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坤运转,时序更迭;星河璀璨,岁月昭彰。《礼记》有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此乃天地间师道之根本;《道德经》曰“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此恰师者之德馨。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感孔圣杏坛之遗风,念先贤授业之赤诚,谨作此赋,以颂师道之崇高,以表师恩之
【中华辞赋】文/任天义:师道赋
序
乾坤运转,时序更迭;星河璀璨,岁月昭彰。《礼记》有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此乃天地间师道之根本;《道德经》曰“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此恰师者之德馨。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感孔圣杏坛之遗风,念先贤授业之赤诚,谨作此赋,以颂师道之崇高,以表师恩之深厚。
夫师者,何以为尊?
先哲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乃师之职守;《论语》载孔圣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乃师之修为。自古以来,师者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师道若江河,历千载而奔涌不息。
观夫古之学堂,师道熠熠生辉。
昔孔圣设杏坛于洙泗之上,弟子三千环坐,弦歌不辍。其“有教无类”之念,破阶级之樊篱,使贩夫竖子亦得闻仁礼之道;其“因材施教”之法,循学子之性,使子路之勇、颜回之仁各得其所。周游列国十有四载,颠沛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仍“讲诵弦歌不衰”,此乃师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
汉有董仲舒,闭门著述《春秋繁露》,三年不窥园,唯以授业为务。弟子传业,或莫见其面,然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论,非独为汉廷立纲常,更使儒道薪火传于后世,此乃师者“以道殉身”的赤诚。
宋有朱熹,创白鹿洞书院于庐山之下,订《白鹿洞书院揭示》,明“为学之序”“修身之要”,言“为学须思之,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虽遭党禁之难,仍讲学不辍,使书院成“天下书院之首”,此乃师者“以教化物”的担当。
亦见古之师者,德润桃李。
程颢、程颐兄弟讲学于洛水之滨,学者称“二程”。昔杨时、游酢往访,时颐瞑坐小憩,二人侍立于阶前,雪落盈尺而不敢动,待颐觉,门外雪深已及膝——“程门立雪”之典,非独见弟子之诚,更显师者“道高望重”的感召。
唐有李邕,虽为刺史,每见俊秀学子,必“倒屣相迎”,亲授诗文之法。其曰“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门下弟子多成文坛俊才,此乃师者“爱才若渴”的温厚。
然师道岂囿于讲堂?
《道德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师者亦以万物为师,更以万物为师人。
田间老农,授四时耕作之法,观天象而知雨晴,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自然之道,此乃“天地之师”;
市井工匠,教人百工巧夺之技,琢璞玉而成重器,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心之德,此乃“技艺之师”;
稚子戏于庭,其“童心无伪”显纯粹之性,可师其真;老者坐于巷,其“历经沧桑”藏处世之道,可师其智。
昔孟子见“孺子将入于井”,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此乃以世事为师;孔子观“逝者如斯夫”,叹“不舍昼夜”,此乃以自然为师——师道之广,远胜庙堂讲堂。
师者之德,如春风化雨;师者之恩,似深海浩瀚。
其为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己之微光,破学子蒙昧之暗;
其为园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己之热忱,育桃李芬芳之茂;
其为舟楫,渡学子于知识之海,纵使惊涛骇浪,亦不离不弃;
其为灯塔,引弟子于人生之途,纵使迷雾重重,亦方向不偏。
粉尘染白双鬓,未改其志;嗓音渐趋沙哑,未减其情——只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赞
杏坛弦歌传千古,鹿洞薪火照九州。
三尺讲台承道义,一支粉笔写春秋。
有教无类怀仁厚,因材施教显智周。
今逢佳节颂师者,愿得师道永长流。
值此教师节,谨以肺腑之言,祝天下师者:身体康健,福寿绵长;教泽广布,桃李芬芳;师道千秋,万古流芳!
乙巳年九月初 作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