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王宁:云南旅居产业走红,源于曲靖一个叫土瓜冲的村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21:01 1

摘要:如何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如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在云南更好发展?近日,新华社、《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省委书记王宁。在专访中,王宁书记提到:云南旅居产业走红,源于曲靖一个叫土瓜冲的村子,这个村

如何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如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在云南更好发展?近日,新华社、《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省委书记王宁。在专访中,王宁书记提到:云南旅居产业走红,源于曲靖一个叫土瓜冲的村子,这个村在引进一家民营企业后,十几个年轻人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合作发展乡村旅居,带火了村子,带动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企业自身发展。

新华社报道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云南如何把广大企业当作发展的“最好合伙人”,共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记者采访了云南省委书记王宁。

四大举措推动民营企业扎下根来、茁壮成长

在党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后,云南省委、省政府随即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请问云南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

答: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月24日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招商大会,及时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达给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我们贯彻落实的举措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

第一句: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我们坚持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制定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参与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让民营企业在云南扎下根来、茁壮成长。

第二句:真心实意把广大民营企业当作云南发展的“最好合伙人”。我们积极邀请广大民营企业参与南博会、滇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吸引广大民营企业来云南投资创业,把云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绿色优势,与民营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渠道等有效“嫁接”,共创“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第三句:一如既往当好民营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我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服务民营经济,就是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情怀,召开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做优政务服务、做好法治保障、做强要素支撑等10个方面举措,面对困难与企业同题共答,发自内心为企业做好服务。

第四句:携手共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为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云南发布了政商交往三张清单,一张是正面清单,一张是负面清单,还有一张是倡导清单。通过这三张清单,把政商交往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要主动做,一条一条列出来,一看就明白,让干部放开手脚、大胆干事,让民营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云南、投资云南,对云南发展投下了“信任票”。近3年,全省民营经营主体净增266万户,增长了67%。其中,民营企业净增67万户,增长了85%。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3.3%,撑起了全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让民营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担当生力军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结合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请问云南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更好发挥民营企业作用?

答:最近,我们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到农业、文旅、商务等部门调研、部署举措。对云南来说,有色和稀贵金属、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等都是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这些年,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抓项目、育产业、帮企业,有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的3个例子可以说明:

第一个是咖啡产业。近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称赞“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我们感到很振奋。目前云南有800多家咖啡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有的搞种苗培育,有的搞种植提升,有的做咖啡精深加工,还有的参与咖啡经营销售。正是一家家民营企业,让云南咖啡产业迅猛发展,产值从3年前不足百亿元,增加到现在的800亿元,带动了100多万咖农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

第二个是花卉产业。云南斗南花卉市场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花卉交易市场,连接了上下游3300多家民营企业,2024年交易量超过140亿枝鲜花,交易额达116亿元。现在,云南每年生产206亿枝鲜切花,位居世界第一,相当于给全国每人提供超过14枝、给全球每人提供超过2枝,这一“美丽产业”,已经成为造福群众、造福百姓的“幸福产业”。

第三个是文旅产业。这两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令人向往,去年近400万人次到云南旅居,“旅居云南”成了新生活、新风尚。可以说,这种新风尚就是民营经济创造出来的。云南旅居产业走红,源于曲靖一个叫土瓜冲的村子,这个村在引进一家民营企业后,十几个年轻人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合作发展乡村旅居,带火了村子,带动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企业自身发展。

这样民营企业“唱主角”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营造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良好产业生态,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中担当生力军。

为民营经济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2022年,云南启动实施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围绕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今后云南还将作出哪些重点部署?

答:春江水暖鸭先知。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投,企业就往哪里走。我们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同时,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第一个是开展服务企业“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这是我们的一个创新做法,就像医生一样“接诊”,由厅局长面对面接待企业,听取和回应企业诉求。每个月,我们都会提前公布“接诊”时间,让企业预约“挂号”,发改、工信、商务等部门的厅局长来“坐诊”“开方”。目前已开展了8期,帮助160多家企业解决了200多个问题。今后,我们的服务不会止步于“坐诊”,还会主动“巡诊”“上门问诊”,企业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第二个是建设了一个叫“融信服”的平台,专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没有渠道的问题。我们将税务、市场监管、公安、司法等40个部门、近5年的350多类涉企数据,都归集到这个平台上,通过数据评价形成企业信用,使其成为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并针对不同企业需求,推出“民宿贷”“云花贷”“咖啡贷”等特色产品。这个平台运行两年已授信3600多亿元,企业平均可贷到100多万元。这些企业当中,有种花的,有养牛的,有搞旅居的,还有卖土特产的,受益面很广。

