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讲述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寻找中国历史的源与流。本书从疆域、民族到黄河、长江运河、丝路等十个方面将历史和地理知识串联起来。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
若一片茶叶能诉说三千年帝国兴衰,它是否会比史书更波澜壮阔?
敦煌文物散落四海,它们的漂泊与沉默中,藏着多少文明交锋与记忆的暗语?
宋代文人焚香、点茶、赏画、论道——他们如何在日常中构筑精神的桃花源?
法律条文背后,中国人如何用“情、理、法”编织社会运行的隐形网络?
从先秦战鼓到美元震荡,从敦煌碎片到算法代码,这些新书将带你穿透时空,抵达思想的前线。
深耕专业者,可见微知著;拓展视野者,可揽天下奇观。这个秋天,让图书馆成为你的“时空交换机”——以一书换一宇宙。
部分新书介绍
♥文末附完整新书单
作者:葛剑雄编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索书号:K928.6/CG11
"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讲述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寻找中国历史的源与流。本书从疆域、民族到黄河、长江运河、丝路等十个方面将历史和地理知识串联起来。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浸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
作者:(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712.45/CH1.205
书中收录十篇关于“户外”、关于“旅行”的海明威中短篇小说杰作,故事中人物的足迹遍布美洲、欧洲、非洲;从大双心河出发,越过密西西比河,来到阿尔卑斯山,去往坦桑尼亚……他们徒步、钓鱼、滑雪、狩猎,去了一些最好的老地方,还有一些新地方;也在风暴天围炉畅聊,在野外升起的篝火旁、途中歇脚的小酒馆,碰到意外之人、听闻离奇之事。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他们不断扩大着生活半径,脱离既定的生存法则,重新建立起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作者:[英] 劳埃德·卢埃林-琼斯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索书号:K124.4/CL3
在这本书中,劳埃德·卢埃林-琼斯教授讲述了波斯帝国壮丽辉煌的历史。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征服了米底王国,建立了波斯帝国,他也被后人称为“居鲁士大帝”。之后,他又陆续征服了吕底亚、巴比伦和埃及等地。在大流士一世即位后,波斯帝国的疆域更是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从利比亚一直延伸到亚洲的草原。大流士一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制定法律、组建军队、修建御道和宏伟的建筑、铸造货币,还实行了宗教宽容政策,以管理文化多元、族群多样而复杂的帝国。波斯帝国发展到了鼎盛阶段。但由于波斯帝国未能建立起稳定的继承制度,每当一位君主去世,它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内部的家族纷争,加上其他因素造成的国力消耗,致使波斯帝国于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的存在戛然而止了,尽管它在此时远称不上衰落,仍然生机勃勃。
现代人对波斯帝国的理解传统上来自古希腊作家的记载。在过去的许多个世纪里,现代人的观点受到了这些记载和建立在古典文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本书作者调用了包括伊朗最新的考古发现在内的有关波斯帝国的第一手史料,叙述了真正“波斯版本”的伊朗古代历史,见解独到而新颖,重塑了对古代世界的理解。
作者:刘进宝编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K870.64/CL4.2
《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进宝编著的学术专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10月出版,2025年1月23日在兰州举行首发式。该书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通过"以档证史"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敦煌文物流散至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历史脉络,涵盖藏经洞发现过程、文物劫掠背景及海外收藏现状等内容 。书中通过个案研究还原流失全貌,附录《流失海外敦煌文献数量一览表》等数据统计表,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可读性。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索书号:I565.45/CJ5.49
本书收入纪德创作生涯早、中、晚期的三部小型杰作:《帕吕德》《田园交响曲》和《忒修斯》,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尝一脔而知一鼎之味,切实地体验这位最复杂多变的大师文学、美学与哲学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杰, 陆延彬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索书号:F749/CL2
本书稿是一部关于茶的历史,但不同于其他关于茶的图书,本书着重从茶叶的商品属性入手,详述其在历史中产生的重大影响。茶,成为一种战略物资,一种国际交流的语言,一种传承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一种国际关系。因为茶叶而引起的争端和冲突,也改写了人类的历史。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文献,将茶叶的真正起源、传播过程以及茶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做了系统的阐释和介绍。从妇好征鬼方有了茶叶雏形开始,至16世纪走向并改变世界的进程,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资源,直至鸦片战争的结束,茶叶在整个世界的历史潮流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包括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伦敦大瘟疫后的快速崛起、里斯本大地震后的重新修建、七年战争(法国走私茶叶事件)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主要因素,以及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波士顿事件),背后都有茶在其中的推波助澜。书中澄清了诸多广为人知的误解,比如《1434》中对茶叶的曲解、日本《一杯红茶的世界史》夸大的日本茶的影响力等,重新梳理了凯瑟琳公主嫁给查尔斯二世后与茶叶所做出的关系,以及罗伯特福琼所谓茶叶大盗的头衔疑云等。
