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摘要:《概念力》所提供的方法论不仅适用于商业领域,对于任何需要创新思维的个人或组织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胜加集团首席创意官华Sir为本书作了极具洞见与哲思的推荐序,正如他所说:这本书哪怕只读目录,也值回书价!
在一个“目录被打乱”的世界里,如何穿透信息洪流,找到核心脉络?
其实,一个好的概念,就能够将技术、功能、体验和情感贯穿起来,成为打动观众、吸引客户、引爆传播的核心引擎。
《概念力》所提供的方法论不仅适用于商业领域,对于任何需要创新思维的个人或组织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胜加集团首席创意官华Sir为本书作了极具洞见与哲思的推荐序,正如他所说:这本书哪怕只读目录,也值回书价!
同为创意人,他与作者细田高隔空共鸣,并以美团、默沙东等实战案例,轻巧拆解“概念力”的底层逻辑——在未来愈发碎片化的世界中,比别人更快传递“有用的概念”,正变成稀缺能力。
对此,他并未停留在技巧层面,而是真诚追问:我们创造的概念,是否真的对人有帮助?是否源自真善美的发心?这既是一篇见解犀利的推荐序,也是一场温柔有力的行业反思。
《概念力》一书的价值正在于此,是时候仔细阅读这本书!
它不仅教授我们一套打造概念的系统方法,更启迪我们回到商业的原点,带着一颗向善之心,去创造真正能帮助人们生活、充满人味的概念。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华Sir
胜加集团首席创意官
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教给我们一个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用,但直到今天依然令我受益的概念。他说:“学好历史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背课本的目录。当你完全记熟了目录,你就记住了历史的发展脉络,你就有了一根学习历史的主心骨。”
“首先掌握目录”,不知不觉已成为我读书的一个重要概念。乃至此刻翻阅眼前这本《概念力》时,我会产生一个“暴论”:只需要认真阅读和体会这本书的目录(也包括每个章节里的小标题),就已经值回“票价”,同时也能基本掌握概念力的运行机制本身。
“暴论”的提出,肯定与我和本书作者同为广告创意总监的职业角色有关(此刻我在想象中与细田老师拥抱致意)。他的目录部分几乎都可以在我的广告实践中找到印证:我们把“美团24小时买药”这个信息转化成“真正值得口碑相传的广告”这个传播概念,就是从一个好问题开始的;把默沙东给男性的HPV(人乳头瘤病毒)教育转化成请女性告诉男性“不只女性,男性也应该预防HPV”,就是从顾客视角设计的洞察型故事;而当我们把“30分钟好货到手”的美团闪购品牌转化成“你的下一代购物方式”这个概念时,恰恰是从未来视角设计的愿景型故事。
如果同样用未来视角来看一下本书,概念力在将来只会越来越重要。因为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目录被打乱”的世界,我们并不清楚自己身处何种进程、何种章节之中,人们的注意力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涣散”的状态。我们想兜售的品牌、产品、计划,人们只会给我们“看一眼概念”的时间。我们可能要穷尽本书教给我们的本事,才能换来别人对我们“大概有个概念”的反馈。相信我,这在未来已经算得上了不起的成就。
回到我们各自所从事的工作,概念力无疑会成为重要的推动力。但这股力究竟推动我们前往何方,却值得忙碌的我们时不时停下脚步,进行觉察与调试。今天的中国消费者是世界上第二大谜一般的生物(我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猫),一方面,他们会热衷于为各种热门概念买单,只需要观察过去两三年各个消费领域受到追捧的商品,你就会发现,走情怀与情绪路线的概念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在任何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消费者又会呈现出聪明、清醒且毒舌的一面,对于过度的概念包装有着火眼金睛,在批判概念制造者的虚情假意时毫不留情。
我们呈现给世界的概念,究竟是一个真正有用的概念,还是一个装作有用的概念,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也是一直折磨我自身工作的一个痛点。一位中国最知名品牌之一的品牌操盘手的一番话曾经让我反省和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说,营销都是在抓人的贪嗔痴,击打人们的贪念、愤恨和恐惧,这些做法确实在很多场景有效,但更好的营销是唤起人的真善美。
“真善美”这三个字说出来,恐怕还是会被“毒舌”们奚落吧。但在我的实际工作和观察中,我确实看到过不少发心于真善美的产品人和品牌人,他们不一定都已经取得了商业意义上的成功,但都在努力让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对消费者真正更有用一点、更舒服一点,对生活的帮助更多一点。由此生长出来的概念以及相应的内容,也会变得更有人味、更有用。
其实,这也是我建议你在读完本书目录之后阅读本书的最佳方式:带着一颗或求真,或为善,或爱美的发心,体会概念力的各个内在构成,探索概念力的各种可能性,并将它带入你的主张、内容、产品和品牌,而人们也一定会由此感受到你的存在与不同。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本期策划:芦丁
编辑:芦丁
CHEERS CHEERS CHEERS//湛庐文化//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来源:湛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