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会大泽镇的由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20:13 1

摘要:因境内有连片沼泽湿地,古称'大泽',明弘治年间(1488-1505)围垦成田后保留地名。

大泽镇的由来,县志和镇志描述都倾向于因辖区内的沼泽地地貌。

因境内有连片沼泽湿地,古称'大泽',明弘治年间(1488-1505)围垦成田后保留地名。

——《大泽镇志》(2003版)

大泽都因泽得名,东接昆仑,西连牛勒,南北广二十里

——《新会县志》(康熙二十九年)卷二《都里》

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记载。——得行都

得行都领六里:泽乡里、文章里、沙冲里、良村里、冲式里、河塘里,户四百二十有三

——道光《新会县志·都里》(卷三)

泽乡里 → 今大泽圩周边

沙冲里 → 今沙冲村

河塘里 → 今莲塘村河塘坊

宋朝变更为大泽都

新会县辖十一都,大泽都(原得行)领六里,主户三百七十,客户五十八

——《元丰九域志·广南东路》

宋朝水利建设

绍兴十六年(1146年),大泽都民筑陂十二所,溉田千亩

——宣统《新会乡土志·水利》转录宋碑。

明代圩市

大泽圩逢三六九日集,每集贩夫不下三百人。

其货以葵扇为最,岁出三十万柄;

次则咸鱼,以曹冲、崖门所产为上;

又次葛布,细者匹值银一钱

——万历《新会县志·墟市》(卷三)原文

沙冲圩特色

沙冲圩多铁器,匠户二十余家,所铸犁头号‘沙冲犁’,利入土三分"

——康熙《新会县志·物产》(卷五)

商铺限高原因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大泽都飓风,圩场廛舍尽圮,溺毙六十七人

——道光《新会县志·祥异》(卷十二)

重建规制:灾后规定新建商铺"檐高不得逾丈二,椽径必过五寸"

——《大泽圩重修记》碑

村落成型

同和村

李、陈二姓共居,取《周易》'同人于野,和乐且耽',故名同和。

同和里,宋淳熙十年(1183年)立,属得行都——康熙《新会县志·都里》(卷三)

李氏自南雄珠玑巷迁此,时在淳熙癸卯(干支纪年,兔年)

沙冲村

潭江支流至此冲沙成滩,舟人称'沙冲津',村因津名。

——万历《新会县志·山川》(卷二)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黄氏于潭江沙洲筑庐,渐成聚落

——道光《新会县志·水利》(卷六):

莲塘村

周家庄南有莲塘广十亩,弘治间(1488-1505)易今名

——光绪《新会乡土志·地名》(卷下)

永乐八年(1410年)庚寅,周氏自广州西关徙此垦殖

——《大泽镇志·建置》引嘉靖三十五年《周氏祠堂记》碑

牛勒村

"有耕牛陷泽,农人以藤勒牛角救之,遂名'牛勒'"

——《大泽镇志·传说》转录正德《新会民间纪闻》

牛勒圩创自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其村更早,当在宣德间(1426-1435)

——康熙《新会县志·墟市》(卷五)

田金村

原称田心村,因册吏误书'金'字,更名田金

——大泽镇志·地名》引光绪二十八年《纳粮册》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周氏购田七顷立村

——宣统《新会县续志·氏族》(卷七)

张村村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丁巳,东莞张**避倭乱徙此

——乾隆《新会县志·坊都》(卷二):

因全村独张姓,官府造册直书'张村'

——《大泽镇志·人口》(P.89)引崇祯《张村地契》

上述内容基于文献摘录,村落众多,就不一一汇总了。

来源:俞易国学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