作者:余光中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索书号:H319.4:I12/CY3
西方诗歌入门书。余光中生平“无一日不读英诗”,他用数十年时间翻译了近千首诗歌,其译作兼具诗意与韵律美。本书精选27位大诗人的作品以及《乡愁》《翠玉白菜》等自译诗,涵盖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派、意象派等重要诗歌派别,十四行体、歌谣体、叠句诗等格律诗和半自由体诗,呈现一个上接希腊、罗马神话,下启摇滚、朋克的文学诗意世界。
作者:(美国) 康拉德·H. 雅劳施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索书号:K516.5/CY4
1945年春,德军战败,世人沉浸在大屠杀这一难以言喻的罪行中,很少有人预料到,仅仅半个世纪后,德国人摇身一变,以繁荣民族的姿态站在欧洲一体化的前沿。德国人是如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打击中恢复过来,又如何从大屠杀的耻辱中重新站起来的?
本书中,雅劳施描绘了德国重建被纳粹政权摧毁的文明与公民社会,从而实现国家复兴的详细历程。与其他探究德国如何应对纳粹历史的学术著作不同,《文明的重建》主要聚焦于一个迷失方向的民族如何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实际教训,以及他们为创建一个注重人权的新社会所做出的斗争。这种视角富有挑战性地分析了德国人逐步形成的民族与性格特征,为世界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美] 凯文·凯利吴晨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索书号:G303/CK6
本书是凯文·凯利(Kevin Kelly)探讨未来10000天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书籍。书中以2049年为时间节点,展望了人工智能、镜像世界、脑机接口、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如何塑造未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书中通过五大核心概念(镜像世界、AI助理、互见性、内容井喷、异人智能)和十大发展领域(AI、数字治理、组织变革、教育、医疗、机器人、自动驾驶、航天、生命科学、脑机接口)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未来图景。
作者:梁树德著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索书号:F827.12/CL3
本书解析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的变化及其对金融市场和投资的影响。书中详述了美元怎样一步一步地成为全球金融的交易货币,又如何盛极而衰,成为“强弩之末”的历程。
作者剖析了新冠疫情后,美国的经济金融政策对美元和全球货币体系的冲击,以及美元衰落的趋势对全球金融市场、财富再分配和个人资产等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全球货币体系动荡下的多元化投资策略与机会,特别是当中国投资者面临美元衰落的情况,未来该怎样面对如环保、科技创新、高息及通胀等的挑战。本书可以帮助投资者前瞻国际经济全局,分析市场潜力,厘清未来投资趋势,为投资者放弃以美元为锚的投资思维,转而建立多元资产配置提供策略建议。
作者:(美) 何复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K820.44/CH1-2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者:(英) 伯特兰·罗素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B561.54/CL1.69
罗素是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被誉为“世纪先知”;在哲学以外的诸多领域都有建树,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20世纪西方影响力蕞大的社会活动家之一,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曾来到中国讲学,对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与社会改革影响深远。
罗素以98岁高龄辞世,他在《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中完整回顾了自己的百岁人生。“有三种感情,单纯而热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故事围绕着支撑他生命之舟的三种动力而徐徐展开。
罗素的一生是理性与激情的完美融合:取得显赫的地位,攀上智识的巅峰,拥有情感的至乐,也经历牢狱之灾,最终可谓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阅读《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我们得以走进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志向和抉择,懂得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作者:(美) 理查德·波茨, 克里斯托弗·斯隆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K02-49/CB2
本书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起源馆官方指南,国家地理荣誉出品,它采用现场考察、实证研究的科学方式,综合运用了考古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解剖学、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来自世界各地考古遗址的化石、工具和其他人造制品,以及DNA检测等,向我们讲述了人类演化的奇妙旅程。
书中包含众多精美插图和图表,从化石、石器照片,到原始人类复原像、史前人类生活场景复原图等,溯源人类演化的历史,探寻人类祖先为适应多变环境而演化形成的身体特质和行为方式,系统解读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B565.59/CF1.16
“说真话”是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也是哲学话语的本质特征之一。说真话者在与他人复杂的权力关系中冒险,通过这样一种言说实践来保持政治和伦理态度。作为米歇尔·福柯生命晚期的重要课题,围绕“说真话”的理论建构成为了这位法国思想家对当代哲学最后的伟大贡献。
本书完整收录并精心汇编了福柯关于这一概念的论述,包括1982年5月在格勒诺布尔大学以“说真话”为题的讲座以及1983年10月至11月期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话语和真相”研讨班上的六场系列演讲。其中,福柯考察了“说真话在希腊、罗马和早期基督教思想中的演变,并试图通过对古代智慧的解读,追溯西方社会批判态度的谱系,进而重新定位哲学的当代角色,开启实践哲学的新篇章。
作者:(美) 肖恩·加拉格尔, (丹麦) 丹·扎哈维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B089/CJ3.1
♦ 现象学和分析哲学是否水火不容?
