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李大爷种菜四十年 邻居笑他死脑筋 一场台风他家菜园成了救命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05:52 1

摘要:天刚蒙蒙亮,我就看见李大爷弯着腰,拖着他那双已经磨得发亮的黑胶鞋,一步一挪地往菜地走去。这是他四十多年如一日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天刚蒙蒙亮,我就看见李大爷弯着腰,拖着他那双已经磨得发亮的黑胶鞋,一步一挪地往菜地走去。这是他四十多年如一日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我爸常说:“老李这人犟得很,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确实如此。从我记事起,李大爷的那块地就在村东头,差不多有两亩大。别人家的地都种上了经济作物,或者干脆流转出去,只有李大爷固执地守着他那片菜园子,年复一年地种着各种蔬菜。

“种这么多菜,吃都吃不完,还不如种点别的多赚点钱。”村里人都劝他。

李大爷只是摸摸秃顶上那几根白发,笑而不答。有时候遇到村里开会,别人都在讨论种什么能赚钱,就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摆弄着一个旧铁皮水壶。那水壶掉了漆,还用铁丝缠了几圈,居然还能用。

这天早上,我去喂猪路过他的菜地,看他正在给白菜浇水。

“大爷,这是要下雨了啊,您怎么还浇水?”我调侃道。

他抬头看了看天,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小伟啊,老话讲’干旱大雨不久来,洪涝干旱不久现’,今年雨水多,估计要有灾了。”

我笑着摇摇头。村里人都知道李大爷迷信,天天看老黄历,听广播里的天气预报比听家里人说话还认真。

隔壁的张大嫂路过,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刚从集市上买的菜。她看了眼李大爷的菜地,冲我们喊:“老李,你那菜地啊,要我说,还不如种点西瓜什么的,能卖钱。你整天种这些菜,自己吃不完,还得送人,图啥呢?”

李大爷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咧嘴笑了笑:“吃不完还能腌,腌不完还能送人,这不挺好的嘛。”

张大嫉不以为然:“这年头谁还腌菜啊,超市里啥都有。我家冰箱里都是速冻水饺和半成品,方便得很。”

李大爷不争辩,只是嗯了一声,又低头忙活起来。

我家跟李大爷家只隔着一条小路。小时候,妈妈总让我送饭给田里干活的爸爸,路过李大爷家的菜地,他常常会摘几根新鲜的黄瓜给我。那时他头发还是黑的,脸上的皱纹也没有现在这么深。

他的妻子在我十岁那年去世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病。从那以后,李大爷就更加沉默,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菜地里。他有个儿子在城里上班,一年到头也回来不了几次。听说是在什么外企做管理,挺体面的工作。

村子渐渐变了样。我小时候村里人家家户户都种菜,晚饭前,妇女们会提着篮子去菜地摘菜。现在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了,田地或者荒着,或者租给了种植大户。只有老人还守在村里,像李大爷这样每天下地的,已经不多了。

有天晚上,村委会通知开会,说是要讨论土地流转的事。李大爷也去了,坐在最后一排。我记得那天他穿了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上衣,袖口磨出了毛边,却还是整整齐齐地扣着扣子。会议室里安装了空调,但他额头上还是有细密的汗珠。

村支书说:“咱们村的土地要统一规划了,种庄稼的越来越少,与其撂荒不如集中起来,大规模种植。”

底下有人问:“那我们自己种的菜地怎么办?”

“可以保留一部分自留地,但主要还是要流转出去,这是大势所趋。”村支书说。

李大爷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布料。

散会后,我特意等李大爷一起走。路上,我问他:“大爷,您那菜地也要流转出去吗?”

他摇摇头:“那块地是我媳妇的嫁妆,她生前最喜欢在地里摘菜,说什么也不能给别人。”

我没再多问。村里人都知道李大爷对他那块地的执着,但很少有人知道背后的原因。

村里陆陆续续地有人把地租了出去。张大嫂家的地给了一个种植西瓜的商贩,第一年收了不少租金,心里美滋滋的。过年时她还特意穿了一件新羽绒服到处走动,引得不少人羡慕。

“看看,这才叫与时俱进。”她指着李大爷的菜地对几个妇女说,“种那点菜算什么,还不如租出去躺着挣钱。”

李大爷从她们身边走过,假装没听见,但我注意到他的背影似乎更佝偻了一些。

那年夏天,气象局预报说可能有台风经过我们这一带。村里人都不太在意,以为最多就是刮刮风下下雨。李大爷却比往常更早地去了菜地,加固篱笆,给矮一些的蔬菜覆盖保护膜。

村里人见了,又是一番笑话:“老李这是做什么?台风又不是洪水猛兽,至于这么紧张吗?”

李大爷不辩解,只是默默地干着自己的活。他还特意去集市上买了一些蔬菜种子,存在他那个旧得掉漆的铁皮盒子里。盒子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和妻子年轻时的合影。

台风来得比预想的要凶猛。那天晚上,雨下得像是天塌了一样,风呼啸着穿过村子,掀翻了不少房顶的瓦片。我家的老槐树被连根拔起,倒在了院子里,差点砸到我爸的摩托车。

最惨的是村东的那片西瓜地,整个都被淹了。张大嫂家租出去的地就在那片,听说商贩损失惨重,当场就说不租了,剩下的租金也不给了。

更糟的是,台风过后,通往县城的路被冲断了,村里的电也停了。超市里的东西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尤其是蔬菜和肉类,因为没有电,冰箱里的食物也坏得快。

