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浮生》:一本无法向他人分享的畅销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9:31 1

摘要:《一日浮生》在国内已小有名气,它是存在主义心理大师欧文·亚隆迟暮之年的作品,近期被我社引进出版。我和同事上周就拿到了期待已久的样书,而我却迟迟写不出这本书的推荐文章。原因如下。

《一日浮生》在国内已小有名气,它是存在主义心理大师欧文·亚隆迟暮之年的作品,近期被我社引进出版。我和同事上周就拿到了期待已久的样书,而我却迟迟写不出这本书的推荐文章。原因如下。

首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私密的。

亚隆在迟暮之年写下的十则治疗故事,像面过于清晰的镜子,照见的不仅是来访者的灵魂,更是读者自己的内心。当那位带着数十年书信寻求见证的老人出现时,我惊觉自己也在寻找生命被看见的证据。

这种阅读体验太过赤裸,推荐此书如同邀请他人阅读自己的日记。当你试图向朋友描述书中那位重新审视人生的癌症患者,会发现脱口而出的其实是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其次,作为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的治疗智慧独一无二。

书中那些"意外"诞生的治疗方法,既不存在于传统教科书,也难以在闲谈中转述。就像试图向盲人描述彩虹,我们只能说出"光谱"、"折射"之类的术语,却永远无法传递那道跨越天际的彩色弧光本身。

亚隆对死亡焦虑的探讨尤其如此——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凝聚了八十七年的人生沉淀与无数临终患者的对话经验,三言两语无法转述。

更微妙的是,在畅销书市场充斥着"五步克服焦虑"、"三招找到人生意义"的当下,亚隆的诚实近乎残忍:死亡无法克服,只能面对;意义不会自动显现,需要主动创造。

这种非廉价安慰的智慧,在社媒传播中显得格格不入。那些八旬老人关于生命有限性的沉思,那些深夜令我们怔愣良久的片段,在日光下转述时总显得笨拙而乏味。

《一日浮生》的书名取自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中的箴言,暗喻人生如白驹过隙。

“你我世人,皆如寄人生,或铭记,或遗忘,大体如此。世间白驹过隙,记忆者和被纪念者,不过逝者如斯。全然 忘记之日,近在咫尺;不再被纪念之时,迫在眼前。永远 铭记,你行将寂寂无名,无处可去,无地可往。”

这种时空感也是此书难以分享的原因——真正的存在主义体验永远是当下的、私人的。我们可以复述情节,却无法移植体验;能转述对话,却难以重现那个突然领悟的瞬间。

透过亚隆的文字,我们窥见一个个被临终问题困扰的陌生人,却在字里行间触摸着独属于自己的生死体验。或许正因其不可分享,这本书才愈发珍贵。在这个过度分享的时代,它固执守护着某些必须独享的真相。

· 图书简介 ·

“一日浮生”这个书名灵感来源于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你我世人,皆如寄人生,或铭记,或遗忘,大体如此。世间白驹过隙,记忆者和被纪念者,不过逝者如斯。全然 忘记之日,近在咫尺;不再被纪念之时,迫在眼前。永远 铭记,你行将寂寂无名,无处可去,无地可往。”

在《一日浮生》中,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继续用咨询室中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人性真相。与以往不同的是,迟暮之年的亚隆在语言上更加温和,同时死亡这一议题上更加深入。

十个探问生命意义的故事:从努力寻求见证者的老人,到因囤物癖逃避亲密关系的医生;从癌症晚期重新审视人生意义的病人,到天资极好却被过往困扰的写作者.....

每一位来访者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终归都会回到一件事上:面对死亡的焦虑和生命本来的意义。

亚隆用他的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的关注,当然还有智慧,和每一位来访者建立了清晰可靠而深刻的联结,并常常“意外”地创造出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传统治疗师的书本和课程中根本无从寻找。

· 新书速览 ·

中国首部Manus图书来啦!让AI直接交付成果

用DeepSeek算命?用DeepSeek改命!

聪明人都有不较劲的勇气

每个时代最聪明的头脑,都在销售战场上贴身肉搏

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