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刷到一条热搜:2024年,农村养老金终于涨到300块,可这点钱连镇卫生院挂一次水都不够。
“爸妈在老家,手机一响我就心跳加速。
”
昨天刷到一条热搜:2024年,农村养老金终于涨到300块,可这点钱连镇卫生院挂一次水都不够。
我盯着屏幕,心里冒出一句——光靠涨钱,真能救得了农村养老吗?
我老家在皖北,村口小卖部的老板娘最清楚谁家老人吃几粒降压药。
她说,去年镇里装了摄像头,说是“智慧养老”,结果大爷们嫌麻烦,把血压计扔在墙角落灰。
真正用起来的,是隔壁李婶。
她儿子在城里做程序员,给她手机装了远程问诊,半夜胸口闷,点开视频,医生三句话就让她去县医院。
第二天支架装上,命保住了。
技术是好,可前提是有人教、有人陪。
大多数老人连微信语音都不会发,智慧养老成了年轻人的“孝心表演”。
再说钱。
300块养老金听起来寒碜,但比去年多了90块,村里老人已经很开心。
王大爷算过账:自己种两亩大蒜,一年能卖四千多,加上养老金,够买油盐酱醋。
可一旦生病,四千块就像纸糊的。
他去年摔了一跤,住院一周花掉六千,儿子从深圳打回五千,剩下的靠亲戚凑。
钱从哪儿来?
靠地里刨,靠子女寄,靠邻里借。
这才是农村养老的现金流真相。
年轻人不是不想回。
我表弟大专毕业,在杭州送外卖,去年回村搞直播卖红薯干。
第一月就卖出两千单,村里老人跟着削皮、切片、烘干,一天能挣八十。
表弟说,以前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现在边干活边聊天,连降压药都记得吃了。
经济活起来,养老就不再是等死,而是找事做、有人陪。
可这样的故事太少,大部分村子还是空心化,只剩老人和狗。
孝道教育?
村干部每年发一张“孝顺榜”,谁家子女给老人买了新衣裳就贴红榜。
我堂哥连续三年上榜,结果去年给妈买了件羽绒服,老人嫌贵,偷偷退了换了两袋化肥。
面子工程救不了里子。
真正能约束子女的,是法律。
去年隔壁县判了一个案子,三个儿子不赡养老人,法院强制执行,每月扣工资。
消息一出,村里微信群炸了,年轻人开始按月打钱。
法律比说教管用多了。
至于“继续工作”,听起来像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二舅71岁,在镇工业园看大门,一月一千八。
他说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每天有人说话。
可去年体检查出肺气肿,老板一句“怕担责”就把他辞了。
老人想干活,社会却嫌他们老。
技能培训?
镇上办过两次手工编织班,来了十几个老太太,织的拖鞋堆成山,卖不出去。
没人解决销路,培训就是拍照留痕。
写到这儿,答案其实已经出来了:
农村养老不是缺某一个环节,而是缺一整条链子。
钱、技术、产业、法律、人情,缺一环就掉链子。
300块养老金只是起点,真正的终点是让老人有尊严地老去。
别再问“农村养老靠谁”,答案只能是:靠系统,也靠每一个不在家的我们。
来源:子怡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