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新规,茶业迎来的不是富贵而是寒意?一位返乡茶农的思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1:00 1

摘要:四年过去,我老家那片三十多年的老茶园,差点被这阵“东风”吹倒。

“禁酒令”刚落地那阵,茶圈一片欢呼:酒桌没了,茶桌顶上。

结果呢?

四年过去,我老家那片三十多年的老茶园,差点被这阵“东风”吹倒。

先说最直观的。

以前县里单位年底答谢,一出手就是两斤“牛肉”,一斤两千多,眼睛都不眨。

现在?

采购单上明晃晃写着“单价不得超过三百”,还得走招标。

高端茶直接腰斩,送礼属性被拔掉,像被剪了翅膀的凤凰,飞不起来。

更难受的是年轻人。90后、00后现在聚会,桌上摆的是气泡水和无糖可乐,茶叶?

他们嫌麻烦,说“泡个茶像做化学实验”。

以前一桌十个人,至少有三四个会顺手带几泡岩茶当伴手礼,现在连影子都没了。

散客销量直接掉四成,熟客也缩手,经济一紧,谁还囤茶?

直播倒是火了。

隔壁村的小妹一晚上能卖两千单,可一算账,平台抽佣、投流、退货,到手利润薄得像纸。

她跟我吐槽:“卖茶不如卖面膜,至少面膜不会碎。

”标准化更是头疼,同一款茶,今天喝是兰花香,明天变青草味,消费者一问三不知,转头就去买立顿茶包。

可也不是全是坏消息。

县里开会,现在桌上清一色保温杯泡龙井,领导举杯说“以茶代酒,健康”。

几十块一斤的“口粮茶”悄悄爬上了便利店货架,阿姨们买回家煮茶叶蛋,居然也香。

社区团购群里,花茶拼单一天能接三百盒,年轻人买去兑气泡水,说是“东方威士忌”。

我试着把老茶园的边角料做成冷泡袋,贴上“熬夜续命茶”的标签,投到大学城的小红书,居然爆了。

学生留言:“喝完不心慌,比咖啡便宜。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茶不是不行了,是以前的路太窄。

现在每天巡山,我都带个无人机拍视频,剪成十五秒的“今日茶山天气”,配上一句“这片叶子明天会出现在谁的杯子里?

”评论区总有人追问链接。

出口也在动,去年通过“一带一路”走了两柜普洱到俄罗斯,对方回信说:“你们的茶,像森林的味道。

老茶客骂我“不务正业”,我笑。

三十年前,我爸把茶当黄金卖;三十年后,我把茶当故事卖。

时代变了,茶叶没变,变的是讲故事的方式。

来源:才高八斗画板D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