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状元榜】浩气长存的状元——文天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4:17 1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前 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乡试(地方考试):在各省省城举行,通常每三年一次,参加者为当地的秀才(生员),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四书五经。合格者称为举人。

会试(中央考试):在京城举行,参加者为各省的举人,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难度更高。合格者称为贡士。

殿试(皇帝亲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者为贡士,考试内容通常为策论。殿试的成绩分为三等:一甲、二甲、三甲,每等又分三名,统称进士。其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亦各有千秋,其中有些状元的特长及趣闻成为永恒的经典。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

文云孙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皙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羡慕不已,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忠贞不渝的男子汉。

宝祐四年(1256年),21岁的文云孙参加科举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日久,倦怠政事,文云孙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没有草稿,一气呵成,展现了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理宗览后,亲自选拔他为进士第一。

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于是,成为状元的文云孙改名文天祥,改字为宋瑞(又字履善)。中举不久后,因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分兵三路,大举南侵。文天祥因性格耿直,多次与宦官董宋臣、宰臣贾似道发生摩擦,几经罢免,愤愤不平之余,便援引北宋钱若水的例子致仕,当时他才37岁。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历经千辛万苦,多次组织抵抗,但终因势孤力单而败退广东。

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文天祥始终坚守气节,不为所动。忽必烈虽然很惜才,但无奈文天祥忠鲠不屈,最终只能忍痛割爱下令将其处死。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清道光年间,文天祥从祀于孔庙。

文天祥死后,浩气长存世间,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原本是文状元,其表现居然比武状元更威武,实在令世人敬佩。

这位南宋末年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以其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不仅是科举制度下的状元之才,更是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前期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改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成为激励后世众多仁人志士的千古名句。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撷生活点滴 汇世间精华

玄子原创作品 图片源于百度

来源:南絮在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