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施肥新技法:“促两头,前氮后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06:48 2

摘要:在我国粮食生产体系中,小麦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其体系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施肥模式因存在养分利用效率低、后期脱肥早衰、产量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前小麦高产优质的生产需求。“促两头,前氮后移”作为近年来经

在我国粮食生产体系中,小麦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其体系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施肥模式因存在养分利用效率低、后期脱肥早衰、产量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前小麦高产优质的生产需求。“促两头,前氮后移”作为近年来经实践验证的小麦高产施肥新技法,通过科学调整施肥时期与养分配比,精准匹配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实现了养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品质的协同提升。本文将从技术内涵、理论依据、实施要点及应用成效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为小麦规模化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一、“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的核心内涵

“促两头,前氮后移”并非简单的施肥时间调整,而是基于小麦生育规律的系统化养分管理策略,其核心可拆解为“促两头”与“前氮后移”两大关键模块,二者相互衔接、协同作用,共同支撑小麦全生育期的营养需求。

(一)“促两头”:聚焦关键生育期,夯实高产基础

“促两头”中的“两头”,特指小麦生育周期内对产量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关键阶段——苗期(包括播种至越冬期) 与灌浆期(包括开花至成熟前期) ,通过针对性施肥,分别实现“培育壮苗”与“保粒增重”的目标。

1. 促苗期:培育冬前壮苗,增强抗逆能力

苗期是小麦根系发育、分蘖形成的关键时期,冬前壮苗直接决定有效分蘖数量与春季返青后的生长态势。此阶段施肥以“促根、增蘖、壮苗”为核心,通过补充适量氮素与磷钾肥,促进小麦根系下扎(形成深层根系,增强抗旱、抗寒能力),增加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消耗养分),确保麦苗在越冬前达到“三叶一心、分蘖充足、茎秆粗壮”的壮苗标准,为春季生长与后期成穗奠定基础。

2. 促灌浆期:延长功能叶寿命,提升粒重与品质

灌浆期是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的主要阶段,籽粒产量的70%-80%来自此阶段的光合产物积累。此阶段施肥以“保叶、供肥、增重”为核心,通过补充氮素与微量元素(如硫、锌),延长旗叶、倒二叶等功能叶的光合功能期(避免叶片早衰),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同时提升籽粒中蛋白质、面筋等营养物质含量,实现“增粒重、提品质”的双重目标。

(二)“前氮后移”:调整氮素施用时期,优化养分分配

“前氮后移”是相对传统施肥模式而言的氮素管理创新,核心是减少小麦生育前期(苗期至返青期)的氮素施用量,增加生育后期(拔节期至灌浆期)的氮素施用量,将氮素供应高峰与小麦需氮高峰(拔节至灌浆期)精准匹配,避免前期氮素过剩导致的旺长倒伏,同时解决后期氮素不足引发的早衰问题。

传统施肥模式中,氮素施用集中在播种前(基肥)与返青期(追肥),占总氮量的80%以上,易造成苗期旺长(分蘖过多、茎秆细弱)、后期脱肥(功能叶早衰、籽粒灌浆不足);而“前氮后移”技术将基肥氮占比降至50%-60%,返青期不施或少量施氮,将30%-40%的氮素调整至拔节期(主攻有效分蘖成穗),10%-20%调整至孕穗期或灌浆初期(主攻籽粒发育),使氮素在小麦需氮关键期精准供应,显著提升氮素利用效率与成穗质量。

二、“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的理论依据

“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的科学性,源于对小麦生育规律、养分需求特性及土壤养分转化规律的深度契合,其理论依据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契合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需肥规律

小麦全生育期需肥呈现“前期少、中期多、后期稳”的特点:

- 苗期(播种至越冬) :需肥量占总需肥量的15%-20%,但此阶段是养分“临界期”(养分缺乏对生长影响不可逆),需少量精准供肥以培育壮苗;

- 拔节至孕穗期 :需肥量占总需肥量的40%-50%,是氮、磷、钾需求高峰,此阶段氮素供应直接决定有效穗数与穗粒数;

- 灌浆期 :需肥量占总需肥量的25%-30%,以氮素和钾肥为主,需持续供肥以保障籽粒干物质积累。

“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通过“苗期补肥、后期增氮”,完全匹配小麦需肥节奏,避免“供肥与需求错位”导致的养分浪费或不足。

(二)提升土壤养分利用效率

传统前期重施氮肥的模式,易因小麦苗期吸收能力弱导致氮素流失(如淋溶、挥发),氮素利用效率仅为30%-40%;而“前氮后移”技术减少前期氮肥投入,可降低土壤氮素盈余量,减少流失风险;同时,后期(拔节至灌浆期)小麦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此时追施氮肥,氮素利用效率可提升至50%以上,显著降低化肥投入成本与环境压力。

