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由沙河街道主办的沙河革命历史——“铭记峥嵘岁月,传承革命薪火”活动,把200多名师生带入了时空隧道。当《如愿》童声合唱响起时,革命家属代表手中的旧军用水壶、泛黄家书,与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构成跨越80余年的对话。
4月的阳光洒在沙河大桥上
簕杜鹃在桥畔盛开
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机
作为全国立交桥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深圳的立交桥如同城市肌体的神经
连接各区域,破解交通“死结”
沙河大桥
正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血管分叉点”
它不仅连接了深圳湾、科技园、西丽等片区
实现有效分流
更以簕杜鹃花海
为通勤者创造出独特的城市记忆坐标
但是你知道吗?
这座火红的“空中花廊”
真的曾在86年前燃烧!
那时的沙河大桥名叫“大涌桥”
有关它的故事正在沙河街道讲述
↓↓↓
2025年4月2日14时
沙河小学多功能厅的展板前
围满了“红领巾”
这场由沙河街道主办的沙河革命历史——“铭记峥嵘岁月,传承革命薪火”活动,把200多名师生带入了时空隧道。当《如愿》童声合唱响起时,革命家属代表手中的旧军用水壶、泛黄家书,与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构成跨越80余年的对话。
“这座不起眼的木桥,却是大沙河上唯一的公路桥,串联起了宝深公路。”杜鹃宣讲团成员赵同琳指向屏幕,为大家讲述沙河大桥“前身”的故事。
▲杜鹃宣讲团成员赵同琳
1939年的大涌桥全长50米,横跨在大沙河入海口(今深南大道南侧约35米处),钢筋水泥碉堡如同毒牙咬住桥头。日军每日通过此桥运输军火,将南头城与深圳墟连成封锁链。
“没有炸药,就用火攻!”随着讲解,现场画面燃起熊熊烈焰。
▲火烧大涌桥,阻断宝深公路交通
1939年9月8日夜,黄木芬率领12名突击队员潜入大沙河,做好烧桥准备,而王作尧则率领其他游击队员在岸上做掩护。火把抛向浸透煤油的桥板时,对岸碉堡机枪疯狂扫射,在撤退过程中,严顺喜、严润泉、梁捷三名突击队员为了掩护战友,最终倒在了红树林中。这场持续47分钟的激战,使日军陆路补给线瘫痪三个月。
1940年9月,东江游击队重新整编,开辟了重要的阳台山革命根据地。从这时起,大沙河像一条纽带把沙河五村和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连在了一起,成为游击队进出香港的秘密通道之一。
1942年,曾通、吴炳南、吴定夫等沙河五村儿女积极投身革命。在沙河一带,他们竭力配合游击队的活动,参战参军,开辟敌后战场……
▲东纵战士在沙鱼涌北上山东
讲述起这段历史
73岁的曾琳
指尖划过展板上斑驳的老照片
那是父亲曾通22岁参加游击队时
留下的唯一影像
照片边缘的深褐色折痕
与窗外怒放的杜鹃花形成奇妙呼应
“父亲总说真正的桥在心里。”曾琳向大家描述起1944年从上白石村出发抗日的故事,回忆起父亲的话:“当年烧的是木桥,建起的是民心之桥。”
▲革命英雄曾通女儿曾琳现场分享
一代又一代的白石洲人
始终不忘为家国牺牲的先辈
每到祭日
各村代表都会携带祭文、祭品
前往华侨城世界之窗西侧
麒麟山上的烈士纪念碑
祭扫、寄托哀思
▲麒麟山烈士纪念碑
如今的深南大道车流如梭
当年木桥的位置
已被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埋”在脚下
如今的沙河五村
曾经见证战火硝烟的大涌桥畔
早已矗立起连片的现代化社区
为让历史走出档案,沙河街道组建“杜鹃宣讲团”——党员干部、在校师生、退役军人、热心居民等 化身“时空导游”,将革命故事播撒进社区与校园。
与此同时,沙河街道正与南山区档案馆合作开展“抢救性口述史采集”项目,已完成9位革命后代的采访。这些声音与影像,将被制成宣传册、短视频,向大家讲述这段历史。
▲沙河大桥俯瞰图
红色簕杜鹃在沙河街道各处绽放
历史上众多英雄志士也在沙河洒下热血
当我们在谈论沙河大桥时
谈论的不是它承载了多少车流
而是它承载的记忆
以及这座桥通往的未来方向
无数的“桥”正在建设
而先辈的“热血”在每一代人心中流淌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