第三个是每年办好“10件惠企实事”。去年起我们每年抓“10件惠企实事”,重点解决项目要素保障问题。比如,去年的10件惠企实事中,我们增加“标准地”供应,促进企业“拿地即开工”,最大限度降低拿地时间和资金成本。2024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出让“标准地”1.35万亩,比上一年增加了1770亩。

2025年,云南将启动新一轮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推动厅局长“坐诊”“巡诊”“上门问诊”,围绕稳定电力供应、降低融资成本等抓好10件惠企实事,扩大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结果应用范围,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擦亮效率、服务、诚信“三大营商环境品牌”。

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近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把握,一体贯彻落实,大力支持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投资创业,让彩云之南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经济日报报道

让民营企业在云南扎下根来茁壮成长

——访云南省委书记王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如何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如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在云南更好发展?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云南省委书记王宁。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记者:2月17日,党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2月24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请问云南是如何贯彻落实的?

王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民营经济发展,多次召开座谈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指引航向。今年春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进一步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

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2月24日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招商大会,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传达给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我们贯彻落实的举措概括起来是4句话。

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我们坚持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制定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参与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让民营企业在云南扎下根来、茁壮成长。

真心实意把广大民营企业当作云南发展的“最好合伙人”。我们积极邀请广大民营企业参与南博会、滇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吸引广大民营企业来云南投资创业,把云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绿色优势,与民营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渠道有效“嫁接”,共创“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一如既往当好民营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我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服务民营经济,就是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情怀,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召开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做优政务服务、做好法治保障、做强要素支撑等10个方面举措,面对困难与企业同题共答,发自内心为企业做好服务。

携手共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今年2月,我们发布了政商交往的3张清单,一张是正面清单,一张是负面清单,还有一张是倡导清单。通过3张清单,把政商交往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要主动做,一条一条列出来,一看就明白,让干部放开手脚、大胆干事,让民营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云南、投资云南,对云南发展投下“信任票”。近3年,全省民营经营主体净增266万户,增长了67%,其中,民营企业净增67万户,增长了85%。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3%。

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云南有哪些举措和打算?

王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对云南来说,有色和稀贵金属、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等都是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最近,我先后到工信、农业、文旅、商务等部门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的举措。

这些年,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抓项目、育产业、帮企业,连续13个季度调度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8100多个项目,竣工投产5300多个,年产值4500亿元;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快速成长,总产值达2500亿元;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从2019年的26.7%提升至52.1%,促进了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我举农业和文旅产业的3个例子:

第一个是咖啡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称赞“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我们感到很振奋。云南不同的光照、温度,不同的海拔、高差,能够种出品质非常好的小粒咖啡。我们在普洱、保山、西双版纳等地打造了一些小而美的精品咖啡庄园,咖啡旅游成为云南旅游的又一张新名片。

目前,云南有800多家咖啡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有的搞种苗培育,有的搞种植提升,有的做咖啡精深加工,还有的参与咖啡经营销售。正是这一家家民营企业,让云南咖啡迅猛发展,产值从3年前不足百亿元,增加到现在的800亿元,带动100多万咖农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

第二个是花卉产业。云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种植全品类花卉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花园。在云南,一年四季都能与花相伴、与浪漫相随,而且这种浪漫已经传递到全世界。斗南花卉市场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花卉交易市场,链接上下游3300多家民营企业,去年一年的交易量超过140亿枝鲜花,交易额达116亿元。现在,云南每年生产206亿枝鲜切花、世界第一,相当于给全国每人提供14枝、给全球每人提供超过2枝,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

第三个是文旅产业。这两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令人向往,去年近400万人次到云南旅居,“旅居云南”成了新生活、新风尚。可以说,这种新风尚就是民营经济创造的。云南旅居产业最开始火的地方,是曲靖一个叫土瓜冲的村子,通过引进一家民营企业,十几个年轻人的团队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合作,把闲置的房屋利用起来,把村里的基础设施提升起来,把村容村貌美化起来,发展乡村旅居,带火了村子,带动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企业自身发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楚雄的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3亿元,带动5万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这些都是民营企业在“唱主角”。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营造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良好产业生态,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担当生力军。

探索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记者:近几年,云南实施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在这方面,云南有哪些创新思路和举措?