♦ 认知科学要完全拒斥现象学吗?
♦ 现象学能否对认知科学有所贡献,以及从中获得灵感?
♦ 人能否被还原为“缸中之脑”?
♦ 面对AI、大数据、算法,我们如何为“人的存在”辩护?
♦ 我们的性别、身体、民族等观念是如何被 塑造的?
♦ 自然化的现象学,在何种意义上不可能,在何种意义上可能?
♦ 一门结合现象学、分析哲学、认知科学的心灵哲学是否可能?
……
当代哲学家扎哈维和加拉格尔联手合作,借助并结合经典现象学和认知科学一百多年来的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美) 亚瑟·格林伯格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索书号:O6-091/CG2
炼金术起源于将贱金属转化为贵金属(“嬗变”)的一门实用学科,核心为寻找能使炼金术士把贱金属变成黄金的贤者之石。17世纪早期,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其根源在于实用化学,如开采和提纯金属,以及使用草药和金属化合物治病。从18世纪末期开始,原子论、化合价、元素周期表相继出现,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伴随着量子力学发展,化学上许多问题得以解决,化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化学从炼金术到分子科学的过程,配有163幅珍贵的插图。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插图是从时间跨度达400年的与化学有关的出版物中精选而来的,每幅插图都有相应的文字,论述其在历史、科学背景下的重要性。
本书可读性强、信息量大,生动有趣,可供对化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作者:汪丹著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K209/CW46/1
本书的讲述始于原始社会,遍历被称为“中华第一古国”的良渚古国、奠定华夏文明基石的夏朝、开启灿烂的汉字与青铜文化的商朝,终到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的周朝。
从这本书,可以了解到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玉文化,如何造就中国人端方温良的气质底蕴;夏朝最为尊崇的龙文化,如何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殷商的甲骨文,经历了哪些书写方式、书写载体和字形的变迁,才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始于周朝的礼乐文化,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对道德与秩序的理解。
作者:(美) 彼得·科曾斯编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历史的记忆·1865—1890年的印第安战争”系列共有五卷,是一套关于印第安战争的历史巨著,以战争亲历者的视角讲述美国西部军事战争的历程。书中大量的原始资料都来自当时未出版的手稿和信件、报纸和杂志文章,以及官方和非官方的军事报告,对该地区的军事战争进行了十分翔实和完整的叙述。
《争夺阿帕奇里亚》是“历史的记忆:1865—1890年的印第安战争”系列第一卷,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争夺阿帕奇里亚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华拉派战争、索尔特河洞穴之战等的始末,相关的知名领导人科奇斯、维多利奥和杰罗尼莫等的逸事,以及阿帕奇战士及其家人为摆脱威胁而不懈战斗的场景等。
作者:曾捷…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TN91/CZ19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 ChatGPT 为代表的GPT大模型展现了强大的内容理解和生成能力,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也为通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书以GPT发展历程为基础,介绍了 GPT 赋能通信业的具体应用,探讨了“GPT+通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及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GPT大模型的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于通信行业。本书适合信息通信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参考书。
▼▼▼▼▼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