第三天,村里已经开始缺蔬菜了。张大嫂家的冰箱里那些半成品也吃完了,她带着儿子挨家挨户地问有没有多余的食物。

“你去李大爷家问问吧,他种了那么多菜。”有人建议道。

张大嫉迟疑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去了。我正好在李大爷家门口帮他修理被风刮倒的晾衣架,看见她局促地站在那里。

“那个…老李啊,你家还有多余的菜吗?能不能卖一些给我?”她问。

李大爷二话没说,拿了个竹篮子就往菜地走。我跟在后面,看他在地里忙活。他的菜地因为地势略高,加上他提前做了排水沟,居然保住了大半。大白菜、茄子、辣椒,还有几垄豆角,都还在。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挑选着,嘴里还嘀咕着什么。我凑近一听,原来是在跟菜说话:“你们可算派上用场了,可别辜负了我这么多年的心血啊。”

他装了满满一篮子菜,递给张大嫂:“拿去吧,不用钱。”

张大嫉有些不好意思:“这怎么好意思…”

“都是街坊四十多年了,说这些做什么。”李大爷摆摆手。

消息很快传开了,村里人都知道李大爷家有菜。一传十,十传百,不少人都来了。李大爷二话不说,只要有人来,就带着竹篮子去菜地,挑一些新鲜的蔬菜给他们。

有人问他:“大爷,这菜您卖多少钱一斤?”

李大爷笑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什么钱不钱的,够吃就行。”

我站在一旁,看着村里人提着李大爷的菜离开,脸上都带着感激的表情。不知为何,我的眼眶有些湿润。

李大爷的儿子在台风过后第五天赶回来了,带了一车的罐头和干粮。他本想劝父亲跟他回城里去,却发现老人正忙着给村里人分发蔬菜。

“爸,您这是做什么呢?”他问。

李大爷抬头看了儿子一眼:“这不是缺吃的吗,我地里的菜还多着呢。”

儿子叹了口气:“您这菜地,我说多少次了,不赚钱还费力气,不如租出去。您看看人家张婶子,去年租了地,买了新衣服,多威风。”

李大爷把手在裤子上蹭了蹭,笑了:“她那地现在全淹了,租金也要不回来了。我这菜地,现在可是救命的粮食呢。”

儿子还想说什么,李大爷已经转身去地里摘菜了。我看到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欲言又止。

那场台风过后,村里人看李大爷的眼神明显不同了。张大嫂再也不说李大爷”死脑筋”了,反而时不时地来帮他干点活,有时还带些她做的点心来。

李大爷的菜地成了村里的”救命菜园”。道路修好后,县里的领导还特意来看望了李大爷,说要表彰他。李大爷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就是种点菜自己吃,没想那么多。”

村支书当着所有人的面说:“老李这块地,以后就别动了,就当是村里的’菜篮子’工程了。”

村里人都鼓起掌来。我看到李大爷的眼角有些湿润,但他很快别过脸去,假装是汗水流到了眼睛里。

日子又恢复了平静。李大爷还是每天早起去菜地,只不过身边多了几个”学徒”——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跟着他学种菜。他教得很认真,从翻地、施肥到播种、浇水,每一步都仔细讲解。

有次我去他家送东西,看到他正在教张大嫂的儿子怎么辨认菜苗。

“这个是白菜苗,这个是萝卜苗,看清楚没有?”他说话的语气不再是以前那样慢吞吞的,有了些许的活力。

桌子上放着一个新水壶,是县里表彰他时送的。但他还是用那个旧铁皮水壶喝水,新水壶被他擦得锃亮,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大爷,您现在成名人了。”我半开玩笑地说。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什么名人不名人的,就是种点菜。”

我注意到他的铁皮盒子还放在桌子上,里面的种子似乎更多了。照片也还在,只是被擦得更干净了。

“大爷,您看现在村里人都跟您学种菜,您高兴吗?”我问。

他摸了摸秃顶上那几根白发,笑了:“高兴啊,我媳妇要是在,肯定也高兴。她生前最喜欢种菜了,说种出来的菜吃着香。”

我突然明白了,李大爷守着那片菜地四十年,不只是为了吃,更是为了一份念想。那是他和妻子共同的记忆,是他们生活的见证。

天色渐晚,李大爷拎着水壶,慢慢地往菜地走去。远处的天空泛着红霞,给他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我站在原地,看着这个倔强的老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村子在变,人在变,唯有李大爷和他的菜地,像一幅定格的画,固执地留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那天晚上,村里又开会讨论土地流转的事。这次,没有人再提让李大爷流转他的菜地了。村支书还特意说:“咱们村以后可以考虑集体开辟一片菜地,平时满足自己吃,有灾害时也能应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看到李大爷坐在角落里,嘴角微微上扬。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被嘲笑的”死脑筋”,而是受人尊敬的”种菜能手”。

夜深了,我路过李大爷家,看到他坐在院子里,对着天上的月亮,轻声说着什么。风把他的话语吹散了,我只隐约听到”看到了吧”几个字。也许,他是在和天上的妻子说话吧。

第二天一早,我看到李大爷又拖着他那双黑胶鞋,一步一挪地往菜地走去。这一次,他的背影似乎不那么佝偻了。

太阳刚刚升起,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李大爷的菜地绿意盎然,像一块被精心呵护的翡翠,在晨光中闪闪发光。

而在菜地的边缘,几个村里的孩子正跟着李大爷学习如何播种。他们的笑声,和着早晨的鸟叫声,飘散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这就是李大爷和他的菜地,一个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故事。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他用四十年的坚持,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有时候,看似死脑筋的坚持,或许正是我们需要珍视的品质。因为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正是这种坚持,让我们能够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就像李大爷的菜园,在那场台风过后,成为了村里的”救命粮”。

来源:清爽溪流ikhZi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