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十年来,为加强对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我国通过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措施,有效地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为大熊猫及其同域物种建立一个完整、连续、稳定的生态家园。
几十年来,为加强对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我国通过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措施,有效地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为大熊猫及其同域物种建立一个完整、连续、稳定的生态家园。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指将需要保护的物种及其整个生态系统原地完整地保护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与破坏,让整个生态系统得到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目前,我国主要通过设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保护地等多种形式来推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建有大熊猫栖息地及其潜在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共67个,总面积约33562平方千米。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不仅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区域内的野生大熊猫及其同域物种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还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占地总面积达到22000平方千米,其保护范围覆盖了我国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同时,通过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进行生态修复和建设生态廊道,将十多个相对独立的大熊猫局域种群连成一片,增强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为壮大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大熊猫国家公园现有野生大熊猫约1340只,伞护着川金丝猴、雪豹、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近年来,野生大熊猫在红外相机中频繁“出镜”,反映出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又称为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当野生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其种群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且在野外环境下难以维持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时,则需要人为将保护的野生大熊猫转移至其他地方或环境中饲养和保护,这种保护措施就是大熊猫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的场所通常是人工构建的,诸如动物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在迁地保护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利用科学的饲喂方法,使迁地保护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得到稳步增长和健康发展。同时,迁地保护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反哺野生大熊猫种群。当圈养种群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开展圈养个体放归野外的准备工作,进而实现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有效衔接,以降低局域小种群的灭绝风险。
来源:看熊猫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