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贾黯以其少年时的遭遇,得任为谏官,敢于上书言事,曾首先上奏说韩琦、富弼、范仲淹可以委以大任。杜枢复审张彦方案件时,欲对原判加以驳斥和更正,冒犯了执政者的意愿,执政者遂用其他的罪名将杜枢贬职。贾黯遂上奏道:“杜枢没有犯罪,而降职的决定由朝廷直接决定,没有臣下上奏
贾黯(1022年—1065年),字直孺,河南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内城东南隅)人,北宋时期大臣。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贾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得进士第一名,初任将作监丞、襄州通判。贾黯回京后,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直集贤院,后升为左正言、判三司开拆司。
贾黯以其少年时的遭遇,得任为谏官,敢于上书言事,曾首先上奏说韩琦、富弼、范仲淹可以委以大任。杜枢复审张彦方案件时,欲对原判加以驳斥和更正,冒犯了执政者的意愿,执政者遂用其他的罪名将杜枢贬职。贾黯遂上奏道:“杜枢没有犯罪,而降职的决定由朝廷直接决定,没有臣下上奏对他进行弹劾。恐怕从此以后权贵宠幸之人,所说一旦被执政者听信,就会暗中大肆以谗言诋毁,使善良之人遭殃,不能不对此有所察觉。”
当时,进谏者有的论事没有状文,便被严厉警告不断地责问。贾黯上奏道“:谏官、御史,既已被朝廷疏远,不曾参预朝廷政事,不免利用一些传闻,一旦有不符之处,朝廷便对他们加以责难阻挠辱骂,这不是广开言路的办法。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征进谏的办法,每到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
执政者又担心言事官共同进谏,在朝廷上议论不止,便下命道:“凡是要聚集一起上殿进谏者,都要禀告中书听候消息。”贾黯上奏认为“:如今能上殿言事的人,只有谏官、御史,如果要听候中书消息,将会堵塞言路,陛下便不能知道朝外之事了,请求还是像过去一样。”朝廷对这些提议都未允许。
侬智高反叛时,余靖任知桂州,杨畋安抚广南东、西路,朝廷都答应他们可全权处理。贾黯说道:“二人共同统治,指挥不一,这样下面的将领将无所适从。余靖主要节制西路,如果叛军向东进犯,那么余靖便不能统辖,无法指挥众将,不如让余靖一人统辖东、西两路。”朝廷听从了贾黯的建议。
北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贾黯为同修起居注,改判盐铁勾院,升任左司谏,上奏建议全国重新设置义仓,朝廷将其建议下达各地进行讨论,人们的意见不一致,贾黯也反复辩说分析,最后仍然没有能实行。宰相刘沆请求朝廷内外的各种推举奏书,都按照诏令一样,不要使用旧例。人们认为这样不方便,贾黯上奏建议废除这一规定。
狄青授予枢密副使,贾黯上奏道:“建国之初武臣旧将,辅助皇帝建立大业,消灭其他敌国,功绩卓著者,数也数不清,但从来没有军人进入帐幕的。”宋仁宗赵祯不予答复。会灵观发生火灾时,贾黯又上言道“:上天想要废除它,应当停止各种营造修缮工程,赦免守卫者的罪行,以此来表示警惕恐惧修身反省之意。”后升为知制诰。
宋仁宗初年时,视事退朝后,便来到迩英阁,召见侍臣讲读,修撰起居注的官员便先出去了。贾黯上奏道:“君臣访对,关系着国家的政治,但修史的官员不能参与,请求一并召至待侍经筵。”赵祯对此加以允许。起初迩英、延义两阁,讲读官各有各的记注,到此时才废除。直龙图阁钱延年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时,贾黯却当面要其辞掉,说钱延年没有才能,又不应当污辱侍从,遂封词目还于中书,朝廷遂停止了此任命。
其后,贾黯任判吏部流内铨,益州推官桑泽的父亲留居乡间,已经去世三年了。后来,桑泽被不知此事的人调到京师,被人发觉后便离开了京城。贾黯为此上奏加以弹劾,桑泽遂被终身废禁,不得任用。福州推官刘抃凭借术数,为人预言祸福,常出入公卿之门,贾黯遂上奏任他为灵台郎。
当时,朝廷诏令两制、两省的官员只能是公事才允许到中书、枢密院见执政者,大臣们心里都知道此规定不妥,却都不愿自己说出来。后来,贾黯任知许州时,才上奏说:“其他官员都能见到执政者,但侍从近臣,反而如此疏远排斥怀疑。曾听说先朝任用王禹翶请朝,所有官员都在政事堂拜谒宰相;枢密使也必须跟从百官一起等待接见,来防止各种贿赂。诏令颁布后,左正言谢泌上书朝廷,认为这不是皇帝完全信任大臣、大臣施展才智报答皇帝的行为。”赵祯遂诏令废除了那条规定。
