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测试车”三个字,像用马克笔写在新婚请柬上的前任名字,擦不掉,也假装看不见。
“测试车”三个字,像用马克笔写在新婚请柬上的前任名字,擦不掉,也假装看不见。
车主提车当天,玻璃上那层胶印还在反光,一反光就提醒他:你花三十万,买了辆“内部跑完烂路”的试验品。
谁不炸?
炸点不是车旧,是回应太轻。
王化一句“拿热毛巾捂捂”,像在教别人擦掉前任的口红印,听着轻巧,却戳人最疼。
车主要的从来不是毛巾,是解释:为什么测试车能开票?
为什么合格证没写“已跑三千公里烂路”?
为什么道歉信要等热搜才姗姗来迟?
小米后来补了声明,说“个案处理”,可声明发出的时间点,刚好卡在车主已经把车开到消协门口。
像极了考试铃响才交卷,老师不会因为你写了名字就给分。
更尴尬的是,声明里那句“符合出厂标准”,在车主耳朵里自动翻译成:标准允许卖测试车。
信任感直接掉一格电。
舆论越滚越大,隔壁蔚来销售的朋友圈已经更新:试驾送奶茶,绝不卖测试车。
理想汽车的直播间里,主播把“无试装车”四个字贴在额头,弹幕刷得飞起。
小米这边,公关部连夜拉群,群名从“测试车舆情”改成“用户关怀”,再改成“别慌”,最后干脆叫“今晚谁值班”。
改名的速度,比改流程快多了。
小道消息说,王化被叫去总部“喝茶”,回来后在群里发了一句“接受批评”。
没人回他,只有同事默默把群名又改成“测试车舆情2.0”。
这画面,像极了小时候写检讨,老师让你念给全班听,底下同学憋笑到内伤。
其实补救不难。
把测试车召回,换新车,再给两年延保,成本未必高过热搜挂三天的广告费。
难的是承认“我们搞砸了”,而不是“标准允许”。
消费者不怕企业犯错,怕企业把错说成对。
现在车主群里最火的一张图,是把小米logo P成“Test”,配文:下次买车,先看玻璃。
这句话,比任何公关话术都锋利。
来源:林中赏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