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稻茬小麦作为我国南方麦区及部分江淮地区重要的越冬粮食作物,其种植效益与播种质量紧密相关。传统翻耕播种模式存在土壤扰动大、耕层结构破坏、作业成本高、抗逆能力弱等问题,且在稻茬田土壤湿度高、秸秆量大的特定条件下,易出现播种质量差、出苗不齐、后期倒伏风险增加等现象。
稻茬小麦作为我国南方麦区及部分江淮地区重要的越冬粮食作物,其种植效益与播种质量紧密相关。传统翻耕播种模式存在土壤扰动大、耕层结构破坏、作业成本高、抗逆能力弱等问题,且在稻茬田土壤湿度高、秸秆量大的特定条件下,易出现播种质量差、出苗不齐、后期倒伏风险增加等现象。免耕、少耕播种技术作为保护性耕作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保留地表秸秆覆盖,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蓄水保墒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对保障稻茬小麦优质高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技术准备、核心操作、配套管理等维度,详细阐述稻茬小麦免、少耕播种的关键技术措施要点。
一、播前准备技术要点
播前准备是确保免、少耕播种质量的基础,需重点围绕地块整理、秸秆处理、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四个核心环节开展,解决稻茬田“湿、黏、秸秆多”的关键制约因素。
(一)地块与秸秆处理
稻茬田收获后,地表通常残留大量水稻秸秆,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播种机堵塞、播种深度不均、种子与土壤接触不良。需根据秸秆量采取差异化处理措施:
1. 秸秆粉碎还田:水稻收获时同步使用带秸秆粉碎功能的联合收割机,将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10cm以内,粉碎后均匀抛洒于地表,避免局部堆积。若秸秆量较大(每亩超过500kg),可采用“粉碎+旋耕浅埋”模式,使用旋耕机浅旋(深度5-8cm),将部分秸秆混入耕层,减少地表覆盖厚度,为播种创造条件。
2. 秸秆移除或覆盖调控:若秸秆量过大且粉碎效果不佳,可人工移除部分秸秆(每亩保留300kg左右),剩余秸秆均匀铺展;或采用秸秆覆盖条播模式,在播种行两侧保留秸秆,播种行内通过机具清理形成无秸秆区,确保种子落位准确。
同时,需清理地块内的杂草、残茬、石块等杂物,避免堵塞播种机排种器或影响机具行进;若地块存在积水,需提前开挖排水沟(沟深20-30cm、沟宽30cm),降低土壤含水量,待土壤墒情适宜(手握土壤成团、落地即散)后再进行播种。
(二)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免、少耕播种后小麦根系分布较浅,抗逆性(抗寒、抗旱、抗倒伏)要求更高,需针对性选择品种:
- 品种选择原则:优先选择矮秆或半矮秆(株高70-85cm)、抗倒伏能力强、分蘖力中等、耐迟播、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如“扬麦25”“镇麦12”“苏麦3号”等,避免选择株高过高、抗倒性差的品种。
- 种子质量要求:选用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13%的合格种子,播前进行种子精选,去除瘪粒、病粒、杂质,提高种子均匀度。
种子处理需做好“一拌一浸”,提升抗病虫害能力:
1. 药剂拌种:针对稻茬小麦常见的纹枯病、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采用“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推荐配方:每100kg种子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40%辛硫磷乳油100ml,加水5-6kg稀释后均匀喷洒于种子表面,拌匀后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可有效预防苗期病虫害。
2. 浸种催芽(可选):若土壤墒情较差或播种期较迟(11月中下旬后),可将种子用温水(25-30℃)浸泡4-6小时,捞出后沥干水分,置于阴凉处催芽至露白(芽长不超过0.5cm),播种后可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率。
二、核心播种技术要点
免、少耕播种的核心是“精准播种”,需控制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行距配置,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这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环节。
(一)播种期确定
稻茬小麦播种期受前茬水稻收获期、土壤墒情、品种特性影响,需兼顾“适期播种”与“避灾播种”:
