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孤注”,真宗亲征背后最硬核的推手——寇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16:59 3

摘要:天圣元年秋天,衡州司马寇淮沐浴更衣,穿戴整齐朝服,向着北方汴京方向恭恭敬敬叩拜三次。随后他吩咐随从准备卧具,平静地躺在床上,就这样与世长辞。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宰相,最终在贬谪中走完人生最后旅程。说来也巧,就在几天前,他刚派人从洛阳老家取回太宗皇帝赏赐的犀带。这

天圣元年秋天,衡州司马寇淮沐浴更衣,穿戴整齐朝服,向着北方汴京方向恭恭敬敬叩拜三次。随后他吩咐随从准备卧具,平静地躺在床上,就这样与世长辞。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宰相,最终在贬谪中走完人生最后旅程。说来也巧,就在几天前,他刚派人从洛阳老家取回太宗皇帝赏赐的犀带。这条珍贵的腰带,见证了他辉煌的过往。

寇淮死后第十一个年头,朝廷终于给他恢复了名誉。追赠太子太傅、中书令、莱国公,赐谥号"忠愍"。皇祐四年,仁宗皇帝还特意命翰林学士孙抃为他撰写神道碑,亲自用篆书写了"旌忠"两个大字刻在碑首。

回想寇淮最后那段日子,实在令人唏嘘。乾兴元年他被贬到雷州当司户参军,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好在当地官员百姓都敬重他的为人,主动帮他在天宇寺西边盖了房子。那地方当时还是荒郊野外,如今倒成了西湖公园的一部分。

寇淮落到这步田地,还得从天禧三年说起。那时真宗皇帝中风病倒,刘太后开始干预朝政。寇淮悄悄向真宗建议早点传位给太子,选正直的大臣辅佐,特别提到丁谓和钱惟演这两个人靠不住。真宗倒是同意了,还让翰林学士杨亿秘密起草诏书。谁知计划泄露,寇淮被降为太子太傅,封了个莱国公的空衔。

更麻烦的是,有个叫周怀政的内侍担心获罪,竟然谋划要杀大臣,请皇帝制止皇后干政,让真宗当太上皇,太子即位,再请寇淮回来当宰相。这事被杨崇勋等人捅给了丁谓。丁谓连夜坐牛车到曹利用家商量,第二天就报告了皇后。结果周怀政被处死,寇淮也跟着倒霉,先贬到相州,又调安州,最后成了道州司马。可笑的是真宗一直不知情,有阵子还问随从怎么好久没见寇淮了。直到临终前,他还念叨着只有寇淮和李迪可以托付后事。

寇淮这人脾气刚直,在官场上没少得罪人。他当宰相时用人不拘一格,同僚们很有意见。有次又要任命官员,同僚按惯例把拟好的名单给他,他却说:"宰相要做的就是荐贤退不肖,要是都按老规矩办,要我这个宰相干什么?"

景德二年,寇淮升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澶渊之盟后,他难免有些居功自傲,真宗也因此特别优待他。这可急坏了王钦若。一天下朝,真目送寇准离开,王钦若趁机说:"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有功吗?"真宗说当然。王钦若就说:"澶渊之盟实为城下之盟,《春秋》以为耻。陛下贵为天子却订城下之盟,还有什么比这更丢人的?"又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徒输急了就把所有钱押上,这叫孤注一掷。陛下就是寇准的赌注啊!"从此真宗就疏远了寇准。

第二年,寇淮被贬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真宗任命王旦为宰相时还特意交代:"寇淮老喜欢许官给人,当作自己的恩惠。你当宰相可要引以为戒。"

后来寇淮随真宗封泰山,升任户部尚书、知天雄军。祭祀汾阴时,让他管理贝、德、博等六州巡检捉贼事,升兵部尚书,入判都省。真宗去亳州时,他代理东京留守,任枢密院使、同平章事。