王宁: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投,企业就往哪里走。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经济赛场上的优秀“运动员”。为此,我们想了一些办法、作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第一个是开展服务企业“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这是我们的创新做法,就像医生一样“接诊”,由厅局长面对面接待企业,听取和回应企业诉求。每个月我们都会提前公布“接诊”时间,让企业预约“挂号”,发改、工信、商务等部门的厅局长“坐诊”“开方”。目前已开展8期,帮助160多家企业解决200多个问题。比如,去年江苏一名企业家到瑞丽投资时,找不到合适的标准化厂房,他尝试着“挂号”,参加了首期“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当场就拿到了解决方案,不到两个月服装厂就建成投产。我们的服务没有止步于“坐诊”,更有主动“巡诊”“上门问诊”,企业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每半年我们还总结推出10个解决问题的典型案例,实现“同类事、同样办”。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来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举一反三,形成制度机制。

第二个是建设“融信服”平台,专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没有渠道的问题。我们将税务、市场监管、公安、司法等40个部门近5年的350多类涉企数据,都归集到这个平台上,通过对数据评价,形成企业信用,发放贷款。我们针对不同企业需求,推出“云花贷”“咖啡贷”“民宿贷”等特色产品。平台运行两年时间,已授信3600多亿元,企业平均可贷到100多万元。这些企业中,有种花的,有养牛的,有搞旅居的,还有卖土特产的,受益面很广。

第三个是每年办好“10件惠企实事”。从去年开始,我们每年抓“10件惠企实事”,重点解决项目的要素保障问题。比如去年的10件惠企实事中,我们增加“标准地”供应,促进企业“拿地即开工”,最大限度降低拿地时间和资金成本。2024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出让“标准地”1.35万亩,比上一年增加了1770亩。今年,我们将围绕稳定电力供应、降低融资成本等再抓10件事,把服务企业的事一件一件办成办好。

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把握,一体贯彻落实,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投资创业,在云南成就一番事业。

土瓜冲背景介绍

土瓜冲村的落日黄昏 人民网 钟鹏 摄

老房换新颜

曾经的土瓜冲村,并没有什么特别,甚至还有些“土气”——村子里的房屋都是土坯或砖瓦砌成。

岁月更迭,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闯荡,有的在外安了家,即便留在村里,也都攒钱到离公路更近的地方建盖新房。

几年下来,村里有120多间老房子被闲置,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老房子没人住,年久失修变成危房,走路都不敢靠近。”今年45岁的土瓜冲村村民张贵华,见证了村子的变迁。

改造后的土瓜冲村 人民网记者 符皓 摄

“空心村”整治,迫在眉睫。

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开展市场调研、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土瓜冲村按照政府主导、集体协同、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开发模式开始了改造——先由政府整合涉农资金用于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统一租赁闲置的旧房进行维修加固和外部改造,再由引进的企业负责内部装修、家具置办和运营管理。

老房子改造后,效果如何?

远观,土墙黑瓦掩映在绿树丛中;近看,“土里土气”的房屋周围整洁干净;推门而入,环视屋内,榫卯结构的房梁清晰可见,简约质朴的现代装饰,温馨而有情调。

在此过程中,社区还引进花卉种植企业,在村里的1000余亩荒地上种了绣球花、油菜花、金丝皇菊、向日葵等花卉,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扮靓村庄,使土瓜冲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游客络绎不绝。

2024年,土瓜冲村改造工作全部完成,改造好的77间老屋,通过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口耳相传和新媒体平台宣传,立刻引来众多到曲靖避暑的外省游客咨询。

“房子应该怎么租?”

“租金是多少?”

