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厥”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史籍《周书》中,有“兜鍪”“联盟”等含义,其原名“Türk”,有“力量”“出现”“法律”“海边住民”等多种解释。
1、“突厥”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史籍《周书》中,有“兜鍪”“联盟”等含义,其原名“Türk”,有“力量”“出现”“法律”“海边住民”等多种解释。
2、关于突厥人的来源,主要有匈奴说、铁勒说、乌孙说、塞种说、钦察说等。
3、突厥起先受匈奴、柔然汗国的统治,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建立了突厥汗国。
4、土门的弟弟木杆可汗率兵消灭柔然汗国,一统漠北、西域,使突厥汗国迈入最强盛阶段,其疆域东至辽海,西至里海,南至阿姆河,北至贝加尔湖。
5、突厥汗国第四任可汗他钵可汗去世后,突厥汗国爆发汗位之争,国力衰弱,最终分裂成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6、唐显庆二年,西突厥彻底灭亡,连同东突厥一起并入唐朝疆域,命名为单于大都护府。
7、唐朝先后灭亡东、西突厥汗国,并设置羁縻州府管理突厥降众及原有的疆域。
8、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突厥阿史那氏贵族骨咄禄反叛唐朝,建立后突厥汗国,后被回纥汗国消灭。
9、突厥人口构成复杂,有突厥本部人口,也有被征服的铁勒诸部、西域诸国、东方诸藩等地的人口,还有汉人、粟特人等。
10、突厥汗国实行可汗一元制集权统治下的多元制权力结构,汗位继承方式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伯叔继承、叔侄相续等。
11、突厥外交上主要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
12、突厥人擅骑射,食肉饮酪,住庐帐,披发左衽,穿皮革,以车马代步。
13、突厥有独特的婚俗,凡有父兄伯叔去世,子弟及侄等要娶其后母、世叔母及嫂,但长辈不能倒过来娶晚辈的妻子。
14、突厥人认为祖先是狼所生,在突厥军中,所有旗杆都会有一个金色的狼头,卫士称为附离,突厥语是狼的意思。
15、突厥可汗登基仪式上,近侍重臣等人会用毡毯抬着新任可汗,向着太阳转九圈,每转一圈,所有臣子都会进行跪拜。
16、跪拜结束后,众人把新任可汗扶上马,然后用丝帛勒绞其脖子,等到其呼吸困难但还不至于断气的时候,马上解开丝帛并追问其能担任多少年的可汗,新任可汗随口而说的数字会被当作其在位年限。
17、突厥可汗每年都会率领达官贵人到高昌国西北边先祖出生的山洞前拜祭。
18、突厥的文字类似胡人的文字,他们不会区分年代历法,只能用草青为记。
19、突厥人主要饲养牛、羊、马等牲畜,也从事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粟等作物。
20、突厥早期信仰萨满教,相信自然界有众多神灵,尤其崇拜天神,后来也有部分人信仰佛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
21、突厥人通过献祭、祈祷和祭祀来祈求神灵的保佑。
22、突厥族以勇敢和武力著称,在草原上形成了特有的武士封建制度。
23、突厥的艺术风格融合了波斯、印度、中国等多种文化元素,有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如萨满教仪式、民间歌舞等。
24、室点密可汗领军西征,攻城略地,势力范围向西一直拓展到里海,甚至一度同东罗马帝国结成同盟,他成为西突厥汗国第一任可汗。
25、突厥人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政权,也没有一部详尽可靠的典籍承继文明的火种,后世只能依靠华夏文明的相关典籍来推测突厥人的一些大概风貌。
26、突厥后裔分布在东亚、中亚、东欧、中东等地,并与当地民族融合同化,形成了多个新的民族。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