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尖(看完醒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02:23 1

摘要:老祖宗常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若是太满、太傲,往往容易吃亏;相反,懂得谦逊退让,反倒能收获更多。人生在世,不必处处争先,事事显强。太过锋利,像一根尖针,虽能刺破阻碍,却也最容易折断。不如让自己的性子“圆钝”一些,不争一时之高下,方能走得更稳、更远。

老祖宗常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若是太满、太傲,往往容易吃亏;相反,懂得谦逊退让,反倒能收获更多。人生在世,不必处处争先,事事显强。太过锋利,像一根尖针,虽能刺破阻碍,却也最容易折断。不如让自己的性子“圆钝”一些,不争一时之高下,方能走得更稳、更远。

北宋宰相吕蒙正年轻时直言敢谏,却因此得罪同僚,后来他在书案上刻下“慎言”二字以自警。一次早朝,有人隔着帘子讥讽他:“这小子也配议政?”他听后并未动怒,反而加快脚步装作没听见。同僚愤愤不平,要追查此人姓名,他却劝道:“若知其名,心中难平,不如不知。”这份宽容与钝感,令宋太宗都赞叹不已,称其雅量非常人所能及。言语上少些尖锐,多留三分余地,不仅是对他人的体谅,更是为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间。

如今职场中也有类似情形。两位主管竞争总监之位,一人逢人便说“我的业绩甩别人几条街”,另一人则常言“各部门都有值得学习之处”。最终董事会选择了后者,理由是:唯有包容者,方能统领全局。说话留余地,如同茶壶倒水留气孔,既不致满溢,亦能顺畅流通。一句冲动的“你懂什么”,可能伤了同事之心;一句绝情的“离婚”,或许毁掉多年感情。而一句温暖的话语,却能化解僵局,点亮人心。《增广贤文》有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话到嘴边缓一缓,理直之时也让三分,才是真正的修养。

才华也不必处处张扬。《小窗幽记》讲:“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曾国藩早年锋芒毕露,屡遭排挤,后悟出“至拙胜至巧”的道理,终成一代中兴名臣。西晋石崇富可敌国,却因炫富招祸,落得家破人亡;而胡雪岩虽为巨贾,始终秉持“戒欺”之道,待人谦和,声名远播。张謇中状元时,为避老师翁同龢受牵连,竟故意写歪字,甘居六十名之后。这份藏巧于拙的智慧,使他既能施展抱负,又保全情义。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看似木讷的人,往往最懂生存之道。晏子身矮貌平,却凭智慧纵横诸侯之间;吕蒙正被人讥为“寒酸状元”,一笑置之,后作《寒窑赋》劝世。水遇石则绕行,遇洼则填充,从不硬撞,却终成江海。人生亦如此,不争一时之胜,方成一世之功。

处处抢先的人,总会有人挤兑;事事争赢的人,终会有人压制。太过尖利,路反而越走越窄。磨去不必要的棱角,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言辞温和,是修养;才华内敛,是智慧;性情圆钝,是格局。愿我们都能懂得这份从容,在纷繁世事中,温润如玉,宽厚如海,走得稳健,活得久长。

来源:玲儿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