业宣称“零接管”,却在用户协议用小字注明各种类似静物就无法识别的问题,利用信息差构建安全幻觉。 有企业事故后车企常以“驾驶员未接管”推诿,却回避系统预警机制的设计缺陷,如预警到接管时间仅给2秒,远低于人类平均反应3.5秒,这都是要改进的。

一方面车企需通过考试、模拟演练等方式确保用户理解系统边界,另一方面最好是车企要通过强制认证,类似空调能效一样标注安全等级。

三,L3是智能驾驶分水岭,要淘汰“百元机智驾”,还消费者一个明白。

当前智驾市场鱼龙混杂:华为ADS 3.0可实现130km/h AEB刹停,而某些品牌L2系统连车道保持都频繁失效,却同标“智能驾驶”。这种乱象必须通过认证体系终结。 余总这个话,含金量越来越高。

快速完成法规法规,按场景覆盖率(如静态障碍识别、雨雾性能)颁发L3+证书,未达标者禁止使用“高阶智驾”宣传。

车企需每季度提交智驾系统真实路测数据,如异形障碍识别率、接管频次等,供监管部门公开比对。 让靠采购方案拼凑的“PPT智驾”企业将加速出局。这就如同山寨机也叫智能机,百元机也叫智能机,天差地别的。

总体上,没有安全保底的弯道超车,只有血泪教训,最终都是让消费者付出极端代价。

汽车发展史上,ABS、安全带等,每一项安全技术的普及都伴随惨痛代价。今天的智驾革命,绝不能重蹈覆辙。一方面我们要鼓励类似华为这类技术企业创新用AEB定义行业标杆,推出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另一方面更需警惕那些将“实验室神话”包装成“现实安全”的投机者。唯有技术透明、监管铁腕、用户清醒,才能让智能驾驶和AEB真正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而非资本的牺牲品。

来源:中立看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