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信任壁垒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20:00 1

摘要: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所著的《历史》一书在评价罗马皇帝迦尔巴时提出:“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塔西佗的观点被后世学者们引申: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执政者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

民不知“官”所为的信任壁垒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所著的《历史》一书在评价罗马皇帝迦尔巴时提出:“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塔西佗的观点被后世学者们引申: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执政者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公信力丧失的状况被称为“塔西佗陷阱”。在现实中,当乡镇政府不被群众信任,干部不被群众认可,无论你干什么事都会受到质疑甚至阻拦。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民不知“官”所为,更不会给予信任和支持

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考核,频次多、材料多,犹如一根“指挥棒”,基层干部忙于落实,与群众接触越来越少,离群众越来越远。而我个人因工作岗位的变化,开会应酬成为常态,向上跑资金和项目成为工作重头。哪怕我时常在内心深处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用俯视的眼光看待群众,千万不要对普通人的疾苦视而不见,千万不可活成自己学生时代憎恶的那种人。虽然内心时常反思甚至发虚,但无可回避的是,机关作风和衙门做派不知不觉成为我们这一代基层干部身上固有的标签。20世纪,因为要收取农业税和统筹提留,干部不得不走家串户;要抓计划生育、搞“三冬”生产,干部也长期活跃在乡村大地。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土地的集中流转规模经营,虽然农民负担轻了,干群之间的直接矛盾冲突少了,但干群距离拉远了,关系生疏冷漠了。

很多时候,老百姓的怨气是被生硬冷漠的干部作风逼出来的,是被坑洼道路和脏乱村庄环境愁出来的,是被信访不信法和利益至上的庸俗民风惯出来的。在走访调研中,我发现一个非常让人伤感的事实,一方面,老百姓骨子里羡慕干部,渴望被干部重视,能与干部成为朋友,从大多数人老百姓家里想请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担任红白喜事的主事人就可以看得出来,能请到支部书记或者村干部主事,是一种面子、一种地位。另一方面,镇村干部费尽心思争取项目资金,修路建水利,乃至脱贫帮扶、年底慰问,这些惠及民生的工作,却没有几个老百姓会认为是基层干部努力的结果。他们得了实惠,只会觉得国家政策好,国家力度大,这些发展建设惠及民生的成果与乡村干部的工作付出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基层干部就是喝茶、看报纸、开会、填表格,整天无所事事。更有甚者,家里来了干部客气得不得了,外面看见干部却横眉冷对。他们言谈之中的干部,没有几个讲清廉、能做事。

羡慕干部,骨子里又或多或少仇视干部;希望遇见好干部,潜意识里又觉得基层难有好干部。这种矛盾心理,导致干群关系越来越淡漠,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最核心的是群众很少在家门口和田间地头看见干部,当然不知道干部干了些什么,自然对干部没有好感。深入了解群众越多,我的这种判断越强烈,危机感越浓。我甚至觉得,在基层治理和服务过程中,我们把90%的精力用在了常闹矛盾纠纷、打12345、信访投诉等不到5%的那部分群众身上,面上的群众习惯性被我们视而不见。干群之间渐行渐远,成为基层治理一道肉眼不可见,但事实在不断扩大的裂缝。这犹如家庭里的两夫妻,平时不吵架,也难得见面,见面了也不说话交心,由无话可说的“冷暴力”演变成毫无感情的婚姻桎梏。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基层工作渐入一种怪圈,老百姓的期望高、诉求多、眼向上,大到修路架桥,小到家长里短,甚至提出一些政策一时难以解决的个人诉求,认为这统统是干部必须帮助解决的事情,得不到解决就认为是基层干部不作为。基层干部受到事权、财权等因素制约,不可能将群众提出的诉求一揽子就地解决,做到有求必应。群众想要的,政府给不了,政府想宣传倡导的,群众又不一定热衷,导致干群之间不信任,基层干部不愿意“热脸贴冷屁股”去和群众交流,诸多工作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电话遥控指挥,干群关系自此陷入恶性循环。连续几年,大成桥镇的平安建设民意调查、禁毒民意调查、12345热线排名均在全市处于垫底位置。特别是禁毒工作,本来吸毒者不多,工作也做得不错,但老百姓在接到调查电话时,把对干部的不满发泄到了民意调查的答题中。干群关系如果不能修复,干部和群众如果不能同频共振,基层工作就会寸步难行。

