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曼德勒市受灾最重的天空公寓(Sky Villa)废墟里,微弱的求救信号和浓重的尸臭味一同飘出。酷热不仅进一步压缩了地下生还的希望,也大大增加了地上救援的难度。地面上,穿着各色制服的救援人员,常因缺少重型救援设备而束手无策。
当地时间2025年3月31日,曼德勒一处倒塌的寺庙,精致的塔楼被地震无情地摧毁。图/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地震已进入第六天,被掩埋的尸体开始腐烂。
4月是缅甸最热的时节。连日来,最高气温都维持在四十度以上。
在曼德勒市受灾最重的天空公寓(Sky Villa)废墟里,微弱的求救信号和浓重的尸臭味一同飘出。酷热不仅进一步压缩了地下生还的希望,也大大增加了地上救援的难度。地面上,穿着各色制服的救援人员,常因缺少重型救援设备而束手无策。
焦灼的家属,或撕心裂肺地痛哭,或流下沉默的眼泪。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也是缅甸华侨华人的主要聚居地。地震发生后,华人华侨求援的信息在中文互联网传播,陌生人抱团互助的生存图景,每天上演。他们还打出了很多华人熟悉的口号,“天佑缅甸。”近日来,已有包括中国救援力量在内的多支国际救援队,挺进灾区。
50,144,694,1002,1700……随着救援持续深入,缅甸强震造成的伤亡人数急剧飙升。2025年4月1日,央视新闻援引缅甸领导人敏昂莱的讲话称,缅甸发生的强震已造成2719人遇难,另有4521人受伤,约441人失踪。
截肢
他们分属不同救援队,穿着各色制服,中文、缅语交织。
2025年3月30日14时许,一名救援人员拿来一把手持式电锯。银色锯条约有40厘米长,约莫等于成人小臂。曼德勒的最高气温直逼41度,但闪闪发光的银色锯齿,还是在众人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研判良久后,救援人员还是决定,为困于废墟的孕妇实施截肢救援方案。
“她的腿被砖石死死压住,而且贯穿了一条钢筋。”中国蓝天救援队先遣组搜救队长李文阳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当日10时起,他们就发现了被困孕妇的位置,但受困于复杂的形势,救援迟迟无法推进。
起初,孕妇旁边还有一名被困男子存在生命体征。“我亲手喂了他几口水和葡萄糖,但是一挖开压着他身体的砖块,他就越来越虚弱,最后在我眼前逝去。”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洪卫兵眼睁睁看到一条生命离去,心里满是遗憾。
这里是天空公寓住宅区,位于曼德勒22街与60街交叉口附近。地震发生后,几乎每一个南方周末记者遇到的曼德勒人都会说,“去天空公寓吧,那里是曼德勒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杨家强此前从缅甸北部木姐搬到了曼德勒,如今做玉米和大米贸易。他和家人也租住在天空公寓。地震发生时,因为全员外出,这才躲过一劫。
据悉,天空公寓在当地属于不错的楼盘,这里原本是4栋11层楼房相连的住宅区。杨家强所住的A座坍塌以后还有6层在地面上,B、C、D三座则完全坍塌。附近居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估计有几百人被困在里面”,但目前救出来的人寥寥无几。
如今,缅甸地震灾区天气燥热难耐,废墟下也飘出了难闻的异味。救人,变得紧迫。
30日下午1时38分,余震再次发生,折叠的楼层随时有再次坍塌的可能。医院负责人不愿意派医生进入瓦砾中冒险,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由当地消防员来注射镇定剂和止痛药再进行截肢操作。
救护人员“现场教学”,向消防员演示,如何注射止痛针、操作电锯。看到这一切,站在一旁的受困者家属神情悲痛,捂住胸口。更多的时候,她双手合十,口中默念祈祷。
随着救援推进,现场救援人员自觉站成了两队。他们分属不同救援队,穿着各色制服,中文、缅语交织。此外,还有不少自发来帮忙的志愿者。
晚上8时许,救援人员把躺着孕妇的担架接力从高处的废墟,一步步传递到平地。据悉,救援期间,孕妇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救援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后,被截肢孕妇由救护车送往医院。
当地时间2025年3月30日,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民众在救援现场期待被困人员被救出的消息。图/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求助
我的家人压在天空公寓已经第四天了。
地震后,吕昉把社交平台的名字改成了寻人信息:“sky villa B栋8楼被困3人”。截至4月1日,缅甸华人吕昉的小外甥女、堂弟和保姆共3人还被埋在废墟下。数日来,她在多个缅甸相关的救援社群里发出求助信息。
“我的家人压在天空公寓已经第四天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赶快去找大型吊机来吧,求求你们。”吕昉发出的一则信息写道。
