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是通过丝绸之路发展起来的,唐安史之乱之后,由于西域的丝绸之路兵荒马乱,处于不稳定状态,海上贸易开始活跃。民间的海商势力随之兴起,这些海商被称为“海贾”。从唐代开始,温州就出现“海贾”。早在公元842年温州商人李处人,在日本值嘉岛耗时三个月建造
仔细翻看温州的历史,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温州人经商的基因是在唐代伴随中国海上贸易同步发展起来的。
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是通过丝绸之路发展起来的,唐安史之乱之后,由于西域的丝绸之路兵荒马乱,处于不稳定状态,海上贸易开始活跃。民间的海商势力随之兴起,这些海商被称为“海贾”。从唐代开始,温州就出现“海贾”。早在公元842年温州商人李处人,在日本值嘉岛耗时三个月建造海船,并顺利驶回温州,这件事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温州与日本首航的事件。
到了宋朝,尤其是到了南宋,北方的土地被辽金占据,西域丝绸之路完全被阻隔,被迫发展海上贸易。位于东南沿海的温州成了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一时间,世人评价温州“其货纤靡,其人多贾。”
历史上,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历朝历代也都有“重本抑末”的说法,重的“本”是农业,抑的“末”便是排在最后的商。这种观念之所以首先在温州受到冲击,不仅是因为温州是提倡“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永嘉学派诞生地,还因为海外贸易的利润大得惊人。
《敝帚稿略》记载:“每十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由此可见当时的海外贸易利润是惊人的十倍。巨大的利润,让人人都希望能成为“海贾”,甚至连和尚、道士都还俗出海经商。
尽管十倍利润令人垂涎,但大海的凶险同样考验着商人的勇气——《岭外代答》中对商船生活的记载,便揭示了这份“富贵险中求”的残酷真相。《岭外代答》中记录,在商船中的生活令人震撼:“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置生死于度外”。
登上商船不仅要有“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而且终日漂泊在海上,一年半载回不了家。因此,在旁人眼里便是“商人重利轻别离”,更有人认为“争利者于市”。因此,也就有了逐利奸商的说法。
在我看来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是要取之有道,做到义利并举。然而利益会熏心,当人心被利益熏过之后,往往分不清是非黑白,开始铤而走险了。
史书也记载了一位温州海贾的故事。在南宋年间,永嘉人王德用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看到温州“海贾”出海之后都能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动了歪心思,与兄长王德明商量之后,变卖家里一切财产,包括房屋和田地。而后伪造了国书和购买了宫廷物品,前往交趾国,也就是现在越南。
到了越南之后,两人打着朝廷的旗号面见国王。越南国王以为是宋朝派来的特使,很是高兴,不仅主持宴会招待,还授予官职挽留弟兄俩。为了表达善意,国王还派王德明带着一船珍宝进贡给朝廷。
没想到,商船刚刚驶入国内,知道内情的船工就提出分赃的要求。被王德明拒绝后,船工立刻向朝廷告发。王德明随后被关押入牢,最后死于牢狱之中。而留在越南的弟弟王德用也不知所踪。
回望温州经商的千年历史,从唐代“海贾”劈波斩浪造船出海,到南宋时期“其货纤靡,其人多贾”的繁盛,再到现在的“温州模式”,这片土地上的商业基因从来不是偶然的迸发,而是地理禀赋、历史机遇与思想火种共同淬炼的结果。这份沉淀千年的精神密码,温州人才能凭借“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进行创业。现如今温州正是凭借着牢守义利并举的底线和担当,才撑起“中国民营经济之都”的称号。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温州经商基因的千年传承,正是温州海贾穿越千年风浪,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温州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