“官”不知民所想带来的无奈

基层一些好的决策和想法,很多时候构思很丰满,实践起来却很骨感,想推动一项工作,有时候异常艰难。我到大成桥镇工作的前一年,全镇一年因交通事故死亡17人。看到这个冰冷的数字,我知道这至少有34个家庭的幸福因此被腰斩。剖析17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发现80%的事故与摩托车有关,特别是骑摩托车不戴头盔、随意变道引发的事故最多。于是,镇党委政府决定开展摩托车专项整治和安全宣传,以村村响广播、发放资料等方式,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开展宣传教育。同时,每天安排十多名干部和交警对骑车不戴头盔、搭载多人等违法行为进行教育和处罚。

我们以为这项整治能够得到大部分群众的真心拥护,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好的效果,没想到事与愿违,民间不但不叫好,反而骂声一片。一部分群众说政府干部又在抓摩托车搞罚款弄收入,一部分群众说上面要考核排名,下面又在搞运动式执法了,还有人说让志愿者上路是在搞形式主义。

群众不支持项目落地的现象和理由五花八门:争取资金到乡村搞建设,帮群众把进出的道路修宽一点,到处有阻工,不是菜地寸土不让,就是林地里砍了两棵树要求给补偿;建一个污水处理厂,被说成是个污染环境的毒瘤,坚决不能支持;引进一个项目,要拆迁房子,明明补偿至少是房屋造价的2—3倍,偏偏还涌现不少“钉子户”;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改大田,到处是阻力;山塘清淤,也有人要求把淤泥不计成本运走,不能倾倒在田里;动员群众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有人说这不关干部的事,更有甚者说是退休干部发不出工资要他们交钱来补充;发动群众搞环境卫生,不但没人参加,还被冷嘲热讽,结果是干部在干,群众在旁边指指点点。

2018年,为了给大成桥镇带来人流物流,镇党委政府通过努力争取到在宁横公路上建一个交通服务和游客中转中心,征地价格达到七万元/亩。本以为这是件水到渠成的好事,但十来亩地征了两年也没落实到位,有几户群众以各种理由不同意签字,镇村无可奈何,只得暂时中止了项目。连续几年上级安排的孕前优生检测、“两癌”筛查和老年人体检等民生实事项目,本有利于群众健康,但基本没有人响应,无奈之下镇村通过发放纪念品、上门接送等方式来推动工作落实,效率极其低下。乡村道路和水利建设出于各种原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一方面农田抛荒,道路破损,另一方面群众不齐心、不支持,项目无法推动。除了想做的事推不动、做不成,上级安排下来的很多工作,也因为数据不好看,常常排名靠后,处于被动挨批评的境地。碰了一鼻子灰的干部,经常向我各种抱怨。

难道真的是大成桥镇的群众不想安全、不想致富,一点也不向往美好的生活?虽然明知道不是这样,但这些问题还是时常让我陷入困惑和纠结。

带着复杂的心情,我走访了不少群众,特别是与一些人口中所谓的“顽固分子”进行了深入交谈。从他们不尽相同的碎片化叙述中,我基本理出了一个轮廓,那就是他们只知道政府或干部要干成什么事,却无从知晓具体原因,也不知道做好这件事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和好处。

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自以为是地认为上面的政策都是对的,推行起来应该畅通无阻,甚至还把自己当成了包揽一切的父母,觉得群众就如同子女一样,照着父母的安排做就好,反正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子女好。换位思考一下,即使在家庭里、在父母面前,又有多少人会对父母言听计从,多少人没有叛逆过,多少人在自己羽翼渐丰后不是嚷嚷着要独立行事?

