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浪潮席卷各行各业,高校文创产品逐渐突破传统的校徽、纪念册等单一形式,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清华大学“二校门”元素的U盘到浙江大学推出“求是鹰”纹样的丝巾,高校文创产品形态丰富,兼顾了学术基因和精神内核,平衡了历史厚
转自:内蒙古日报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浪潮席卷各行各业,高校文创产品逐渐突破传统的校徽、纪念册等单一形式,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清华大学“二校门”元素的U盘到浙江大学推出“求是鹰”纹样的丝巾,高校文创产品形态丰富,兼顾了学术基因和精神内核,平衡了历史厚重感和年轻用户审美需求。从校史馆的老照片中汲取设计灵感,将课堂上的学术理念变成创意内核,发挥微信小程序、短视频平台作用,可让文创产品触达全球受众。在“互联网+”浪潮下,探讨高校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策略,将大学精神变得“可触摸、可携带、可传播”,成为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深挖文化内核 打造独特IP
故宫文创推出“朕知道了”胶带火遍全网,河南博物院开发“考古盲盒”引发年轻人抢购热潮,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高校文创产品不断升级,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传递精神内核的独特IP符号。文化内核是高校文创产品开发的“根与魂”,高校的历史沿革、精神传统、学术特色等共同构成了IP素材库,高校深挖文化内核,打造独特IP,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挖掘校史脉络中的IP富矿。高校可以联合档案部门、校史馆和设计团队,共同合作,从高校老照片、校徽演变历史、相关名人故事中提取文化符号,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动”起来。其二,推动精神符号的现代表达。校训、校歌、校园精神等均是高校的灵魂,为高校打造独特IP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需要兼顾抽象理念和具象设计,有效保留精神内核,利用视觉符号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其三,推动自然与建筑的IP转化。高校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为打造独特IP提供了重要载体,利用自然景观和建筑元素打造IP,降低文化理解门槛。例如,武汉大学的樱花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去观赏,学校由此推出樱花主题的丝巾、雨伞等,形成独具特色的IP。其四,建立IP管理体系。高校可成立专门的IP管理团队,改善IP使用混乱问题,对校园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梳理、注册版权,制定相关使用规范,避免无序开发。
拥抱数字技术 拓展产品形态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重构了高校文创产品的存在形式,让文创产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具、饰品等实体形态,延伸拓展为“可感知、可交互、可收藏”的数字形态。融合数字技术,拓展文创产品形态,首先,可以推出数字藏品,重构文化价值,实现从实体到虚拟的延伸。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将高校历史文物等转化为虚拟资产,在有效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又充分赋予其收藏意义。其次,可以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激活文化叙事,实现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发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作用,让静态文创产品“开口说话”,通过虚实结合,为用户打造沉浸式的体验。例如,高校可以结合增强现实技术推出“校训AR书签”,用户通过手机扫描书签上的二维码,手机屏幕上便会出现动画短片,讲解校训发展历史。再次,推出在线定制工具,实现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跨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使高校文创产品突破标准化生产模式,利用在线工具,让用户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参与产品设计,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提升产品情感价值的同时,让用户从“消费者”转变为“共创者”。此外,需要兼顾各个群体需求,将文创产品分层触达受众,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份的用户对数字文创产品的接受度个性化设计产品。例如,针对年轻学生群体,推出可以个性化定制的产品;针对年长校友,可以打造具有纪念意义的数字产品。
线上线下联动 形成传播闭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线上销售或线下展示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互联网+”时代重塑了高校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逻辑,催生了“线上线下交织、虚拟实体联动”的场景。因此,需要构建“体验—传播—转化—复购”的闭环。一方面,需要构建线下场景,让用户与高校文创产品建立情感连接,为用户提供真实体验。可利用高校自然景观,通过场景再造,如设置“文创主题空间”,让文创产品有机融入师生日常生活;开展丰富的线下体验活动,如“校徽拓印体验”“校园盲盒拆箱”等,吸引全校师生参与。还可以加强跨界合作,拓展校外场景。高校可通过与城市书店、文创市集等进行合作,共同开设高校文创专区。例如,高校与景区联名,在景区书店设置与高校相关的文创角,将校园元素与景区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文创产品,吸引游客购买。另一方面,构建线上场景,将线下体验转化为可传播的内容。拍摄高校文创产品制作过程、设计理念等视频,发布在抖音等平台,以用户浏览点赞等方式带动相关产品推广销售。高校还可以推出“校史小课堂”,以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形式讲解文创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提高用户文化认知。借助数据互通、权益互动、场景互补,让线上与线下相互赋能,利用线下场景制造温度,利用线上平台放大声音,让文创产品成为高校精神的“移动代言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