- 适期播种范围:长江中下游麦区(江苏、安徽、湖北等地)适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若采用免耕播种,可适当推迟3-5天(因免耕土壤温度略高于翻耕土壤,出苗速度稍快);若前茬水稻收获较迟(11月上旬后),需选择耐迟播品种,确保在11月下旬前完成播种,避免因播期过迟导致冬前积温不足、分蘖少、产量降低。
- 播期调整原则:土壤墒情好时(含水量18%-22%)可适时播种;若土壤过湿(含水量>25%),需延迟播种,待土壤散墒后再作业,避免机具陷车、土壤板结;若土壤过干(含水量<15%),可在播种前1-2天轻灌跑马水,提高土壤墒情后再播种。
(二)播种量控制
免耕播种小麦出苗率通常比翻耕播种低5%-10%,且冬前分蘖量较少,需合理增加播种量,确保基本苗充足:
- 常规播期播种量:适播期内(10月下旬-11月上旬),每亩播种量控制在12-15kg,基本苗数达到18-22万株/亩;
- 迟播播种量调整:若播种期推迟至11月中旬后,每推迟1天,每亩增加0.5kg播种量,最高不超过20kg/亩,基本苗数控制在25-30万株/亩,避免因基本苗不足导致减产;
- 播种量均匀性:播种前需调试播种机排种器,确保各行排种量误差不超过5%,避免出现漏播、重播现象,保证田间群体均匀。
(三)播种深度与行距配置
免耕播种深度过浅易受干旱、低温影响,过深则出苗困难、苗弱,需严格控制深度;行距配置需兼顾通风透光与机械化作业效率:
- 播种深度:以2-3cm为宜,最大不超过4cm。播种时通过调整播种机开沟器高度,确保种子播入湿润土层,且种子上方覆盖1-2cm细土,避免种子裸露或深播闷种。播种后可采用镇压轮轻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高出苗率;
- 行距配置:采用等行距播种,行距控制在20-25cm,若地块肥力较高、品种分蘖力强,可适当加宽至25-30cm,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若采用宽窄行播种,宽行30cm、窄行15cm,便于后期田间管理(除草、施肥、喷药)。
(四)播种机选择与调试
免耕播种机需具备“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一体化功能,根据地块条件选择合适机型:
- 机型选择:小地块(面积<5亩)可选用2-3行小型免耕播种机(配套15-20马力拖拉机);大地块(面积>5亩)选用4-6行中型免耕播种机(配套30-50马力拖拉机),确保作业效率。优先选择带秸秆清理装置(如拨草轮、清草刀)的播种机,避免秸秆缠绕开沟器;
- 机具调试:播种前需检查播种机各部件(排种器、排肥器、开沟器、镇压轮)是否完好,调整排种量、排肥量(若同步施肥),并在地块边缘进行试播,检查播种深度、行距、播种均匀性,确认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大面积播种。
三、播后配套管理技术要点
免耕、少耕播种后,小麦生长环境与传统翻耕存在差异,需加强播后管理,弥补前期土壤耕作不足,促进小麦稳健生长。
(一)施肥管理
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速效养分(氮、磷、钾)释放较慢,需采用“基肥足、追肥巧”的施肥策略,满足小麦各生育期养分需求:
- 基肥施用:播种时同步施入基肥,采用“种肥同播”模式,肥料施于种子侧下方5-8cm处(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防止烧种)。基肥配方以“氮磷钾配合”为主,每亩施用量:尿素10-12kg(或碳酸氢铵25-30kg)、过磷酸钙30-40kg、氯化钾8-10kg,或选用45%(15-15-15)复合肥35-40kg/亩;若土壤缺锌(有效锌含量<0.5mg/kg),每亩增施硫酸锌1-2kg,预防小麦缺锌症;
- 追肥管理:
1. 冬前追肥(分蘖肥):小麦3-4叶期,每亩施尿素5-8kg,促进分蘖生长,确保冬前有效分蘖数达到30-35万株/亩;若麦苗生长较弱,可结合灌水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2. 春季追肥(拔节肥):小麦拔节期(3月中下旬),每亩施尿素10-12kg,促进茎秆粗壮、穗数增加;若群体过大(超过50万株/亩),可适当减少施肥量(8-10kg/亩),防止倒伏;
3. 后期叶面肥: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每亩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200g磷酸二氢钾兑水100kg)+1%尿素溶液叶面喷施1-2次,间隔7-10天,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千粒重。
(二)杂草防除
免耕播种后地表秸秆覆盖虽能抑制部分杂草生长,但仍需加强化学防除,避免杂草与小麦争肥争水:
- 冬前防除(11月下旬-12月上旬):小麦3-4叶期、杂草2-3叶期,每亩用5%唑啉草酯乳油60-80ml+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40ml,兑水30-40kg均匀喷雾,防除看麦娘、稗草、猪殃殃、繁缕等单双子叶杂草;若田间阔叶杂草较多,可加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
