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将西海情歌占为己有,与刀郎对簿公堂42次,这个女人现在怎么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1:52 1

摘要:一对青年为了守护藏羚羊并肩而立,一个为此献出生命,另一个至今守望。

2006年,一首《西海情歌》响彻大江南北。

这由刀郎亲自创作,灵感来自青藏高原上一段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

一对青年为了守护藏羚羊并肩而立,一个为此献出生命,另一个至今守望。

歌词充满炽热情感,旋律厚重真挚,唱过之后总能在心底留下久久回荡。

那时刀郎正值巅峰,他的嗓音被称作“来自西域的风”,舞台上几乎每一首歌都能引来万人合唱。

可谁能想到,这首歌后来竟卷入长达十年的署名纠纷,甚至闹上法庭42次。

更令人唏嘘的是,与刀郎对簿公堂的,正是靠这首歌声名大噪的女歌手——降央卓玛。

01 翻唱走红

《西海情歌》发布不久,便吸引了不少歌手翻唱。

其中,降央卓玛的版本因其独特的女中音,唱出了草原的辽阔与深情,很快火遍大江南北。

她的声音厚重、空灵,带有浓烈的民族色彩,让这首歌有了新的生命力。

刀郎本人听过后,也曾在采访里称赞:“她的嗓音像神山唱出来的。”

然而问题出在署名,翻唱本无不可,但在一些公开演出和商业活动中,《西海情歌》的署名悄然变成了降央卓玛的名字。久而久之,观众渐渐误以为这首歌出自她之手。

央视舞台、各类文旅活动、无数商演,她与《西海情歌》被紧紧捆绑在一起。

掌声、收入、名气不断积累,真正的原创者却被排除在外。

一场演出数万元,年复一年差距拉大,刀郎最初选择忍耐。他继续创作、巡演,并未公开争论。

可当原创署名彻底被抹去,甚至原版作品一度下架时,他终于走向法律。

02 十年拉锯42次庭审

2015年,刀郎递交诉状,这场维权之路正式开始。

此后十年里,双方在法庭上拉扯了整整42次。

降央卓玛在庭审中的说法一度引发争议,她辩解称自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是在“传承”。

可法律的底线很明确,署名权属于原创者不容混淆。

更让舆论哗然的是她还曾辩称:“我把歌唱火了,也是帮刀郎提升影响力。”

这番逻辑引来大规模批评——就像有人抄袭后反倒说是“帮忙传播”,难以让人信服。

但刀郎始终保持低调,他不在网上喊话不制造话题,只是静静等待判决。

2024年,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终于迎来结果:

法院认定侵权成立,要求降央卓玛赔偿并在公开渠道道歉,金额并不大仅按单场演出计算。

但真正的意义在于划清界限,署名权不是装饰,这是创作者的尊严。

03 口碑坍塌

判决一出,娱乐圈的规则很快显现,多年舞台资源迅速塌陷,商演停摆合作取消。

曾经“草原女神”的标签,被新的负面话题取代。

娱乐圈向来冷酷,一旦口碑出现裂缝,坍塌的速度往往比想象还快。

面对困境她试图转型,她开始尝试影视,出演了一部红色题材电影,饰演一位藏族母亲。

虽然戏份不多但宣传镜头不少,首映礼上她现场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台下依旧有掌声。

努力想要翻身的意图显而易见,可公众记忆里,那场署名风波已深深刻下烙印。

舞台还在但观众的信任已不在,回望这十年,两个名字的走向形成鲜明对比。

刀郎从未借机制造话题,也没有选择在舆论场里反复争辩。

他做的事情很简单:坚持创作维护权利,低调反而赢得了尊重。

当《西海情歌》再次在演唱会上响起,全场观众合唱的,仍然是刀郎版本。

那一刻的热烈与真诚,就是对原创者最好的致敬。

可降央卓玛从舞台顶点跌落,不是因为唱错了一首歌,只是因为署名的越界。

观众或许能原谅翻唱,甚至欣赏改编,但绝不会接受篡改署名,因为是对创作者最基本的伤害。

真正的艺术不怕翻唱

十年的官司42次庭审,最终划下了句点。

这不仅是一起关于署名纠纷,更是一堂关于艺术尊严的公开课。

在音乐世界里,旋律可以被传唱,唱腔可以被模仿,舞台可以因人而异,但署名不能被篡改。

署名权不是虚名,而是艺术家最核心的价值,这承载着心血、情感与尊严,刀郎坚持告诉人们:

艺术从不惧怕被翻唱和传承,欢迎不同的声音加入,但前提是必须尊重原创。

降央卓玛的经历则是另一种警示,在娱乐圈,失去观众信任比失去舞台更可怕。

十年纠纷落幕,《西海情歌》依旧在大江南北唱响。

当人们跟随旋律合唱时,记住的是那个静静创作、坚持守护署名的名字。

真正的艺术不怕时间检验,怕的只是忘了初心,忘了谁才是那个提笔的人!

来源:探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