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杭州这座繁华的城市里,38岁的张先生(化名)过着看似健康而充实的生活。他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每天忙碌于代码与会议之间,却从不吝啬对身体的关注。每年,他都会准时参加单位的体检,体检报告总是“一切正常”,连医生都夸他身体底子好。周末,他喜欢约上三五好友
在杭州这座繁华的城市里,38岁的张先生(化名)过着看似健康而充实的生活。他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每天忙碌于代码与会议之间,却从不吝啬对身体的关注。每年,他都会准时参加单位的体检,体检报告总是“一切正常”,连医生都夸他身体底子好。周末,他喜欢约上三五好友跑步,三个月前还意气风发地完成了人生第一场半程马拉松,21公里的赛道上,他挥汗如雨,觉得自己离“健康”这个词再近不过。
然而,命运却在这片阳光下投下一道阴影。两个月前,张先生开始觉得饭后肚子不太舒服,胀胀的,有时还隐隐作痛。他没太当回事,心想可能是最近加班多,吃得太油腻,消化不良罢了。同事劝他吃点胃药,他笑着摆摆手:“没事,我这体格扛得住。”可一个月后,情况变了。他的妻子小丽(化名)发现他脸色不太对劲,眼白和皮肤微微发黄,人也瘦了一圈,裤腰带都松了一个扣。她急了,拉着他去医院:“别拖了,查查吧。”
在杭州市西溪医院,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胰腺癌晚期,伴随肝脏广泛转移和梗阻性黄疸。医生告诉他们,癌细胞已经扩散得太厉害,错过了手术和放化疗的时机,只能靠对症支持治疗尽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张先生呆坐在诊室里,手里攥着检查报告,喃喃自语:“我才38岁,怎么会这样?我明明每年体检,还跑马拉松……”小丽眼泪止不住地流,哽咽着问医生:“他这么年轻,平时也挺注意身体,怎么就晚期了?”
肿瘤科的余吉仙主任医师叹了口气,耐心解释:“胰腺癌是出了名的‘沉默杀手’,早期几乎没症状,等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张先生虽然爱运动,体检也没落下,但有些习惯可能悄悄埋下了隐患。比如,他长期抽烟,每天至少半包,晚上经常熬夜到一两点,加上喜欢吃油炸烧烤这些高油高脂的食物,这些都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余主任的话像一记重锤,砸在张先生心上。他回忆起那些深夜点外卖吃鸡翅、抽着烟刷手机的日子,突然觉得后悔莫及。
相比心肝脾肺肾,胰腺这个器官实在太低调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在哪儿。张先生也不例外,他只模糊记得生物课上老师提过它跟消化有关。实际上,胰腺藏在胃的后面,像个不起眼的小扁担,默默分泌消化酶帮我们分解食物,还通过胰岛素调节血糖。它虽小,却是个“大功臣”。可一旦它“叛变”,后果不堪设想。
余主任说,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不是没道理的。第一,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一样**,确诊后能活过5年的患者不到10%;第二,患者从确诊到离世,平均生存时间往往只有一年左右;第三,也是最致命的,它太会“伪装”了。早期症状要么没有,要么像张先生这样被误以为是胃病,等到黄疸、剧痛这些明显信号出现,癌细胞早就“攻城略地”了。
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胰腺癌新发病例预计超过50万例,而死亡人数几乎与之持平。《柳叶刀》(The Lancet)的一篇研究指出,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9%,远低于肺癌(19%)和乳腺癌(90%)。为什么这么凶险?因为胰腺位置深,周围血管神经密集,癌细胞容易转移,而常规体检的B超、血常规又很难发现它的异常。张先生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每年体检都正常,可胰腺癌却在暗中步步逼近。
张先生回想起来,其实身体早就敲过警钟,只是他没当回事。余主任说,胰腺癌的症状隐匿,但并非毫无痕迹。以下几个信号,值得每个人警惕:
腹部不适或疼痛这是胰腺癌最常见的“开场白”。张先生饭后的腹胀和隐痛就是典型例子。早期,这种痛可能只是轻微的不舒服,像胃胀气一样,很容易被忽略。中晚期,肿瘤压迫神经,疼痛会变得剧烈且持续,连止痛药都压不住。消瘦和乏力
数据显示,80%~90%的胰腺癌患者在早期就会体重下降。张先生一个月瘦了快10斤,还觉得自己是运动效果好,可惜不是。癌细胞会疯狂消耗身体能量,加上食欲下降,人都蔫了。消化问题
肿瘤堵住胆管或胰管,消化液进不了肠道,张先生就出现了腹泻和油腻便。晚期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甚至肠道出血。黄疸
张先生眼白发黄就是梗阻性黄疸的标志。这是胰头癌的“招牌症状”,常伴着皮肤痒、大便颜色变浅、尿液像浓茶。余主任说,黄疸一出,基本预示病情不轻。其他“怪现象”
有些患者会莫名低烧,或者血糖突然失控。张先生体检时血糖略高,他还以为是工作压力大,没想到竟是胰腺在求救。
这些症状单独看都不起眼,可凑在一起就是大麻烦。余主任叮嘱:“如果腹痛、消瘦、黄疸同时出现,别拖,去医院做CT或核磁共振,别指望普通体检能揪出它。”
张先生不明白,自己不算老,生活也不算太糟,怎么就中了头奖?其实,胰腺癌的病因复杂,至今没完全解开,但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嫌疑犯”。
吸烟:张先生抽了十几年烟,每天半包到一包。《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倍,烟龄越长越危险。香烟里的致癌物会直接伤害胰腺细胞。高脂饮食:他爱吃油炸鸡翅、烧烤串,宵夜常点红烧肉。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数据显示,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可能增加胰腺负担,诱发炎症和癌变。熬夜:互联网人加班是常态,张先生经常凌晨两点才睡。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扰乱代谢,间接提高癌症风险。慢性胰腺炎:张先生没这病史,但余主任说,反复发炎的胰腺是癌变的高危地带。大约10%的胰腺癌患者有家族史。张先生问过父母,家里没人得过这病,但余主任提醒,即使没有明确遗传,基因突变也可能悄悄发生。《自然》(Nature)杂志曾报道,80%胰腺癌患者的基因缺陷是后天累积的,跟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
张先生的运动习惯是加分项,可惜抵不过这些“负分”。余主任感慨:“健康不是单一指标,体检正常不代表万无一失。生活方式才是关键。”
确诊后,张先生躺在病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他问小丽:“如果我早点改掉这些毛病,是不是就不会这样?”小丽红着眼没说话,可答案谁都清楚:预防总比后悔强。
余主任给了几条建议,简单却实用:
少吃油腻,多吃粗粮:油炸烧烤少碰,新鲜果蔬多吃。张先生以前觉得粗粮难咽,现在才知道那是“救命粮”。戒烟戒酒:烟酒是胰腺的“头号敌人”,戒了能减一半风险。规律作息:别熬夜,给身体喘口气。管住体重:肥胖是胰腺癌的帮凶,运动别停。定期筛查:普通体检不行?那就加个胰腺CT,尤其是4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的人。张先生听完苦笑:“早知道我就多听老婆的话了。”小丽在一旁抹泪:“现在也不晚,咱们一起改。”
张先生的故事让人唏嘘。他才38岁,正值人生黄金期,却被胰腺癌偷走了未来。他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习以为常的“坏习惯”有多可怕。健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每天一点一滴攒出来的资本。少抽一口烟,早睡一小时,少吃一顿油腻宵夜,也许就能离“癌中之王”远一点。
余主任说:“胰腺癌可怕,但不是无药可救。关键是别给它可乘之机。”愿张先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少些痛苦,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的故事里吸取教训,珍惜眼前,活得更健康。
来源:虞医生聊医院