干群以心换心,共情同行

干群没在同一频道上思考,基层工作推动难,根本原因在于干部没有以合适的方式把上级政策、本地决策宣传好、解读好。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只有让群众产生共情共鸣,群众才会乐意接受。我们需要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群众为什么政策是这样的;基于什么考虑要做这件事;做了这件事,地方有什么好处,个人有什么收益,当前有什么利好,未来有什么期待。

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我们将基层面临的一些棘手事项捋了捋,按照经济发展、民生实事、基层治理3个大项,专门列举了20多项具体工作,组织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并编印了专门的资料,指导基层干部把这些工作的内涵理解清楚,能够向人民群众宣传讲解透彻。

说实在话,基层干部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加之乡镇工作有千条线,每人负责的工作各不相同。很多人对没有接触的工作感到陌生,即使有些工作,是他们亲自负责的,也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能把具体事项的来龙去脉和逻辑关系讲得直白明了。开展这种业务培训,统一宣传方向,很有必要,恰逢其时。

等基层干部掌握政策和宣传口径以后,党委政府要求他们在网格上门走访的时候一对一交流宣讲,在召开屋场夜话会的时候选三五个主题集中宣讲。分线干部在推动具体工作时,能够通过集中开会或事前交流,把道理讲清讲透。一年之后,全镇基本实现了政策是怎么样的,干部都知道;干部知道的,群众也知道;干部是怎么考虑的,群众基本能够站在同一个立场考虑。

为了发动群众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我们专门制作了一个计算表格,告诉群众每个缴费档次达到退休年龄后每个月能够领到多少养老金,多少年可以收回成本。同时清楚解释了在每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中,有278元来自国家财政补贴,这部分即使不缴费到退休年龄也是可以领取的。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让群众从根本上明白了动员他们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是为了弥补干部退休金不足,而是为了让每个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为了动员有较好经济条件的群众缴纳更高档次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除了跟他们算清投入回报账,还跟一些年轻群众讲清实惠,告诉他们为父母办一场寿宴,可能随便花费五六万元,只图到一时的热闹阔气。缴纳最高档的养老保险,只需要4.5万元,这一档在退休后却每年至少可以领取7000元的养老金,不到七年就领回了成本。这样,既让父母老有所依,也能减轻子女赡养负担。通过深度解说宣传,大成桥镇刮起了一股“不办寿宴送社保”的旋风,半年时间就增加近千个缴纳最高档次养老保险的居民,这一工作方法和成果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肯定和推介。

为了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破承包地之间原有的界线,实现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我们跟群众算增产的账,算租金增加的账,给他们稳定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承诺。2022年、2023年两年时间,全镇推进了近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出现一例阻工现象,土地基本实现集中流转到村级合作社,更加有利于产业发展。之前无法落地的交通服务和游客中转中心项目,也因为宣传到位、氛围好转,一个户主会就把土地征收了下来,项目得以快速建成。方法的转变带来思想的转变,思想的转变带来工作的高效,全镇的各种民生实事项目得以更快落实。

面对与困难群众说不下去、对青年学生说不进去等尴尬状态,基层干部说什么、怎样说才能让群众信服?我想答案应该是学会换位思考,以群众切身利益和获得感为出发点,与群众以心换心讲家常话,实事求是讲真心话,上情下达讲大白话,只有与其产生共情共鸣,才能赢得干群同心同向同行。

《群众主体:乡镇党委书记的基层治理笔记》

贺伟 | 著

东方出版社

乡镇党委书记如何治镇?如何在混乱的局面下搞好工作开局?如何做缠访群众的工作?如何在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如何破除乡村陋习搞好移俗工作?如何让群众筹资投入劳动搞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如何成为可能?

贺伟以20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1900多天主导乡镇治理实战为基,用直白的文风细腻实录了他在担任大成桥镇党委书记期间如何在复杂的基层环境中找到治理的突破口,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乡镇治理中的种种难题,带领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让大成桥镇社会治理从混乱到有序,经济发展从停滞到崛起,基础设施建设从废弃到兴旺的蝶变。

本书是一部揭示乡镇政治生态的亲笔实录,也是一部基层治理的实战指南,更是一部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实操指南,揭示乡村振兴从梦想走向现实的关键所在。

来源:东方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