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7日,第26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肺癌领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来自全球的数千名专家齐聚一堂,探讨肺癌领域的最新进展。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包括医学在内的多个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而在本
2025年9月7日,第26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肺癌领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来自全球的数千名专家齐聚一堂,探讨肺癌领域的最新进展。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包括医学在内的多个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而在本次WCLC大会中,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普胸外科·成都市肺癌专病中心杨懿教授团队以口头报告(Oral)形式报告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KONGMING”在肺癌多学科诊疗(MDT)中的应用》,向全球同仁展示了该团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KONGMING”,该系统将有望在肺癌的多学科(MDT)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杨懿教授接受采访,分享KONGMING诞生的背景及该中心的MDT开展经验,展望未来KONGMING的临床应用前景。
专家简介
杨懿
副主任医师、硕导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普胸外科主任
成都市卫健委肺癌专病中心负责人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整合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老年肿瘤防治专委会 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胸部肿瘤多学科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医促会终末期肺病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传统医学工程协会中西医胸部微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成都市抗癌协会肺癌诊疗一体化专委会侯任主任委员
擅长各类胸腔镜微创手术,特别是肺结节的微创手术治疗,肺癌的早诊早治、微创手术治疗、及全程综合治疗管理(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在内多模式治疗)。作为主刀完成各类胸腔镜手术超过3000台。牵头组建了成都市级医院第一个实体化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专病中心病区,牵头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及省市级课题。博士期间从事医工转化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包括一区杂志
成都市肺癌专病中心为MDT开展提供多项便利
人工智能助手旨在为临床医生消除循证信息差
杨懿教授:我中心是一个以肺癌多学科联合治疗为特色的专病中心,早在2018年我们便已经开始探索多学科联合诊疗在肺癌中的应用,从最初的松散式MDT模式发展至今,我们已经建成了内外科医生在同病区共同为肺癌专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专病中心。通过该模式,我们实实在在地为肺癌患者带来了获益。如今,国家卫健委也在积极推动各地MDT专病中心的建设工作。当下,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MDT模式的优势,但要真正建设一个良好运行的、可持续化发展的MDT工作模式,也面临非常多的困难。
近些年来,我中心一方面在积极向先进单位学习,例如学习吴一龙教授牵头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地对MDT治疗模式进行升级完善,并向兄弟单位进行推广。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MDT的基础是循证医学证据,但不同科室间医生对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证据的选择上具有不同的专业倾向性,不同层级医生之间对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掌握存在信息差。当下,我们正处在创新治疗手段、药物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大学术会议中前沿临床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临床医生难以对每项最新进展都及时进行掌握和应用。而AI出现以后,我们惊喜地发现AI可能是这些问题的“破局者”。AI具有自身天然优势,对于不同学科和诊疗方案的选择没有倾向性,同时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在MDT中为临床医生提供最好、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和合作方积极开拓MDT相关AI的开发,并期待其的应用可以为MDT开展和专病中心建设工作提供助力。
专病中心为MDT带来时效性与特色化提升,助力多学科青年人才培养
杨懿教授:我们的专病中心运营至今,其带来的协同效应远超预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讨论时效性的提升。既往松散式的MDT只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针对病例展开讨论,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具体病例及时性地进行快速讨论。而当内外科室医生在同病区共同工作之后,我们随时可以发起“非正规式”MDT,通过及时的讨论,内外科医生可以更高效地协同合作,给予患者有效的多学科诊疗策略,实现MDT的及时化。
第二,专病中心病区规划特色化。我们除了对内外科进行学科整合外,也实现了从早期到晚期的肺癌患者全覆盖,并创新性地将肿瘤日间治疗门诊开设到了病区内。对于目前临床上只需简单门诊治疗的患者,例如常规的化疗、免疫维持治疗,我们不需要为其办理入院手续,便能让其和住院患者享受到同一批医护人员的专业诊疗服务。这种操作模式可以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疾病变化,做好患者的全程化管理,患者也可以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有效增加了医患黏性,打造了良好的医患氛围。同时,我们也实现了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治疗的融合,将临床研究病房开设到了专病中心病区内,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从早期到晚期、从门诊到住院、从临床研究到真实世界的真正的全链条肺癌单病种病区的建设。
在整个专病中心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模式还可以促进内外科医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真正团结在一起,为患者制定有价值的临床诊疗决策。同时,共同决策可以降低医生的工作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可避免的超适应症用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等场景。
最后则是人才培养。我们让青年医生沉浸式参与到专病中心的运行中,让青年医生定期在内外科之间进行轮转,使其在角色的不断转化之中,逐步成长为具备多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KONGMING将成为临床医生的“超级军师”,未来功能将不断完善
杨懿教授:我们将MDT的AI辅助软件取名KONGMING,原因在于对其未来临床应用的明确指向,我们期待KONGMING成为MDT开展和专病中心建设中的好帮手,而不是完全替代临床医生的工作,就像三国时期的蜀中丞相诸葛孔明一样,成为我们的超级军师。当然,目前KONGMING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我们给它“投喂”的复杂病例不足,因此它对复杂病例的处理能力还较为有限,我们目前也仅在单中心研究中验证了它的能力。未来,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方,一起来给KONGMING“投喂”更多有价值的、规范的、复杂的病例,让它深入学习。同时,我们也会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对KONGMING的能力进行更进一步的验证。在达到一定的标准后,我们将逐步通过我们自己的学术活动,将KONGMING带到四川乃至全国的各个医院,让它真切参与到具体的MDT工作中,为MDT讨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未来,我们也期待在1.0版本KONGMING的基础上,结合中心的具体工作模式,延伸更多的功能,包括对MDT进行自动化管理、对病例进行整理、对患者的随访数据进行溯源,以及在患者端给予患者自动化的康复回访提醒等。我们也会开展专病中心互访等交流活动,邀请兄弟单位一起线下探讨MDT模式的优化,进一步推动专病中心的真正落地建设,造福患者。
来源:云阳好先生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