后来,贾黯调为知襄州,迎取父亲到官府,其父有个朋友亦在部中,便派遣直厅卒前来致以问候。贾黯却立即鞭打直厅卒,其父十分愤怒,便在当天傍晚回归乡里,不久便得了重病,贾黯内心很不安,请求调往郡县解除官职来赡养父亲,却没有得到回复,遂弃职而去。御史吴中复等人因此弹劾贾黯擅自抛弃州府官印,扰乱朝廷法规,遂被贬为知郢州。
贾黯还没有前去任职,其父便过世了。服丧期满后,贾黯权掌管三班院,成为翰林学士。唐介等人由于谏言陈升之不应当独揽权柄,滥用权势,都被调离京师等候补职。贾黯上奏唐介等人能大胆进言,请求对他们宽大处理。后来,贾黯因病请求调往郡县,遂改任侍读学士、知邓州。贾黯还没有到任,其病却已痊愈,遂又任翰林学士、知审官院。
其后,贾黯累迁尚书左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当时,两军监牢中的囚犯每年都有许多死在狱中,而狱吏不承担任何过失。贾黯上奏道“:狱吏有的懈于巡视囚犯,囚犯饥渴疾病无法解决,致使囚犯死亡,请求对每年死在狱中的囚犯进行登记,对狱吏进行奖赏和惩罚。”府中吏员名额为七百人,由于犯罪被罢官又依次授予官职的,都是在总额外补授的,贾黯请求朝廷对这些人授予官职时,必须是有空缺才能进行。
但是对于断案之事,人们认为贾黯是一己之见,并不公平。御史中丞王畴及其朋党陈经、吕诲、傅尧俞,谏官司马光、龚鼎臣、王陶,都说贾黯固执任性,当接到朝廷颁布的赦免命令时,犯罪应当释放的罪犯,他反而要加罪,贾黯因此被免为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宋英宗赵曙即位后,贾黯升为中书舍人,受诏令修撰《仁宗实录》,权知审刑院,又任群牧使。当时,朝廷封拜皇子时,又授予皇子检校太傅。贾黯上奏道:“太师、太傅、太保,称作三师,是天子遵守效法的。儿子作父亲的老师,按情理来说是不可以的,前世遵循它而没有考虑它的错误。请求从今起皇子以及宗室中地位低下者,都不要兼任师傅官,按照其升任官职的秩序,改授三公。”赵曙将此奏议下达到两制议论,请求按照贾黯上奏所论而办。但中书也上奏说“:从唐朝以来,亲王没有兼任师傅的。我朝因为三师、三公都是虚设之名,因而授予此官,宜改正前世的过失。”赵曙诏令允许。
后来,贾黯升任给事中、权御史中丞。不久,又任命吕诲为知杂事,吕诲曾弹劾过贾黯,因而有所顾虑,便犹豫不决,准备避任。贾黯却说曾推举吕诲任御史,了解他正直谨慎厚道,当时是为了公事,并不是有任何疑忌和怨恨,愿意长期与他共事,吕诲这才就职。
赵曙即位之初,王广渊、周孟阳由于是其藩邸旧臣,多次被赵曙召见问对。贾黯上奏道“:满朝的贤才之臣,没有一个被召见,单独对一两位藩邸旧臣表示亲近,这是向天下表示本朝不宏大。请求像太宗过去一样,召见侍从馆阁大臣,来作为顾问。”赵曙采纳。
赵曙曾对贾黯说道“: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任用的。”贾黯回答道:“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材,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退朝后贾黯为此给赵曙上书言道:应了解人材的才智,逐步培养人材,不要对人材求全责备;要按条例推举人材,要有所选择地加以任用。
后来,贾黯与两制官员共同商议,请求以濮王(赵曙之父)为皇伯,宰相却不依从,后来又多次到中书进行论争。恰遇大雨发生洪水,当时贾黯已有病在身,上疏道:“怠慢宗庙,违背天时,则洪水会发生。如今二位执政者,知道陛下是先帝的后代,便阿谀奉迎,取悦陛下,违背经义,提出两统贰父之说,因而七庙神灵发怒,降下大雨,伤害人民。”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贾黯因病请求离开京城,遂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陈州。还没到任,贾黯便因病去世,时年四十四岁。口嘱遗奏数百言上奏,仍请求以濮王为皇伯,被朝廷追赠为尚书礼部侍郎。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来源:龙城史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