被埋人员家属们自发整理的一份寻人信息表上,吕昉的三位亲人排在前三位。第一个就是她的小外甥女佳韵。小佳韵今年8岁,照片里的她笑嘻嘻站着,梳着刘海,扎着一条细细的马尾辫。地震当天,她也穿着校服——一件白色上衣和深蓝色裙子。
据吕昉转述,当天妹妹去幼儿园接二宝,佳韵不愿意跟着一起去,说是“想在家里看平板”。地震发生后,吕昉家人现场查看了B栋楼8楼的房间,但只发现了床和家具,没有看到人。“应该当时地震跑到走廊或者楼梯间了。”她说。
当地时间2025年3月30日,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一位灾民静静地坐在倒塌房屋不远的地方。图/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数日来,吕昉和家人们一直在寻找,试图分辨出亲人们发出的求生信号。一位爬出来的小女孩透露,里面还有很多幸存者,都躲在楼梯间,吕昉觉得亲人们还是有生存希望的,现在只是需要大型吊机。
吕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28日地震后,倒塌的天空公寓一直没有救援力量。直到30号中国救援队陆续到来,这才真正开始救援,“但是救援人员太少了,被埋的人太多了。情况很不好。”她说。
娇娇的两个姐姐也在此次地震中失联,她们之前住在天空公寓D栋505室。
地震后不久,娇娇通过视频在社交平台求助,她把镜头对准倒塌的公寓,附上两个姐姐的照片,急切地喊道,“艳珠姐!杨丽清!我的家人在这里,希望你们帮忙一下。”两个年轻的如花生命,这则带着哭腔的真切求助,引发了很多人的强烈共情,曼德勒华人圈的多个社群都转发了这则视频。
南方周末记者与娇娇同处其中一个社群。每次有新增救援队到达或者有人被救出,她都会询问是不是自己的亲人。然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其幸存希望也逐渐渺茫。在很多救援地点,飘荡着刺鼻的尸臭味。
4月1日13时许,一位志愿者在援助互通群中告知,蓝天救援队在天空公寓D栋需要大量裹尸袋。娇娇立即发出两位姐姐的寻人信息说,“麻烦帮忙看一下,是不是她们。”
救援
前72小时是生命存续的关键窗口期。
进入4月的曼德勒,最高气温已连续多日维持在四十度以上。酷热不仅进一步压缩了地下生还的希望,也大大增加了地上救援的难度。
4月1日上午,缅甸曼德勒市市长吴觉山慰问救援队伍,并用中文说“谢谢”。还有当地民众为中途休息的救援队员送上解暑饮料。
“高温环境下工作,救援人员的体力消耗很大,且极易出现脱水、中暑等现象。”正在赶赴缅甸地震灾区的蓝海应急救援队队长靳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更为关键的是,被困者一旦出现脱水情况,存活时间将会大大缩短,这意味着实际的黄金救援时间只会更短。”
靳翔有着丰富的地震救援经历,曾参与过土耳其地震和中国甘肃积石山地震的救援行动。他是赴缅第八梯队的行动总指挥,和他同行的包括来自河北、山东和四川等地的18名队员。
“在突发性灾害救援中,时间就是生命线。”靳翔说,“地震发生后,被困者存活率随时间推移呈现断崖式下降,前72小时是生命存续的关键窗口期。”
当地时间2025年3月30日,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站在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倒塌的住宅楼里,等待进一步救援方案。由于30日下午1时38分发生了余震,增加了救援的危险程度。图/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据了解,地震发生以后,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蓝天救援队、香港特区救援队等多支救援力量已连夜入缅驰援。但抵达现场并非易事。
内比都机场的航空管制塔在地震中倒塌,机场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从仰光进入曼德勒的唯一一条高速公路,也在强震中遭受重创,部分出现坍塌。
国际救援队伍抵达缅甸之前,曼德勒当地的消防部门亦曾开展救援。不过在现场志愿者张诺泰看来,当地救援效果欠佳。
“缅甸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错过了非常宝贵的救援时间。”张诺泰说,“本地救援人员的设备很少,而且非常落后,无人机、生命探测仪和切割机等工具基本没有。最夸张的是,由于没有充足的长靴,很多当地的救援人员穿着拖鞋。我们只得自发去给他们找靴子。”
南方周末记者从应急管理部了解到,截至当地时间4月1日上午8时,中国救援队已成功救出8名幸存者。另据缅甸《金凤凰报》援引缅甸消防部门3月31日公布的消息称,由缅甸、中国、俄罗斯及印度搜救队组成的联合救援队伍,已成功救出403名生还者。
然而,生命探测仪捕捉到的更多信号,最终又归于沉寂。
4月1日,南方周末记者从公羊救援队了解到,该队前一天傍晚最后一次对天空公寓坍塌废墟排查后,认为“该场所除非顶层废墟得到全面清理后进行再次探测,目前已基本排除存在生命迹象”,故已撤出该场所。当日,该救援队伍决定将工作重心调整为“对特殊地区的侦搜排查和开展大范围消杀防疫工作”。
