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欢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作品。最近呢,我偶然之间把藏在书柜角落里的那本泛黄的《雪国》给翻了出来。于是,我再次阅读这本久违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这篇小说发表在1935年,离现在刚好已经过去了整整90年。90年前,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岛村(
■作者:南山大叔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喜欢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作品。最近呢,我偶然之间把藏在书柜角落里的那本泛黄的《雪国》给翻了出来。于是,我再次阅读这本久违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这篇小说发表在1935年,离现在刚好已经过去了整整90年。90年前,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岛村(其实就是《雪国》的主人公岛村其实是川端康成本人的“替身”)无需为生计发愁,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没有深刻的人生目标和生命意义。
他每天活在精神世界里,对生命没有深刻的理解,带着一丝超脱来到雪国,想要寻找生活的意义),一位来自东京的舞蹈艺术研究家,因生活无聊而前往雪国游玩。在雪国,他邂逅了当地艺伎驹子,并被她深深吸引。第二次前往雪国时,岛村在列车上遇见了美丽的少女叶子,并对她产生了倾慕之情。岛村在驹子与叶子之间徘徊,最终意识到与驹子的感情是徒劳的,决定离开。然而,在岛村第三次来到雪国时,叶子在一场大火中丧生,故事以悲剧收场。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文章初始,川端康成用这短短十二个字,为世界文学打开了一扇通往极致美学的大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自己在文学事业上最大的成就。那么,川端康成的《雪国》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学魅力呢?我觉得,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了一种叫做“绝望之美”的美学。
一、徒劳之美。
岛村,这个来自东京的虚无主义者,也是一个富有的“浪荡子弟”。他曾经三次造访雪国温泉乡,遇到"连指尖都泛起好看的颜色"的艺伎驹子。虽然,驹子为给未婚夫治病沦为艺伎,但是她内心深处,却深深地爱着这个来自东京的“浪荡子”岛村。而岛村虽然不停地赞美驹子,却从未承诺带她离开雪国。于是,驹子只能用记日记、苦练三弦琴、醉后闯入岛村房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徒劳无功的爱情。而这份爱在岛村眼中就越发成为"美的徒劳",即使驹子不停记录着生活的点滴,但这种行为,却被岛村评价为"完全是一种徒劳嘛"。而这种徒劳,其实也是一种美学——正如日本传统中的"物哀",在短暂与无常中发现深刻的美。
二、脆弱之美。
川端康成的文字具有一种近乎催眠的力量。他笔下的雪国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超现实空间。开篇车窗上重叠的灯火与少女面庞,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银河倾泻而下的描写,将自然景观转化为人物内心的投射;而结尾那场吞噬叶子的火灾,则成为整部小说情感能量的总爆发。文中最为感性的一种意象品——"绉纱",是这种脆弱之美的外在表现。这种轻薄易逝的丝织品,恰如驹子与岛村之间脆弱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姻缘交际,有时候竟还没有绉纱的寿命长",川端这样写道,将一段感情的脆弱性赋予了诗意的表达。
三、死亡之美。
如果说驹子代表了挣扎着生存的现世之美,那么神秘的叶子则象征着纯净的理想之美。这个几乎不说话的少女,在照顾驹子的未婚夫行男时展现出近乎圣洁的奉献精神。而她的死亡——从燃烧的蚕房坠落——成为小说最震撼的一幕。
"不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川端这样描写死亡,将其转化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这种对死亡的诠释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生命形式的转换——正如雪融化成水,水蒸发为云,云再降为雪,完成一个永恒的循环。
“在那片纯白的雪国里,时间仿佛静止了,只留下永恒的美丽与哀愁。”
《雪国》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最深的绝望转化为最高的美学。当最后一片雪花融化,当最后一缕火光熄灭,留在读者心中的不是空虚,而是一种奇异的充实感——正如诺贝尔奖评委会所言,川端康成"成功地触动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琴弦"。
在这个速食文化盛行的时代,或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雪国》这样的作品:它教会我们欣赏瞬间的美丽,理解徒劳的价值,在虚无中寻找永恒。当你合上书页,那片雪国不会消失,它会成为你心灵风景的一部分——纯净、哀伤,又无比真实。喜欢诺贝尔文学作品的朋友,《雪国》值得一读。
来源:湖北台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