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于长江北岸,有一片名为无为的大地。这里,自商周时期起,便被文明的曙光温柔笼罩,杳杳水乡之上,疏疏芦影摇曳,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襄安、临湖、扶阳、开城这四座古县,宛如璀璨流星划过无为的千年苍穹,共同铸就了这片土地厚重而独特的文化。
原创 李光明 天门山文学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于长江北岸,有一片名为无为的大地。这里,自商周时期起,便被文明的曙光温柔笼罩,杳杳水乡之上,疏疏芦影摇曳,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襄安、临湖、扶阳、开城这四座古县,宛如璀璨流星划过无为的千年苍穹,共同铸就了这片土地厚重而独特的文化。
“襄安县”——千年古邑
明代哲学家吴廷翰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县本襄安古,名从汉史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无为这片土地隶属于舒庸国,后来归入楚地。直至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襄安县正式设立,隶属淮南国,成为无为境内最早设立的县邑。因此,当地流传着“先有襄安县,后有无为县”的说法。
据《西汉·江淮古邑》记载,襄安地处水陆要冲,大江如同一条蜿蜒的丝带将其环抱,江面上舟楫往来,络绎不绝。极目远眺,江面上千帆竞渡,气势恢宏;近观内河,渔舟唱晚,那悠扬的歌声仿佛是岁月的浅吟低唱。俯瞰大地,平畴沃野一望无际,稻浪随风翻滚,似是大自然铺开的金色画卷,池塘里鱼虾满塘,好一派鱼米之乡的繁荣景象。
襄安南关,弥漫着浓郁的明清遗韵。木质楼阁一座挨着一座,马头墙高高耸立,仿佛是岁月的守望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繁华。青石街道历经岁月的打磨,温润如玉,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馆内,书香氤氲,仿佛能听到古代文人的朗朗书声;王前故居庭院深深,静谧而庄重;印刷厂里,墨香四溢,那是文化传承的味道;铁匠铺中,火花飞溅,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光芒。三进院落中,斜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让幽室也增添了几分生机。店面里百物杂陈,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西河码头,华表矗立,泊船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担米挑鱼者、行旅商贾络绎不绝地登岸,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襄安县虽然时置时废,但“襄安八景”却久负盛名。白鹤道观下埋藏着商周遗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里改建为县第二人民医院;绣塘春色潋滟如画,春天来临,塘边繁花似锦,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海会灵坛位于今襄川小学内,曾经是人们祈福许愿的地方;仙人摆渡是南关至南河坝一带“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景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之中;九曲金桥蜿蜒如带,横跨在水面上,宛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屋上耕田是从江面远眺襄安的特殊视角,独特而奇妙;金鸡乔木出自原金鸡墩,高大的树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文人唱和则延续着千年的风雅,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每一景都串联着一段深厚的人文记忆,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襄安的历史长河中。
“临湖县”——孝义之乡
与襄安并峙的临湖县,设立于汉高帝十一年,治所在今蜀山百胜灵璧村。它因濒临巢湖(古称彭蠡)而得名,辖区涵盖今无为西南、庐江东南及巢湖南部一带,属于典型的山圩、湖泊地貌,同样隶属于淮南国。清嘉庆《无为州志》古迹篇记载:“临湖县治,汉置,晋因之,在州西南八十里临壁山下。”
临湖县有湖有山,既有巢湖的浩渺烟波,又有山水的灵秀之美。这里流传着“毛义孝亲”的千古佳话。据《后汉书》记载,毛义生于东汉建武年间,是庐江郡临湖关河城人,以孝闻名于世。他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他应召出任安阳县令。母亲去世后,他便辞去官职,此后多次被征召都不再出仕。他的孝行被载入《百孝图》,传颂千古。毛义旧居门外曾有一片翠绿茶园,后人为了彰显他的德行,将附近的山峦命名为“毛公山”。这里所产之茶,香气厚重悠远,世称“孝茶”,被奉为敬亲的上佳礼品,形成了独特的孝文化传承。
此地还曾设置临湖侯国,成为无为历史上唯一的诸侯封地。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乐成王刘苌被贬至此,被封为临湖侯,历经九十二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诸侯国的深刻印记。至南北朝时期,临湖县再次设立,延续着这片土地的行政传承。
“扶阳县”——山区侨县
在与临湖毗邻的丘陵山区,东晋太元年间(396年),无为西北红庙镇的山水之涧侨置了扶阳县。据《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记载,其治所位于临湖县西二十里处,大约在今红庙、严桥、巢湖槐林一带。南朝宋齐时期,侨置南谯郡,管辖着扶阳、铚县(今居巢)等县。
扶阳县作为侨置县份,不仅安置了南迁的移民,更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理念,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它的设置,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见证。如今的红庙,以红色革命历史而闻名遐迩,被誉为“无为红色的摇篮”。抗战时期,这里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大江报》报社曾设于此,这份报纸如同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传播着进步思想,鼓舞着抗日将士的士气;解放战争时期,红庙同样是重要的革命据点。如今,这里建有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生动地再现了那段烽火岁月,已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缅怀先烈,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开城县”——开放之城
邻近的开城县,设立于唐武德三年(620年),治所位于今开城镇。其名字取自“开拓城邑”之意,并且一度被设为南谯郡郡治(首县),成为区域政治、军事与经济的中枢。有趣的是,开城县因没有城门而得名,这一独特的特征恰恰反映了其开放包容的县城性格。
作为南谯郡郡治,开城县在当时地位显赫,管辖着周边广大地区。这里不仅是行政中心,各种政令从这里传达四方;也是军事要塞,坚固的防御工事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更是经济枢纽,四方的人才和物资汇聚于此,促进了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街道上,商铺林立,贸易往来频繁,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唐武德七年,开城与扶阳等县并归无为镇。自此,“无为”取代“开城”,成为这片土地的新名字。追溯无为的历史,不得不提到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大刀阔斧地撤并州县,将襄安、临湖诸县合并,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命名为无为镇——这是一个级别甚高的军事戍守重镇,这种行政设置一直延续至唐朝。无为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续写千年的辉煌篇章。
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置无为军,管辖无为、巢县、庐江三县;宋熙宁三年(1070年)改为无为县;元代升为无为路,隶属于江淮行省;明清时期设无为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无为州为无为县,直至2019年撤县设市。
襄安、临湖、扶阳、开城,这四座古县虽然已经渐渐隐入历史的烟云之中,但它们共同孕育了后来的无为军、无为州、无为路、无为县,乃至今天的无为市。正如“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所表达的那样,这四县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崇文守正,无为有为”的无为精神之中,成为这片土地永恒的文化底色。
作者简介:李光明,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安徽工人日报》《芜湖日报》《巢湖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新闻报道百余篇。现供职于无为市总工会。
来源:邻家小余闲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