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产业链的崛起和中国地位的重塑|宏观经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21:13 1

摘要:本文先探讨全球产业链的第五次变革,接着研究亚洲产业链逻辑与版图的重大变化,分析中国在亚洲产业链新版图当中的定位,进一步剖析中国产业链竞争力面临的四大转型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解读中国在产业链变革当中的破局之术,包括加快制造业高端化跃升应对“两端挤压”处境、激发内

文/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中国银河证券博士后李沁蔓,中国银河证券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吴京

本文先探讨全球产业链的第五次变革,接着研究亚洲产业链逻辑与版图的重大变化,分析中国在亚洲产业链新版图当中的定位,进一步剖析中国产业链竞争力面临的四大转型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解读中国在产业链变革当中的破局之术,包括加快制造业高端化跃升应对“两端挤压”处境、激发内需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下游壮大等。

区域化浪潮的背景:全球产业链的第五次变革

本轮全球产业链重塑与过去四次有何不同

过去五百多年里世界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搭建起全球化网络。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化步伐有所放缓。近几年来,保护主义下的逆全球化思潮来袭,叠加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等事件催化,给全球化带来空前挑战。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全球产业链朝着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加速调整,也使得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成为“慢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特征。

全球产业链空间布局大致经历五次重大变革。前四次中,先发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容量趋于饱和、产业成本逐渐提升的形势下将“过剩产能”转移至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经济体,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中国内地(大陆)和东南亚的梯度转移。

21世纪10年代前后开始的第五轮变革所处的大周期和环境明显不同:第一,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空间限制有所突破,数字化、绿色化等成为新方向。第二,发展引擎东移,亚洲国家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发展主体。第三,地缘政治危机沿着产业链网络蔓延发酵,布局不断动态调整。第四,以新冠疫情为代表的黑天鹅事件暴露并放大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

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本轮变革的特征也明显不同。第一,前四轮变革呈“线条型”,有单一的转出国和明确的承接国,且呈现后一轮转出国是上一轮承接国的接续特点;而本轮呈现“网络型”态势,无论是转出国还是承接国都很多元化,且存在一国既是转出国也是转入国的情况。第二,前四次变革主要源自转出国对劳动力成本和市场需求的追求,以各国“比较优势”为主要依据;而本次变革部分经济体受到“保护主义”思想主导,更加以物理距离、“关系网”“价值观”等为依据。第三,前四次变革中被转移的多是转出国的落后产能;而本轮变革既有落后产能,也有战略性领域。第四,前四次变革下,企业以成本和效率为出发点,强调按时按需生产;在本轮变革中,企业倾向于保有一定库存,以牺牲效率换取稳定性和容错空间。

为什么亚洲成为本轮产业链变革的核心区域

首先,亚洲已成为全球三大供应链区块之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新兴市场。21世纪以来,中国、印度等亚洲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比重不断攀升,而多数西方发达经济体呈现明显下降态势。此外,20世纪90年代亚洲经济体仅占全球货物贸易的20%,不足欧洲的一半,如今已与欧洲份额基本持平,占比超过30%。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亚洲在区域内部有强大的资源整合配置能力以及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对接匹配能力。根据WTO统计,亚洲区域内部仍有效的区域贸易协定(RTA)已达到70项。基于此,亚洲经济体对亚洲的货物依存度已接近60%。

再次,亚洲有着多样化的资源禀赋和梯度化的制造业层级。人口和劳动力方面,亚洲人口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其他区域。人才方面,据OECD估计,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STEM学位毕业生数量将分别达到美国的9倍和7倍。创新资源方面,韩国、中国、泰国、越南等国家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连续上升,且目前全球最大的五个科技集群都位于东亚地区。此外,亚洲各经济体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异质性使内部形成了几乎覆盖高、中、低端制造业全产业链条的相对完整结构。

最后,亚洲正在形成巨大消费市场,有望打造投资-生产-消费的产业链循环体系。中国、印度、越南等国的储蓄率和投资比重在未来5年内均将维持较高水平。且当前全球55%的消费阶层生活在亚洲。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亚洲新兴的中产阶级可以承担起美国和欧洲中产阶级早先扮演的角色。

亚洲产业链的逻辑与版图发生重大变化

增长引擎转变:从出口到消费和投资等内需拉动

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时期,许多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依赖于“代工厂”模式。部分亚洲经济体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就开始探索内需拉动的新模式。2008年以后,更多亚洲国家汲取发达国家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长期疲软的教训,减少外部依赖。2020年新冠疫情以后,外部需求和跨境供应链条更加脆弱,亚洲国家更多靠国内需求的推动来抵抗外部挑战。2023年,主要亚洲经济体的增长明显靠消费和投资支撑。

亚洲经济体经贸网络向区域内聚拢

在上述发展逻辑的转变下,亚洲逐渐展现出一定的“区域化”特征。20世纪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的经贸活动都以美国为核心,仅有个别依赖中国;而中国在2006年以后取代美国成为亚洲经贸往来中心。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亚洲主要经济体区域内增加值贸易占其与全球增加值贸易的比重上升6.6个百分点,亚洲生产的增加值有更大比例被区域内部吸收和利用。

亚洲产业链新版图呈梯次架构

站在增加值供给的角度,通过前向联系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标可以看出亚洲各国在生产分工中的优势:在高技术领域,日本、韩国为第一梯队,中国位于第二梯队;在中技术领域,中国、日本、韩国等位于第一梯队;在低技术领域,中国、越南、印尼位于第一梯队。

如何理解中国在亚洲产业链新版图当中的定位

中国能否继续站在亚洲产业链的“关键位置”

近年来,围绕印度、越南等国能否取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讨论十分热烈。基于大量数据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仍将是亚洲区域产业链的引领者,并正在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环节攀升。

第一,中国在亚洲区域产业链中有更高的增加值贡献。亚洲区域内的增加值出口中,来自中国的比例已占据三成以上。一是得益于技术创新实力的提升。目前,中国科技集群数量位列全球第一,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占据三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2013—2023年间综合创新排名上升了23位,至全球第13位。二是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支撑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1—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3%上升至41.5%。三是受益于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中国坚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新三样”便是最具代表性的领域。

第二,中国在亚洲经济体间大规模中间产品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约有43%的全球中间品贸易依赖亚洲区域,而亚洲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的中间品供应具有较高的依存度。其中,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依赖超过50%,印尼、印度、日本超过30%......

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3月刊总第136期

编辑丨王茅

审核 | 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