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多所顶级大学都砍停招了文科硕博摘要:曾经,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被称为 “芝加哥男孩”,他们带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奔赴南美,一手打造了 “智利奇迹”,让芝大经济学成为全球经济领域的 “灯塔”。
曾经,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被称为 “芝加哥男孩”,他们带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奔赴南美,一手打造了 “智利奇迹”,让芝大经济学成为全球经济领域的 “灯塔”。
可如今,这所顶级学府却突然宣布:2026-2027 学年起,全面缩减文科硕博招生,甚至停招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多个王牌博士项目。
这不仅是芝大的一次学科调整,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人文学科的集体困境 —— 曾经被奉为 “精神高地” 的文科,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一、芝大 “砍” 文科,连自己的 “王牌” 都不放过
芝加哥大学这次的调整,狠得有点让人意外。艺术与人文学院直接停招古典学、比较文学、中东研究等博士项目,社会科学学院也暂停了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的博士招生,就连学校最引以为傲的经济学相关硕博项目,也被划入 “缩减规模” 的名单。
要知道,芝大经济学曾经是无数学生的梦想,从这里走出的经济学家,影响过多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芝加哥学派” 更是经济学界的重要流派,如今连它都要 “收缩战线”,足以看出文科的处境有多难。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不是单一动作。
早在宣布停招前,芝大就已经开始重组合并文科院系,把多个小院系整合为 “大部门”,本质上就是在压缩文科资源。
艺术史、哲学等 7 个系的博士生招生人数被砍半,社会工作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的多个硕博项目也跟着 “停摆”。学校给出的理由很直接:财政压力太大,不得不重新分配资源。
据芝大教务长透露,学校目前背负着超过 2 亿美元的预算赤字,仅联邦拨款削减就造成了 1000-1500 万美元的缺口,明年缺口可能扩大到 4000 万美元。
在 “缺钱” 的现实面前,投入高、见效慢的文科,自然成了被 “优化” 的首选。
二、不止芝大,全球文科都在 “缩水”
芝大的举动不是孤例,而是全球高校文科萎缩的一个缩影。
翻开近年来的新闻,美国数十所大学已经砍掉了 140 多个人文社科领域的硕博项目:2021 年纽约大学停招英语系博士生,布朗大学暂停历史学、政治学博士招生;2024 年波士顿大学干脆停招人类学、古典学研究等十几个文科博士专业,阿拉斯加大学更狠,一次性暂停 39 个人文社科本硕博项目。
欧洲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关闭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考古系,阿斯顿大学直接砍掉历史、语言和翻译学院;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停招戏剧学位,悉尼大学削减了 20 多个政府与国际关系相关学科。
这些曾经把人文学科当作 “办学根基” 的高校,如今却纷纷对文科 “下狠手”,背后的逻辑很一致:文科既赚不到钱,也吸引不到足够多的学生。
就拿美国来说,过去 10 年哈佛大学艺术与人文学科的学生占比,从 15.5% 降到了 12.5%,而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学生占比却从 15.2% 涨到 22.1%。
人文学科在全美博士学位中的占比,更是跌到了历史最低,从 2000 年的 11.1% 降到 2018 年的 7.6%。
学生用脚投票,选择更 “实用” 的理工科、商科,高校为了生存,只能跟着市场调整 —— 毕竟,没有生源和经费,再 “有情怀” 的学科也撑不下去。
但最核心的,还是社会对 “价值” 的判断变了。过去,人们相信文科能培养人的思辨能力、人文素养,是 “塑造灵魂” 的学科;现在,更多人追求 “能快速变现” 的技能,觉得学文科 “不好找工作”“赚不到钱”。
这种 “唯实用论” 的心态,让学生和家长在选专业时远离文科,形成了 “招不到生 — 经费减少 — 质量下降 — 更招不到生” 的恶性循环。
三、国内文科没 “躺平”,用 “新文科” 破局
就在国外高校纷纷砍文科的时候,国内高校却走出了另一条路 —— 不是放弃文科,而是搞 “新文科”,让文科和理工科交叉融合,焕发新活力。
上海财经大学就是个典型例子,它没有简单砍掉文科,而是重组人文学院,成立新闻与社会高等研究院,把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整合起来,还打造了涉外法治、区域国别学等交叉学科,让文科和学校的财经优势结合,既保留了人文内核,又增加了 “实用性”。
复旦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更是直接把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融入课程,学生不仅要会写新闻,还要会用算法分析传播数据,毕业能同时胜任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的岗位,竞争力一下子提上来了。
山东大学作为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的依托高校,做得更彻底。它开拓了金融科技、科技考古、计算法学等新兴领域,比如 “科技考古” 专业,学生既要学历史学、考古学,还要掌握遥感技术、文物修复技术,毕业能去考古现场用科技手段勘探,也能在博物馆做文物数字化保护,就业门路比传统考古专业宽得多。
四、文科不会消失,只会换一种 “活法”
芝加哥大学停招文科硕博,与其说是 “抛弃” 文科,不如说是传统文科的 “旧模式” 走到了尽头。
曾经,文科追求 “纯理论”“纯思辨”,和现实生活脱节,和产业需求脱节,这种模式在今天确实难以为继。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科会消失,相反,它会以更 “接地气”“更实用” 的方式存在。
未来的文科,会更强调 “交叉” 和 “应用”:学外语的可能要懂跨境电商,学历史的可能要会文物数字化,学哲学的可能要懂伦理 AI。
这种 “文科思维 + 理科技能” 的复合型人才,既能看透问题的本质,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更受市场欢迎。
来源:狐狸先森讲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