那时林特任三司使,因为河北交的绢少了,催得很急。寇淮一向讨厌林特,老帮转运使李士衡说话,说在魏州时曾转运五万匹绢到河北,三司不收,才导致现在缺绢用,要求追究主管官员责任。其实京城一年要用百万匹绢,寇淮筹集的才五万匹。真宗很不高兴,对王旦说:"寇淮还是那么刚愎自用。"王旦说:"寇淮既要人念他的好,又要人怕他,这都是为臣的大忌,可他总自以为是。"没多久,寇淮就被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后来又调永兴军。天禧元年,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这时有个巡检朱能勾结内侍周怀政假造天书,真宗问王旦怎么办。王旦说:"当初最不信天书的就是寇淮。如今天书降下,非得让寇淮来献不可。"寇淮只得跟着献天书,朝廷内外都觉得这事荒唐。真宗却升他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寇淮最风光的时候,当数澶渊之盟那段。景德元年,真宗任命毕士安和寇淮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淮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居毕士安之下。当时契丹经常派骑兵到深州、祁州一带骚扰,占点便宜就走。寇淮看出这是在麻痹宋军,建议训练军队,派精兵守住要害之地。

果然那年冬天,契丹大举入侵。一夜之间来了五封紧急军情,寇淮却若无其事地喝酒说笑。第二天同僚报告真宗,真宗大惊,问寇淮怎么回事。寇準说:"陛下要了结此事,不出五天。"建议真宗亲征澶州。大臣们都吓坏了,想溜走,被寇淮拦住。真宗也害怕,想回后宫。寇淮说:"陛下回宫,臣见不到您,大事就完了。"真宗只好召集大臣商量对策。

不久契丹包围瀛州,打到贝州、魏州,朝廷上下乱作一团。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请真宗去金陵;陈尧叟是蜀人,请真宗去成都。真宗问寇淮,寇淮明知他们的心思,装作不知道说:"出这种主意的人该杀!陛下神武,将相团结,只要亲征,敌人自然退走。不然就出奇兵骚扰,坚守疲敌,以逸待劳。怎么能丢下宗庙跑到楚、蜀去?那样人心涣散,敌人乘虚而入,天下还保得住吗?"坚决请真宗去澶州。

到了澶州南城,契丹兵势正盛,大家都劝真宗停下观战。寇淮力争:"陛下不过河,人心更慌。敌军没什么可怕!王超率精兵驻守中山,李继隆、石保吉分阵扼守两边,四方援兵天天都到,怕什么?"众人还是犹豫,寇准急得找来说:"太尉受国恩,该怎么报答?"高琼答:"愿以死效劳。"寇准带高琼见真宗,高琼立即说寇准说得对。寇准说机不可失,高琼马上指挥卫士推车前进。真宗只好渡过黄河,来到北城门楼。宋军看见黄罗伞盖,欢呼声震天动地,契丹兵吓得阵脚大乱。

真宗把军权全交给寇准,寇准号令严明,宋军士气大振。数千契丹骑兵来犯,被宋军杀退大半。真宗回行营后,派人看寇准在做什么,只见他和杨亿喝酒下棋,唱歌说笑。真宗高兴地说:"寇准这样从容,我还担心什么。"

双方相持十几天,契丹统军挞览出来督战,被宋军床子弩射中额头而死。契丹秘密派人求和。寇准不同意,想要契丹称臣并献出幽州。但真宗厌战,只想讲和。有人诬陷寇准想靠战争抬高自己,寇准只好同意和谈。真宗派曹利用去议和,说可答应百万以下岁币。寇准把曹利用叫到帐里说:"虽然皇上许了百万,但你过三十万,我砍你的头。"曹利用果然以三十万达成和议而归。河北战事平息,寇準立了大功。

寇准是华州下邽人,生于建隆三年七月十四。少年时就聪明过人,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中进士。太宗选官常要面试,年轻的往往被淘汰。有人让寇準多报岁数,他说:"我正要求上进,怎能欺君?"后来被授大理评事,任巴东、成安知县。每到收税时,他从不催逼,只把欠税人名单贴在衙门口,百姓都不敢拖欠。累迁殿中丞、郓州通判。后经考试授右正言、直史馆,任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有次太宗召百官议政,寇准直言利弊,太宗更看重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问近臣政事得失,大家都说是天灾。寇准却说:"《洪范》讲天人感应,大旱证明刑法不公。"太宗生气回宫,过了一会儿又召寇準问话。寇准说要中书省和枢密院大臣都在才说。太宗召来二府大臣,寇准就说:"前些时祖吉、王淮都贪赃,祖吉贪得少反而处死;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千万钱财,只打了几板子又复职,这公平吗?"太宗问王沔,王沔叩头认罪。太宗严厉斥责王沔,从此更看重寇準,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