当地时间2025年3月30日,缅甸地震灾区正处于炎热的旱季,一些灾民自发在道路边上布设临时安置点,他们用床单和其他布料打造遮阳篷。图/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互助
陌生人之间的抱团互助,成为废墟上每日上演的生存图景。
站在张诺泰家门前,能清楚看见房子向外倾斜,几道蜈蚣状的裂痕蜿蜒而上。地震时,这栋水泥浇筑的小别墅晃个不停,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但他家已算幸运,隔壁不远处邻居的房子在地震中化为瓦砾。
家住曼德勒市中心的张诺泰是缅甸掸邦人。地震前不久,他刚从南坎转学到曼德勒,目前还没确定好就读的学校。
地震刚停,17岁的张诺泰便骑着摩托车,做起了志愿者。地震后的几天时间里,他穿梭在天空公寓和WinStar酒店之间,帮缅甸消防人员购买救援穿的靴子、为中国的救援队买电话卡、做翻译、买水……
由于年龄太小,参与救援的人员不愿让他涉险太深。张诺泰参与的最接近救援一线的工作是透过坍塌房子的裂缝,为被困者投递一点食物和水。
“希望他们能够撑住。都是四五层的房子直接坍塌成两层,没有专业人士帮忙,我们也不敢盲目救援,还怕造成塌方。”张诺泰遗憾地说。
当地时间2025年3月31日,实皆市的Shwehintar寺庙开设有一所学校,地震发生时,有17人未能逃生。图/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缅甸地震后,陌生人之间的抱团互助,成为废墟上每日上演的生存图景。
曼德勒市是缅甸华人的主要聚居区。据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2021年底披露数据,这里人口约75万,华人、华侨约7万。在曼德勒,最有名的华人民间社团当数“云南会馆”,已有上百年历史。这里位于曼德勒城商业区,中式建筑造型独特,常引路人驻足观看。
此次地震后,云南会馆成为了中国救援队物资、人员、信息的集散地,被救援人员称为“大本营”“总部”。多支救援队的车辆停泊点、物资装卸点等就设置在这里。为了协助救援人员,不少华人华侨或者当地志愿者自发来到这里,随时准备提供帮助。
一家兰州拉面店老板在信息互通群里宣布,特殊时期给救援队以及需要帮助的受灾民众提供免费餐食、免费冲澡和免费充电服务,通知里注明了联系电话和营业时间,还特意标明:“电话打不通就直接来”。
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的杨成金老师也是其中一位志愿者。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日来她奔波在云南会馆和住处,志愿当起了中缅翻译。她曾经来中国上海学习,对中国很有好感。
就在3月31日早上7点多,她还协助中国救援队解救出一名29岁女孩。女孩仰着身子,当时被死尸压在下面。杨成金说,女孩万幸只有擦伤,生命体征很好。
“很感谢中国救援队的帮助,他们比我辛苦得多。”杨成金说。
3月31日,张子文拉着几箱水煮鸡蛋、2000个面包以及水、牛奶、鱼罐头和蚊帐等救助物资,送到了实皆地区。
与曼德勒隔江相望的实皆,是距离震中最近的城市。张子文发来的视频中,连接曼德勒和实皆的道路已被地震撕毁,水泥碎块混着泥土翻卷,两侧的水泥路面撕裂出一米宽的锯齿状裂缝,狭窄处仅容一辆车勉强通过。
当地时间2025年3月31日,来自曼德勒的志愿者向实皆运来一些蚊帐、食物以及饮用水,准备分发给灾民。图/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同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驱车前往实皆。一眼望去,很多建筑坍塌成废墟,砖块和梁柱横七竖八地堆在街头。与曼德勒市区相比,实皆的救援力量明显薄弱很多。倒塌的房屋前,只有少数当地的救援队在忙碌,外地甚至国际救援队还未到来。居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翻找废墟,希望找到幸存者,或者至少能找回亲人的遗体。
“此次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能是近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次,相比2011年的地震,此次受灾情况更为严重。”云南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联合国官方网站统计的数据显示,地震发生之前,缅甸已有近两千万人亟须人道主义援助,超过350万人流离失所。
缅甸领导人敏昂莱估计,缅甸此次地震可能会导致逾三千人遇难。但外界担心,随着大规模救援行动展开,地震所造成的伤亡将远超缅甸政府想象。据美国地质调查局预估,最终死亡人数将在1万至10万人之间。
当地时间2025年3月31日,实皆的孩子在伊洛瓦底江中玩耍,不远处是在地震中损毁的地标性建筑阿瓦大桥。图/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子文为化名。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杨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王航
责编 姚忆江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