……

截至目前,共有18户30位旅居客入住土瓜冲村,旅居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达一年。

改造后的土瓜冲村 人民网记者 符皓 摄

“空心村”变旅居村

入住土瓜冲以来,每天早起后,张建勇都会到村里的山林里散步,闲时便在小院里闲坐喝茶,或是在房屋配套提供的小菜园里忙活,好不惬意。

此前,张建勇在老家时,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他不时会发病,一度在外出买菜时还晕倒过。

“这里气候好,生活很轻松。”在土瓜冲村,凉爽的气候让张建勇的身体没有了压力。他干脆签了一年的租房合同,打算和妻子长住下去。

与刚到土瓜冲村不久的张建勇不同,66岁的重庆人陈建明,每年都要和家人到云南避暑,通过新媒体平台得知土瓜冲改造后,在2024年5月老屋改造还没完全完工时,便和妻子入住了土瓜冲村,签了半年的租住合同。

改造后的土瓜冲村 人民网记者 符皓 摄

“这里环境气候好,交通方便,4公里内就有三甲医院,离曲靖市区10多公里,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不错,我们来对了!”令陈建明感动的是,来到土瓜冲村几个月,村里的一位独居老人,经常会给他们送菜。投桃报李,夫妻俩烧鱼吃肉,也不忘给老人送去一份。

土瓜冲村的浓浓人情味,让夫妻俩宾至如归。闲时跟重庆的朋友聊起,都会不遗余力地向朋友推荐。朋友看了他们分享的视频,羡慕地说:“明年暑期,我们也来。”

与张建勇和陈建明的避暑旅居不同,辞职来土瓜冲村开店的袁云,在村里的闲适氛围中,找到了兴趣爱好与事业的结合点。

“起初只想开一个‘围炉煮茶’的小店,提供看书、画画、写字的场所,让年轻人在这里释放压力。”偶然路过,看到还在改造的土瓜冲村,袁云心中的浪漫情调被激发出来。

真正实践下来,为了小店能经营下去,她也在不断调整方向。在旅游旺季,提供咖啡奶茶,售卖纯手工烘焙的面包、月饼等;在旅游淡季,为附近中小学生提供手工烘焙研学体验,为周边企业提供团建场所……

“从开店到服务内容的变化,小店很多事项都是袁云临时起意决定的,却都一次次取得成功,让小店实现了盈利,这离不开土瓜冲村的知名度带来的流量。”经营半年多,袁云的小店也积攒了不少人气,她打算利用好土瓜冲村的“招牌”,以自己的小店为平台,带动家乡农产品外销。

改造后的土瓜冲村 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 摄

让“网红村”“长红”

改造后的土瓜冲村,吸引的不仅是旅居客,村民也开始回流。

得知村子启动老屋改造,2023年,张贵华和妻子没有再外出务工,他们将自家的一处老屋改造成小超市。

“父亲因病失明,母亲瘫痪在床,回来开店,还能照顾父母。”每天8点前开门,到晚上10点关门,张贵华的生意异常火爆,游客多时,一天矿泉水和饮料都要卖出10多箱。

土瓜冲村人气越来越旺,餐馆、咖啡馆、书店等生活业态不断涌现,健身步道、花海露营、露天电影等娱乐项目不断推出,吃、住、行、游、购、娱、健、养等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村集体获得分红,村民通过地租、房租、务工和摆摊开店获得收入,企业通过经营获利。”杨官田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李兵表示,土瓜冲村的改造开发模式,实现了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受益。

改造成效明显,社区和运营企业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旅居土瓜冲村的张建勇正在租住房屋的菜园子里忙碌 人民网记者 符皓 摄

“如何让客人走了还想来?”

“如果其他村子跟进改造,面对竞争,如何持续保持优势?”

做好服务是关键。

开通城乡公交车,组织城里的医院来村里开展义诊活动,配备“小管家”帮村民代收快递、代买生活用品,建设集中养殖区规范人居环境……土瓜冲村的便民利民举措不断跟上。

新老村民生活习惯不同,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在上级党组织支持下,杨官田社区成立了土瓜冲旅居党支部,把社区党员、企业党员、新村民流动党员全面吸纳进来,搭建起了社区、企业、新老村民沟通交流的桥梁。

作为一名老党员,陈建明在积极参加旅居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同时,还积极为村子的服务管理建言献策:“建议制定新村规民约,对新老村民一视同仁,形成常态化的村民自我管理机制。”

改造后的土瓜冲村 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 摄

新华视频报道云南曲靖“空心村”蝶变旅居村

袁云和小伙伴们打造的“围炉煮茶”。

入驻的年轻人在制作面包。

游客在改造后的小院内喝茶聊天。

改造后的土瓜冲村留住了乡愁。

漫步土瓜冲村

只见阡陌交错、花木环绕、土屋俨然

新老村民悠然闲坐

满满的松弛感令人宁静愉悦

来源:掌上曲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