(三)改善小麦群体结构与抗逆性

“促两头”中的苗期施肥,可培育“矮壮、多蘖、深根”的麦苗,避免苗期旺长导致的群体密度过高(后期易倒伏、病害重);而“前氮后移”带来的后期氮素供应,可增强小麦抗逆能力——拔节期施氮促进茎秆加粗(增强抗倒伏能力),灌浆期施氮延长功能叶寿命(增强抗旱、抗干热风能力),从群体结构与个体抗性两方面保障小麦稳健生长。

三、“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的实施要点

“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的落地效果,需结合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气候条件等因素灵活调整,其核心实施要点可分为“基肥配置”“苗期管理”“后期追肥”“配套措施”四个环节:

(一)科学配置基肥,奠定前期营养基础

基肥是“促两头”中苗期营养的主要来源,需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均衡”的原则,具体配置如下:

- 土壤肥力中等地块 :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尿素10-12公斤(占总氮量的50%)、过磷酸钙30-40公斤(满足全生育期磷需求)、氯化钾10-15公斤(占总钾量的60%-70%);

- 土壤肥力较高地块 :适当减少尿素用量(每亩8-10公斤),避免苗期旺长;

- 土壤肥力较低地块 :增加有机肥用量(每亩3000-4000公斤),同时补充锌肥(每亩硫酸锌1-1.5公斤),改善土壤肥力与微量元素供应。

基肥需在播种前深耕时均匀撒施,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导致烧苗。

(二)精准管理苗期,培育冬前壮苗

苗期管理的核心是“促根增蘖、控旺保壮”,需结合苗情动态调整施肥与田间管理措施:

1. 出苗后至越冬前(冬前管理) :若麦苗出现叶色发黄、分蘖不足(每亩分蘖数低于40万),可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兑水浇施或雨前撒施),促进麦苗生长;若麦苗旺长(叶色浓绿、分蘖过多),需通过中耕断根或喷施控旺剂(如多效唑)控制生长,避免后期倒伏。

2. 返青期管理 :“前氮后移”技术强调返青期不施或少施氮肥,仅在苗情较弱(返青后叶色发黄、群体不足)的地块,每亩追施尿素2-3公斤,重点促进弱苗转化,壮苗与旺苗不施返青肥,防止群体过大。

(三)优化后期追肥,实现“前氮后移”目标

后期追肥是“前氮后移”的核心环节,需严格把握追肥时期与用量,分“拔节期”与“灌浆期”两次进行:

1. 拔节期追肥(关键期) :当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通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因品种与地区而异),每亩追施尿素12-15公斤(占总氮量的30%-40%),若土壤缺钾,可搭配追施氯化钾5-8公斤。此阶段追肥可促进有效分蘖成穗,增加穗粒数,同时增强茎秆韧性。

2. 灌浆期追肥(补充期) :在小麦开花后5-7天(籽粒形成初期),采用“叶面喷施”方式追肥,每亩用尿素1-1.5公斤+磷酸二氢钾0.2-0.3公斤+硫酸锌0.1公斤,兑水50公斤均匀喷施。叶面追肥可快速补充养分,避免土壤追肥见效慢的问题,有效延长功能叶寿命,促进籽粒灌浆。

(四)配套田间管理,保障技术效果

“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需与田间管理措施协同,才能最大化发挥效果:

- 水分管理 :追肥后若遇干旱,需及时灌溉(如拔节期浇水促进氮素吸收,灌浆期浇水防止干热风),但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养分流失;

- 病虫害防治 :后期氮素充足可能增加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风险,需在拔节期、灌浆期针对性喷施杀菌剂(如三唑酮)与杀虫剂(如吡虫啉);

- 适时收获 :在小麦蜡熟末期(籽粒变硬、颜色金黄)及时收获,避免过度成熟导致籽粒脱落或品质下降。

四、“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的应用成效与推广价值

近年来,“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大面积示范应用中,展现出显著的增产、提质、增效效果,其应用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显著提升小麦产量

通过“促苗期培育壮苗、后期增氮保灌浆”,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大产量构成因素得到协同优化。据河南农业大学在豫东地区的示范数据显示,应用“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的小麦田,每亩有效穗数增加2-3万穗,穗粒数增加3-5粒,千粒重提高2-3克,每亩产量较传统施肥模式提升10%-15%,部分高产地块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

(二)改善小麦品质

“前氮后移”带来的后期氮素供应,可显著提升小麦籽粒品质。一方面,灌浆期氮素补充促进籽粒中蛋白质合成,使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1-2个百分点,面筋含量提升2%-3%,满足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微量元素(如锌)的补充可改善小麦营养品质,提升籽粒中锌含量,符合“营养强化型”粮食的消费需求。

(三)降低生产成本与环境压力

“前氮后移”技术减少了前期氮肥用量,每亩化肥投入成本可降低15-20元;同时,氮素利用效率提升10-15个百分点,减少了氮素淋溶、挥发造成的土壤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符合“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推广价值来看,“促两头,前氮后移”技术操作简便、适应性强,既适用于规模化种植的高标准农田,也适用于散户经营的常规麦田,且无需额外增加复杂设备,仅通过调整施肥时期与用量即可实现效果提升。随着我国对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该技术已成为小麦主产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