寇准和知枢密院事张逊经常在太宗面前争论。一天他和温仲舒同行,遇到狂人对着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要好,张逊怂恿王宾上奏此事。寇准请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激烈,互相指责对方短处。太宗一怒之下,把二人都贬了官,寇准外放青州知州。

太宗其实很想念寇准,常问左右:"寇准在青州过得怎样?"左右说:"寇准得个好差事,应该很快活。"过几天太宗又问,左右猜太宗想召他回朝,就说:"陛下这么想念寇准,听说他天天喝酒,不知是否也想念陛下?"太宗默然。第二年果然召寇准回朝任参知政事。

唐朝末年有些少数民族迁到渭南居住。温仲舒任秦州知州时,把他们赶到渭北,设堡栅限制往来。太宗看到奏折很不高兴,说:"古代羌戎还与汉人杂居伊洛,这些少数民族冲动难安抚,一旦闹事会祸乱关中。"寇准说:"唐朝宋璟不赏边功,才换来开元太平。边将求战功易生事端,要引以为戒。"太宗就派寇准去渭北安抚少数民族,把温仲舒调到凤翔。

至道元年,寇准加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在位已久,冯拯等人请立太子,太宗发怒,把冯拯贬到岭南,朝廷无人敢言。寇准刚从青州召回,入见太宗。太宗脚伤很重,撩起衣服给寇准看,问:"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寇准说:"臣没得到召见不敢回京。"太宗问:"你看我的儿子谁可继位?"寇准说:"陛下为天下选储君,不该问后妃宦官,也不该问近臣,要选合天下人心的。"太宗沉思良久,屏退左右问:"襄王可以吗?"寇准说:"知子莫若父,皇上认为可以就早点定下来。"太宗就让襄王任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太子。太子拜谒太庙回宫,京城百姓欢呼"少年天子"。太宗听说不高兴,问寇准:"人心都归太子了,把我放在哪里?"寇准祝贺说:"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太宗回宫告诉后妃,宫里人都来道贺。太宗又请寇准喝酒,喝得大醉方休。

至道二年祭天,官员都升了职。寇准熟悉的人大多得了美差,讨厌的人只升一级。彭惟节本来职位低于冯拯,冯拯转虞部员外郎,彭惟节转屯田员外郎,但奏章排名时彭惟节还在冯拯后面。寇准发了火,贴告示警告冯拯不要乱朝廷制度。冯拯很气愤,上奏说寇準专权,还列数岭南官员任职不公的事。

广东转运使康戬也奏说吕端、张洎、李昌龄都是寇准推荐的,吕端对寇准有恩,张洎会讨好,李昌龄胆小怕事,所以寇准为所欲为,扰乱法纪。太宗大怒,趁寇准主持太庙祭祀时召吕端等人责问。吕端说:"寇准性子刚烈自信,我们不想多争,怕伤国体。"叩头请罪。寇准入见时,太宗说起冯拯的事,寇准为自己辩解。太宗说:"在朝廷争吵,有失大臣体统。"寇准还争个不停,又拿中书省名册在太宗面前论对错。太宗更不高兴,叹气道:"鼠雀还懂人意,何况人呢?"于是罢免寇准宰相职务,贬为邓州知州。

真宗即位后,寇准改任工部侍郎。咸平初年,调任河阳,又改同州。咸平三年朝见京师,走到阌乡时又改任凤翔府。真宗巡幸大名时,诏寇准到行营,升刑部,代理开封知府。咸平六年升兵部,任三司使。当时盐铁、度支、户部合为一使,真宗让寇准裁定,他用了六个判官分管,机构设置才繁简适中。

寇准这一生,起起落落,刚直不阿,最终在贬谪中结束。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来源:百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