- 春季防除(2月下旬-3月上旬):若冬前防除不彻底,春季杂草返青后,每亩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2-15g+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ml,兑水30kg喷雾,注意避免在小麦拔节后使用(易产生药害);
- 防除注意事项:选择晴天无风(风速<3m/s)时喷雾,避免药液漂移;严格按照推荐剂量用药,防止药害;秸秆覆盖地块需确保喷雾均匀,药液穿透秸秆层接触杂草叶片。
(三)水分管理
免耕土壤保墒能力较强,但稻茬田易出现前期湿、后期旱的现象,需根据小麦生育期需水特点合理灌溉:
- 出苗期:若播种后土壤墒情不足(表层5cm土壤含水量<15%),需及时灌“出苗水”,采用小水漫灌或喷灌,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
- 越冬期:小麦越冬前(12月下旬)若遇干旱(土壤含水量<18%),灌“越冬水”,确保小麦安全越冬;若土壤过湿,需清理排水沟,防止积水导致根系腐烂;
- 拔节期-灌浆期:这是小麦需水关键期,若遇干旱(土壤含水量<20%),及时灌“拔节水”“灌浆水”,采用沟灌或喷灌,灌水量以湿润耕层(20-30cm)为宜,避免田间积水;成熟期(5月中下旬)需控制水分,防止倒伏和贪青晚熟。
(四)病虫害综合防治
免耕小麦田间湿度较高、秸秆残留多,病虫害发生风险高于传统翻耕,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病害防治:
1. 纹枯病:小麦拔节期,每亩用20%井冈霉素水剂100ml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g,兑水40kg喷雾,重点喷施小麦基部;
2. 赤霉病:小麦扬花期,每亩用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30ml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30kg喷雾,若遇连续阴雨,间隔5-7天再喷1次;
3. 锈病、白粉病:发病初期(小麦孕穗期),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或43%戊唑醇悬浮剂15ml,兑水30kg喷雾;
- 虫害防治:
1. 蚜虫:小麦拔节期至灌浆期,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ml,兑水30kg喷雾;
2. 红蜘蛛:小麦返青期,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ml,兑水30kg喷雾,重点喷施小麦叶片背面;
3. 黏虫:幼虫3龄前,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50ml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兑水30kg喷雾。
(五)倒伏防控
免耕小麦根系较浅,倒伏风险较高,需从“栽培+化学”两方面防控:
- 栽培防控:合理控制播种量(避免基本苗过多)、优化行距(保证通风透光)、科学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及时排水(避免土壤过湿导致茎秆徒长);
- 化学调控:小麦起身期(3月上旬),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g或20%多效唑悬浮剂50ml,兑水30kg均匀喷雾,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强茎秆韧性,降低倒伏风险。
四、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 机具维护与安全作业:免耕播种机作业前需检查燃油、润滑油、轮胎气压,作业中避免超负荷运行,防止机具损坏;作业人员需穿戴安全防护装备(安全帽、防滑鞋),避免靠近旋转部件,确保作业安全。
2. 区域适应性调整:不同地区(如长江中下游、黄淮南部)稻茬田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需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技术参数(如播种期、播种量、施肥量),必要时进行小面积试验后再大面积推广。
3. 长期应用与土壤改良:免耕、少耕技术建议连续应用3年以上,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和耕层结构改善;若长期应用后出现土壤板结,可每3-4年进行1次深松(深度25-30cm),打破犁底层,提升土壤通透性。
稻茬小麦免、少耕播种技术是集“节本、增效、环保”于一体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准的播前准备、规范的播种操作、科学的播后管理,解决稻茬田特殊条件下的播种难题。实践中需严格把控各技术环节要点,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灵活调整,才能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实现稻茬小麦优质高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